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藥材類(1 / 3)

1.黃麻

椴樹科黃麻屬一年生草本韌皮纖維作物。又名絡麻、綠麻、莢頭麻。長果黃麻起源於中國;圓果黃麻原產印度、巴基斯坦。主產國孟加拉、印度和中國,次為巴西、尼泊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其中孟加拉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中國主產區為廣東、浙江、台灣等省。

黃麻屬約有40個種。有栽培價值的是圓果黃麻和長果黃麻。黃麻主根入土深1米左右。莖高2~5米,粗1.5~2厘米,青、紅或紫色。葉卵圓至披針形。聚傘花序,花黃色。蒴果。長果黃麻為圓筒形蒴果,長5~8厘米,種子墨綠或灰黑色。圓果黃麻為球形蒴果,有縱棱和疣狀突起,種子褐色。黃麻係熱帶或亞熱帶的短日照作物。長果黃麻對日照反應更為敏感。南種北引種植,可延長營養生長期,提高纖維產量。

中國栽培黃麻的曆史悠久。主要產區在長江以南,以浙江、廣東、台灣三省栽培麵積較大。

直根係,有主根和側麵根,主根長達1m左右。莖直立,圓柱形,帶有深淺不同的綠、紅、紫等顏色。表麵光滑或稍粗糙,葉為完全葉,互生,螺旋形排列。子葉兩片,圓形。真葉披針形或卵圓形,葉端尖、邊緣有鋸齒,葉片基部兩側麵各有一個須狀物,稱為葉須。在葉柄基部兩側麵各有一片尖形狹長的小托葉,綠色或紅色,脫落早。花為聚傘花序,叢生。長果種一般2-3朵,圓果處一般2-6朵。花小,黃色。長果種的花比圓果種的大些。雄蕊黃色,雌蕊一個,柱頭短,圓果種的子房、蒴果球形;長果種的子房、蒴果圓柱形。圓果種每果有種子30-50粒,成熟後呈褐色,種子較大,千粒重3g左右;長果種每果有種子100-200粒,呈墨綠色或灰黑色,種子較小,千粒重2g左右。

黃麻適於高溫和多雨氣候。發芽適宜溫度25-28℃。土壤水分和溫度適宜,播種後4-6天即可出苗。為短日性植物。適於土層深厚、肥力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一生可分為苗期、旺長期、現蕾開花期和結果期。圓果種天然異交率在5%以下,為自花授粉作物;長果種為8-17%,屬常異花授粉作物。

黃麻的栽培

一、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建立高產穩產麻田

黃麻高產的基本條件是土、肥、水,有疏鬆、肥沃的土壤,並且能灌能排,為高產穩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部分麻區還不能進行灌溉,施肥水平也不高,是單產較低的主要原因。麻區要發動群眾,大搞以土、肥、水為中心的麻地基本建設,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條件。

黃麻地的基本建設,首先要解決灌水問題,同時疏通排水溝渠,做到旱能自流灌溉,雨水能自動排幹。其次,要平整土地,實現園田化,使它便於灌排和機械作業的要求。第三,要積極進行土壤改良,深翻6-8寸,增施有機肥料,間種綠肥或純種綠肥,提高土壤肥力。第四,在缺水漚麻的地方,要搞好漚麻池、塘的建設,可以把原有的池、塘、水渠進行修整和加深,用來漚麻,也可以利用麻田漚麻,即收麻後,把麻田四周田埂加高2尺左右,蓄水漚麻。

二、輪作與套種

黃麻不宜連作。在同一塊地上連作過久,易發生病害,特別是根線蟲病,引起死麻,降低纖維產量和品質。連作改輪作能有效地控製根線蟲病的發生,改良土壤提高產量。

目前生產上廣泛采用的有稻麻輪作,棉、麻輪作和旱糧豆類與麻輪作等。

1.稻、麻輪作這種水旱輪作方式,改變了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對於黃麻由於根深葉茂,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滲水性和保肥力;栽培水稻,由於淹水能減少黃麻根線蟲病和雜草。所以稻、麻都有顯著增產的效果。

2.棉、麻輪作種1-2年棉花,再種黃麻,有利於減少病害和雜草,也有利於改良土壤結構,不但黃麻增產,棉花也增產。但常出現麻地種棉,棉花徒長的現象,要注意加以控製。

3.旱糧或豆類與麻輪作這種輪作方式,也和棉、麻輪作一樣,能夠減少黃麻病害,改良土壤結構,兩者都能增產。特別是豆、麻輪作增產效果更為顯著。它能使土壤積累更多的有機物質,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於黃麻的生長,花生和黃麻輪作,效果也很好。高粱、甘薯、玉米和黃麻輪作,吸肥能力較強,要注意增施肥料。

