正文 第五章 藥材類(2 / 3)

膜鋪好後,按株距20厘米,行距18厘米開穴,一般每畝地6500—7000穴,每壟3行,穴深18厘米左中。

地膜當歸定植比露地當歸提早5—7天,一般在春分後5—10天定植。定植時每穴栽當歸苗(藥栽子)2株,用土將苗根際下半部埋住,上半部用毒沙(王)覆蓋,可有

效防止當歸麻口病發生。

毒砂(土)配製一般是細沙(土)50公斤+辛硫磷0.25公斤;或細沙(土)100公斤+克線靈2號3公斤拌勻。

(三)地膜覆蓋栽培管理

1.適時補苗。當歸苗栽植後20天左右出苗,苗齊後,要及時查苗、補苗,適時間除弱苗、病蟲苗、抽苔苗,每穴留健壯苗株。

2.中耕除草。苗高5—6厘米時進行,及時清除壟溝內、膜內雜草。並視長勢追施發苗肥,一般畝施發酵油渣30—50公斤,隨中耕施入行間。

3.施肥。3葉期即苗高12—15厘米時,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及時拔除田間提前抽苔株。6月中下旬抽苔盛期過後定苗,每畝保苗6000—8000株。6月中下旬用尿素4—5公斤+磷酸二氧鉀2公斤,兌水240公斤配成的肥料水溶液灌根,7月下旬用同樣數量的氮磷鉀料水溶液灌根。

4.防治當歸麻口病。6月中下旬結合第1次追肥,用50%多菌靈懸浮劑0.25公斤兌水250公斤配成水肥溶液灌根

四、采挖與粗加工

(一)、采收

1.采收時期。育苗移栽後當年10月中下旬適時采收。當植株枯萎,葉片發黃時即可采挖。采挖過早,根條不充實,產量低,品質差;采挖過遲,土壤凍結,易斷根。

2.采收方法。采挖前,先將地上莖葉割取,讓太陽曝曬3—5天,既有助於土壤水分的蒸發,便於采挖,又有利於物質的積累和轉化,使根部更加飽滿充實。

采挖時力求根部完整無缺。挖起後,翻曬地麵,晾曬半日,抖淨泥土,揀除病株,運回加工。

(二)病蟲害防治

1.根腐病

(1)選擇排水良好,透水性強的砂質土壤作栽培地。高壟栽種,忌連作。

(2)土壤消毒。移栽前每畝用200倍液65%代森錳鋅均勻噴灑。

(3)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移栽。

(4)及時拔除病株,集中燒毀。病穴中施一撮石灰粉,並用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全麵噴灑病區,以防蔓延。

2.麻口病

(1)應選黑土地或地下害蟲少的地塊種植。

(2)對移栽地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加水2.5公斤,噴在15公斤細土上拌勻撒施,翻入土中,耙平。

(3)種苗用含殺蟲劑和殺菌劑的種衣劑浸沾,以預防病蟲危害。

(4)施用腐熟的農家肥或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加水30公斤,並加入50%多菌靈500克,均勻噴撒在肥料上,按畝施量作底肥。

(5)合理輪作、深耕,一般與麥類、豆類、馬鈴薯、油菜輪用,不能輪用的必須深翻土地,深耕25厘米左右。

(6)在育苗、起苗及栽培管理中盡量減少當歸根部創傷,以避免微生物侵入。

(7)定期用廣譜長效殺蟲、殺菌劑灌根,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和70%甲基托布津600克加水150公斤,每株灌稀釋液50克,5月上旬和6月中旬各灌1次。

3.大黃

大黃

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MaximexBalf)、藥用大黃(R.officinaleBaill.)的幹燥根及根莖,又稱生軍、將軍、川軍。性味苦、寒。有瀉實熱、下積滯、化瘀、解毒功效。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急性闌尾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症。主產青海、甘肅、四川、陝西等省。

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

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麵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麵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

