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藥材類(3 / 3)

5.收獲。何首烏栽植3-4年後,於秋末春初收刨,秋末在寒露至霜降,春初在發芽前。收獲後即可割下莖葉曬幹入藥,也可加工成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的高檔首烏茶。收刨的塊根去淨須根,洗淨泥土,切片曬幹入藥。也可加工蒸熟後泡酒,稱為首烏酒,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烏須發和延年益智的作用。

二、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於夏季發生,如田間通風透光,則發病較輕。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每7天-10天噴一次,連噴2次-3次。

2.根腐病:病株根腐爛,多在夏季發生,地上部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部。

三、采收與加工

定植和扡插1年-2年,於秋季葉片枯萎時采收。除去莖藤,刨出根塊去掉泥土和須根。何首烏根深達1米,每穴占地麵積較大,需深挖。挖出的塊根,洗淨後削去兩端,切成厚片,先烘後曬。也可用石磨碾碎,但不可用鐵器,以免降低品質。何首烏的藤莖可除去莖藤上殘存的細枝葉,曬幹捆紮成把加工入藥。

5.黃連

黃連

黃連學名CoptischinensisFranch.屬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

主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原植物黃連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穀陰涼處;三角葉黃連係栽培於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間的山地林下;雲南黃連生於海拔1500~2300米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喜冷涼陰濕,忌陽光直射。以上層為富含腐殖質肥沃疏鬆的砂壤土、下層為保水保肥力強的粘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清熱瀉火、瀉火解毒。臨床用名有黃連、酒炙黃連、薑製黃連、吳萸製黃連、黃連炭和膽汁製黃連。

形態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株高20厘米~30厘米。根莖粗短,黃色,向上多分枝,密生須根。葉全部基生,葉柄細長長於葉片,挺直有溝槽;葉片堅紙質,三全裂中央裂片有細柄,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生裂片不等地,二深裂。花莖1~2,由根莖頂端混合芽中抽出,頂生聚傘花序,每序具5~9朵花;苞片披針形,羽狀深裂,萼片5~6,花瓣9~12,中央有密槽;雄蕊14~23;雌蕊8~16,心皮離生。蓇葖果,6~12,具柄,紫色,種子7~8,長橢圓形,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三角葉黃連,與黃連相似,但本種葉的一回裂片的深裂片彼此鄰接。蓇葖果多為6~7個,無種子。雲連根莖較細,葉片上羽狀深裂片間常更稀疏。

生長習性

黃連喜高寒冷涼環境,喜陰濕、忌強光直射和高溫幹燥。野生多見海拔1200米~1800米的高山區,栽培時宜選海拔1400米~1700米的地區。植株正常生長的溫度範圍為8C~34C,低於8C或高於34C生長緩慢;超過38C,易受高溫傷害。低於5C時,植株處於休眠狀態。

黃連生長期較長,播種後6~7年才能形成商品,栽後3~4年根莖生長較快;第5年生長減慢,6~7年生長衰退,根莖易腐爛。

種子有胚後熟休眠特征,經3C~5C的低溫濕沙貯藏5~6個月,即可解除休眠,發芽率可達90%左右。種子壽命受貯藏條件的影響很大,幹藏和常溫濕沙藏,均不易保持種子較長壽命。一般在(0C—2C)和一定的濕度條件下能保持種子的多年生命力。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黃連對土壤要求較嚴,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和沙壤土為好。土壤PH5.5~PH7為宜。忌連作。早晚有斜射光照的半陰半陽的緩坡地最為適宜,但坡度不宜超過30C。

傳統多用搭棚栽連。現多利用林間栽培或同其他作物套作。林間栽培時,宜選用蔭蔽度較好的矮生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為好,不宜選用高大喬木林。

整地前進行熏土,方法是:選晴天將土表7厘米~10厘米的腐殖土翻起,揀淨樹根、石塊,待腐殖土曬幹後,收集枯枝落葉和雜草進行熏土。此法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和雜草。熏土後,耕翻深15厘米,揀淨樹根等雜物,每1000平方米施入農家肥6000公斤左右作基肥,耙勻整平,作成寬1.5米、高30厘米的畦,畦溝寬50厘米。畦麵略成弓形。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

(1)育苗:於10至11月份用經貯藏的種子播種,因種子細小,可將種子與20~30倍的細土拌勻後撒播於畦麵,播後不蓋土,蓋約0.5厘米~1厘米厚的幹細腐熟牛馬糞。冬季幹旱時,還需蓋一層草保濕。翌春化雪後,及時將覆蓋物去除,以利出苗。每1000平方米用種量為3公斤~4公斤。

(2)移栽:幼苗在播後第三年移栽。可在2~3月、6月或9~10月三個時期進行,尤以6月移栽最好。但低海拔地區宜在2~3月或9~10月移栽。移栽宜在陰天或雨後晴天進行,取生長健壯,具4片以上真葉幼苗,連根挖起,剪去部分須根,留2厘米~3厘米長,按株行距各10厘米,正方形栽植;深度視移栽季節和苗的大小而定,春栽或苗小可栽淺些,秋栽或大苗可稍深些,一般為3厘米~5厘米,地麵留3~4片大葉即可、通常上午挖苗,下午栽種,如起挖的苗,當天未栽完,應攤放陰濕處,第二天栽前仍應浸濕再栽。

3.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播種後,翌春3~4月出苗,出苗前應及時除去覆蓋物。當苗具1~2片真葉時,按株距1厘米左右間苗。6~7月可在畦麵撤一層約1厘米厚的細腐殖土,以穩苗根。蔭棚應在出苗前搭好,一畦一棚,棚高50厘米~70厘米,蔭蔽度控製在80%左右,如采用林間育苗,必須於播種前調整好蔭蔽度。

(2)補苗:黃連苗移栽後,常有死苗,一般6月栽的秋季補苗,秋植者於翌春解凍後補苗。

(3)中耕除草:育苗地雜草較多,每年至少除草3~5次,移栽後每年2~3次。如土壤板結,宜淺鬆表土。

(4)追肥、培土:育苗地在間苗後,每1000平方米施稀糞水2000公斤,8~9月再撒施幹牛糞200公斤,翌春化雪後,再施入以上肥種,但量可適當增加。移栽後2~3月,施一次稀糞水,9~10月和以後每年3~4月和9~10月,各施肥一次。春肥以速效肥為主,秋肥以農家肥為主,每次每1000平方米施3000公斤左右,施肥量可逐年增加。施肥後應及時用細腐殖土培土。

(5)調節蔭蔽度:不管是蔭棚還是林間,都應注意調節適宜光照條件,以利黃連正常發育。一般移栽當年蔭蔽度為70%~80%為宜,以後每年減少10%左右,至收獲的那年,可於6月拆去全部棚蓋物和間作樹枝葉,以增加光照,抑製地上部生長,增加根莖產量。

4.病蟲害防治

(1)白粉病:5月下旬始發,7~8月為害嚴重,為害葉部。防治方法:適當增加光照,並注意排水;發病初期,將病葉集中燒毀;用慶豐黴素80單位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施。

(2)炭疽病:5月初始發,為害葉片,嚴重時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冬季注意清潔田園;用1:1:100~150倍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800~1000倍液噴霧。

(3)白絹病:6月始發,7~8月為害嚴重,為害全株。防治方法:拔除燒毀病株,並用石灰粉處理病穴,或用多菌靈800倍液淋灌。

(4)蛞蝓:3~11月發生,咬食嫩葉,雨天為害嚴重。防治方法:用蔬菜毒餌誘殺;清晨撒石灰粉。

采收與加工

黃連一般在移栽後5年收獲,宜在11月上旬至降雪前采挖。采收時,選晴天,挖起全株,抖去泥土,剪下須根和葉片,即得鮮根莖,俗稱“毛團”。鮮根莖不用水洗,應直接幹燥,幹燥方法多采用炕幹,注意火力不能過大,要勤翻動,幹到易折斷時,趁熱放到槽籠裏撞去泥沙、須根及殘餘葉柄,即得幹燥根莖。須根、葉片經幹燥去泥沙雜質後,亦可入藥。殘留葉柄及細渣篩淨後可作獸藥。

留種技術

黃連移栽後2年就可開花結實,但以栽後3~4年生的植株所結種子質量為好,數量也多。一般於5月中旬,當蓇葖果由綠變黃綠色,種子變為黃綠色時,應及時采收。采種宜選晴天或陰天無雨露時進行,將果穗從莖部摘下,盛入細密容器內,置室內或蔭涼地方,經2~3天後熟後,搓出種子。再用2倍於種子的腐殖細土或細沙與種子拌勻後層積保藏。

6.柴胡

柴胡

清虛熱中藥,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價格可到大有恒中藥材庫查詢。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曆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本草圖經》載:“(柴胡)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二月八月采根。”並有附圖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圖,以及《本草綱目》的竹葉柴胡圖,《救荒本草》的柴胡圖,均為柴胡屬植物。

柴胡知識介紹:柴胡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狹葉柴胡等的根。北柴胡多年生草本,生於向陽旱荒山坡、路邊、林旁灌木叢或草叢中。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狹葉柴胡多年生草本,生於幹燥草原、向陽山坡及灌木林緣等處。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廣西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土,曬幹。

1.柴胡(北柴胡)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稍直或略彎曲,長6至15厘米,直徑0.3至1.2厘米,常有分枝,根頭膨大,頂端殘留數個莖基或葉基,表麵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纖維性,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辛。