形態特征

大黃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木質化,不分叉,呈蘿卜形,有的具數個分叉,呈牛頭形。莖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縱溝和短柔毛。根生葉大,近圓形,掌狀深裂。花序圓錐形,分枝緊密,小枝向上挺直,數枚簇生於各節。花小,數朵簇生,綠白色或濃紫色。瘦果紅色,三角形,長圓,具3個棱翅,頂部圓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長習性

性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野生於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區;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區。氣候條件:冬季最低氣溫要在-10℃以上,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為55-1000毫米。對土壤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種,造成根莖生長不良,影響產量。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過高的地塊,不宜種植。大黃忌連作,需經4-5年後再種,宜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或以黨參、黃連為前作。

大黃種子容易萌發,在15-25℃的溫度條件下,發芽率可達85%以上,種子壽命為l-2年。

大黃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大黃是一種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層30-45厘米,選地以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為好,前茬作物玉米、馬鈴薯等收獲後,結合深耕施足基肥,每畝施廄肥4000-5000千克,在貧瘠的土壤上,還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種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進行。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厘米左右。每畝用種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為了節約種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幹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區,常采用播種育苗,移栽大田。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寬1.2米、長21米的高畦,四邊開好排水溝。橫向在畦上開溝條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層草。發芽出土後揭去覆草。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糞尿追肥。過冬時10月下旬在大黃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損,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穀雨)或8月下旬(處暑)移栽。將苗挖出後把幼苗側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時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蘆頭,壓實土壤,使根與土緊密結合。

移栽時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時將種苗根尖端向上彎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獲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萌生健壯而較大的子芽摘下種植。過小的子芽可栽於苗床裏,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為防止傷口處腐爛,栽種時可在傷口塗上草木灰。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黃第一年幼苗小,雜草易生,結合鬆土要勤除草,在行間種植大豆、玉米,抑製雜草生長。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鬆土,並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黃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還需進行追肥2-3次。第一年6月畝追餅肥50千克,過磷酸鈣10-20千克。第二年追肥2次,分別於5月、6月在行間開溝施入人糞尿,或過磷酸鈣20-30千克,氯化鉀10-20千克,施後覆土,澆水。

(3)打薹大黃栽種後,第二年開始抽薹開花,除留種地外,其餘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應在晴天進行。

4.病蟲害防

治病害主要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發生,或在高溫多濕時發生,常在大黃收獲的當年,或前一年發生。根部頂端開始變黑腐爛,葉片同時變黃,以至枯死。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積水,及時鬆土。打薹後,用土理好打薹的傷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發病後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葉燒毀,減少病菌來源。蟲害有蚜蟲,6-7月為害嚴重,可用樂果乳劑2000倍噴灑。鼠害可誘殺或人工撲殺。

5.采收與加工

大黃栽種2-3年後,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時收獲。收時,先剪去地上部分,將根莖與根全部挖出,仔細將土抖掉,過大的根莖可切成幾塊,中、小形的切成片,風幹、曬幹或烘幹。幹後裝於木箱或撞藥設備內衝撞,撞去粗皮,露出黃色即可。每畝可收幹貨400千克左右。

4.何首烏

何首烏

何首烏,別名交藤、赤首烏、紫烏藤,學名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屬蓼科(polyglnaceae)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何首烏嫩莖、葉、塊根均可食用,其塊根又稱首烏,莖稱夜交藤均為滋補上品。

據《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烏。本出順州今晉興縣,江南渚道皆有。

苗如木槁,葉有光澤,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黃,雌者苗黃赤,根遠不過三尺,夜則苗蔓相交。其根味甘溫無毒,茯苓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發延年。何首烏多分布在低濕熱帶,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過於八仙的張果老誤食飛升的傳說。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無毛。根細長,頂端有膨大的長橢圓形、肉質塊根,皮黑色或黑紫色。莖纏繞,長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質化。葉片卵形,長5—7厘米,寬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麵無毛;托葉鞘短筒狀。花序圓錐狀,長約10厘米,大而開展;苞片卵狀披針形;花小,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結果時增大,外麵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短於花被;花柱3裂。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平滑。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產地及分布:

分布於我國華北、西北、西南一帶。

何首烏的功效

補肝,益腎,養血,祛風。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鬁,腸風,痔疾。製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壯筋骨;用於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何首烏的栽培與繁殖

一、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1.育苗地選擇山丘平緩處、灌溉方便、土層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育苗。冬季深翻30厘米,經一冬風化後,翌年春進行多次犁耙,拾去草根、樹枝和石塊,整平耙細,起寬100厘米,高10~20厘米的畦。每1/15公頃施腐熟的廄肥、草木灰等混合肥2000千克,均勻撒在畦上,然後淺翻入土。

2.種植地選擇山坡林緣或房前屋後,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於冬季深翻30厘米以上,揀去草根和石塊。翌年春翻耕1~2次,使土層疏鬆。每1/15公頃施廄肥、草木灰混合肥3000千克作基肥。施後耙地1次,使肥料與表土混合均勻後,起畦種植,畦寬50厘米、高25厘米。亦可在房前屋後挖坑種植。

(二)育苗繁殖

1.播種育苗每年10~11月間何首烏種子成熟時,將整個果穗輕輕地剪下曬幹,搓出種子,除去雜質,裝入布袋或紙箱,置陰涼幹燥處存放。第2年3月份,當氣溫回升到20℃以上時撒種。在整好的育苗畦上,按行距10~15厘米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約1.5厘米厚,蓋草,淋透水。一般每1/15公頃用種量1.5~2千克。播後10天左右便可出齊苗,這時要及時撤除蓋草,淋水,保持畦土濕潤,同時注意拔除雜草。出苗後10~20天,進行間苗補苗,按株距4~5厘米定苗。4月初用2%尿素施肥1次,以促進幼苗生長。大約經過90天,苗高30厘米時便可以移到大田種植。此法繁殖幼苗生長較慢,生長周期長。

2.扡插育苗每年3月或11月份,選擇1年生粗壯老熟藤蔓,最好是10月以後割去的從根頭上長出的粗壯老藤蔓,剪成帶有2~3個節,長15厘米左右的插穗,每50條紮成1小紮,下端蘸黃泥漿,置陰涼處待插。在整好畦的育苗地按行距15~18厘米開橫溝,溝深10厘米,將插穗靠溝壁擺下,株距1厘米左右,覆土壓實,使上剪口稍露出地麵,再覆蓋1層稻草。注意不要倒插。扡插後要經常保持畦土濕潤,遇幹旱要淋水,以利插穗生根發芽。雨季則要注意排水,防止因苗床積水而導致插穗腐爛。若天氣暖和,插後10~15天就可長出新芽,1個月後長出新根。約經100天的培育,苗長15厘米以上,有數條根後,便可移至大田種植。

3.定植何首烏可以春種或夏種。春種發根快,成活率高,但須根多,產量低,質量差。夏種(5~7月)地溫高,陽光充足,種後新根易膨大,結薯塊,產量高。從苗地起苗時,苗隻留基部20厘米左右的基段,其餘剪掉,並將不定根和薯塊一起除掉,這是高產的關鍵。種植時,先在畦上按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開種植穴,每穴種1株,種後覆土壓實,淋足定根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可在房前屋後挖坑種植,每坑栽苗4株。

4.田間管理。何首烏定植後,宜小水勤澆,勤中耕除草。搭架栽培的,當莖高30厘米時,應整蔓,使莖蔓均勻分布在架上。直接栽培的,在莖蔓封壟後,可收割部分莖葉,入藥,以利通風透光,促進地下塊根生長。高溫多雨季節,注意排水防澇,以防塊根腐爛。何首烏病蟲害較少,為減少汙染,一般不噴灑化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