2.狹葉柴(南柴胡)胡根呈細長圓錐形,不分枝或下部稍分枝,長5至14厘米,直徑0.3至0.8厘米,近根頭處具有明顯的橫向疣狀突起,頂端密被纖維狀葉基。表麵紅棕色或深褐色,質硬脆,易折斷,斷麵略平坦,呈淡棕色,氣微香,且具油腥氣。

以根條粗長,無莖苗,須根少者為佳。

柴胡補充信息: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柴胡、炒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鱉血柴胡、蜜柴胡,炮製後貯幹燥容器內,醋柴胡、酒柴胡、鱉血柴胡、蜜柴胡密閉,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柴胡適合人群:真陰虧損、肝陽上亢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柴胡食療作用: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微香升散;

具有清熱解表、和解少陽,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 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瘧疾,黃疸,胸脅脹痛,頭痛目赤,耳聾口苦,月經不調,髒器下垂,脫肛陰挺。

柴胡食物相克:柴胡與皂莢、女莞、藜蘆相克。

柴胡做法指導:

1.解熱生用量宜大,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鬱宜醋炒,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2.大葉柴胡的幹燥根莖,表麵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3.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5.對瘧疾症,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用。

6.見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或痛經等,均可與當歸、白芍、香附、鬱金等藥同用。

7.北豆根

北豆根

豆根【RhizomaMenispermi】別名:黃條香、野豆根、蝙蝠藤。來源: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植物形態:纏繞落葉木質藤本。小枝有細縱條紋。葉互生,圓腎形或卵圓形,先端尖,基部淺心形或近於截形,邊緣近全緣或3~7淺裂,掌狀脈5~7;葉柄盾狀著生。花小,單性異株,花序短圓錐狀;雄花萼片6,花瓣6~9,黃綠色,較萼片小;雄蕊10~20,花藥球形;雌花心皮3。果實核果狀,熟時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於山地灌叢中或攀援於岩石上主產東北、華北及陝西。

功能:

1、抗腫瘤作用

北豆根山豆根所含多種生物堿對小鼠肉瘤S180、肉瘤S37、小鼠宮頸癌U14、吉田肉瘤、腹水型肝癌有抑製作用,另外氧化苦參堿對腫瘤之氧細胞具有選擇性殺傷作用。

2、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

山豆根總堿有降壓作用,此作用可能與其擴血管作用有關。山豆根總堿還能顯著增加豚鼠離體心髒冠脈流量。作用強度與心肌收縮力增強無關,為一直接的擴冠作用。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山豆根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明顯抑製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4、對中樞神經係統的影響

山豆根能抑製小鼠自發活動,拮抗苯丙胺的興奮作用,加強戊巴比妥鈉、硫賁妥鈉及水合氯醛對中樞的抑製作用。

5、抗潰瘍作用。

8.龍膽

龍膽為龍膽科植物及中藥材龍膽的統稱。植物龍膽在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均有分布,生長於海拔400米至1,700米的地區。中國有龍膽屬240多種,多產於西南高山地區,北京周邊隻有少數幾種,與杜鵑、報春合稱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龍膽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其根和根莖入藥具有清熱、瀉肝、定驚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性味苦,澀,大寒,無毒。主治骨間寒熱、驚病邪氣,繼絕傷,定五髒,殺蟲毒。” 此外,龍膽在遊戲中還作為一種兵器。

龍膽科植物中有觀賞價值的有華麗龍膽、流蘇龍膽、蘭玉簪龍膽、葉萼龍膽、大花龍膽、寬花龍膽等。龍膽以其絢麗多姿的花形花色,贏得了人們的鍾愛。

藥理作用:

1.對消化道的影響 龍膽或龍膽苦甙能促進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龍膽苦甙給予造成胃瘺管的狗口服,能促進胃液分泌,並可使遊離鹽酸增加,食欲增進。而舌下塗抹或靜脈注射則無效,故認為龍膽苦甙可直接促進胃液分泌和使遊離酸增加。

2.利膽和保肝作用 取健康及肝髒損害小白鼠,十二指腸給予50g/kg龍膽注射液或健康犬靜脈注射4.5g/kg,均能顯著增加膽汁流量。從犬的膽汁分泌流量曲線可見在給藥5分鍾和20分鍾時出現兩個高峰。龍膽苦甙對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Galn)造成的小鼠肝髒急性損傷模型有保護作用,能減輕給藥組動物肝壞死和肝細胞病變程度,對抗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細胞糖元合成障礙。龍膽注射液25g/kg皮下注射,對α-萘異硫氰酸所致小鼠實驗性黃疸模型(高膽紅素血症和膽汁鬱積),可明顯地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

3.利尿作用

龍膽注射液10g/kg,耳靜脈注射,可使5隻家兔由給藥前每30分鍾平均排尿量0.76ml增加至2.64m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