套種的方式有:1.稻底麻;2.花生底麻;3.春花套種黃麻;4.蠶豆、小麥或油菜套種黃麻。

套種的好處:實行套種,提高複種指數,是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收入的重要途徑。隨著複種指數的提高,前、後作物在季節上的關係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套種是解決這個矛盾,實現糧、麻等全麵豐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一播全苗,培育壯苗

長江流域麻區,黃麻播種時,長因陰雨連綿,低溫多濕,造成爛種、死芽。一播全苗的主要措施,是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講究整地和播種質量,適時播種,注意排水。出苗後必須早管,促苗早發,培育壯苗,為豐產打下基礎。

1.講究整地質量

黃麻的根係發達,入土教深,吸水吸肥力強。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層,使主根向下伸長,側根向四周擴展,有利於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增強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並有擬製雜草和地下蟲害發生作用,增產效果顯著。深耕時間一般在前作物播種前或收獲後進行,深翻6-7寸。如果冬作物是蠶豆、小麥、油菜套種黃麻的,也必須在年前用犁在行間深翻一次,再在播種前進行鬆土除草,使土壤疏鬆。

黃麻種子細小,頂土力弱,整地必須力求精細。一般在耙碎土塊,整平畦麵,達到深、細、平、伏的要求,才能利於麻苗出土、紮根,達到全苗。畦麵寬度視地勢、土質而異,低窪或粘土容易漬水的,畦麵宜窄些;地勢較高或沙性土壤,畦麵可適當寬些;一般畦寬6-8尺,溝寬8寸左右,便於排水和田間操作。

2.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是達到一播全苗,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過早,氣溫低,出苗與保苗困難。同時麻苗在短日照條件下容易出現旱花,影響纖維產量和品質;播種過遲,縮短了營養生長期,麻株矮小,纖維產量低。一般當地下5厘米土溫穩定在15℃以上,日照不短於12.5小時就可播種。有前作物的必須爭取適時套種。在黃麻播種期間,我國多數黃麻產區,常有寒潮出現,各地應在適宜播種期內,根據當地天氣變化,抓住“冷尾暖頭”,集中優勢兵力,搶晴快播。

播種前種子要進行風選或水選,去掉秕籽和雜質,選晴天2-3天,再用種子重量的千分之2五的50%退菌特拌種,並密閉5-10天,然後播種。播種量應根據種子的發芽率、播種遲早而定,發芽率在70%以上的種子,在浙江省一般每畝用種3-5斤,發芽率低和早播的還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播種遲的可適當減少。圓果種種子比長果種種子大,在當地條件下,圓果種的播種量應比長果種多。目前,有的地方播種量太少,基本苗數不足,不能保證勻苗密植;但也不能播的太多,以免造成推子苗,形成高腳苗不能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

播種時要求作到邊開溝、邊播種、邊覆蓋,搶住墒情,有利種子發芽出土。播種溝深1-2厘米,均勻播下種子後,再用細土糞或灰肥蓋籽,可以起到雨天表土不板結,旱天種子不脫水的作用,有利出苗。沙質土壤在播種後,還應進行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結合,利於吸收發芽。采用條播器播種,不但功效高,而且落籽均勻,深淺一致。如用五行條播器播種,每天能播種20-25畝,比人工手播提高工效達5倍。

采取育苗移栽,效果很好。不僅能做到全苗,而且能解決前、後作物在季節上的矛盾,變遲麻為早麻,也是奪取糧、麻雙豐收的好經驗,育苗時,苗床要精細整理,培育壯苗。前作物收獲後,整地開好移栽槽,灌水浸畦3天以上,淹死雜草與地下害蟲。移栽前將水排出,做到畦麵無水,畦溝有水。苗床在起苗前灌一次跑馬水,便於起苗。移栽時,不要栽的太深,以平子葉為宜。麻苗要高矮一致,以免形成落腳苗,生長不齊。栽後隨即灌水,3天內保持土壤濕潤,促使成活。

3.早管促早發

黃麻苗期,麻株生長緩慢,日平均生長速度僅0.7厘米,對外界出現的不良環境條件抵抗力弱,容易受連日低溫陰雨的影響,根群腐爛,或病蟲危害,造成死苗,如不及時管理,更容易形成瘦弱苗或高腳苗。隻要早管,播下就管,用管來戰勝不利的環境條件,用管來促苗早發,增強抵抗力,就能達到全苗、壯苗的目的。

黃麻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根線蟲病。炭疽病主要為害麻莖,病斑黑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擴展而引起莖皮破裂,降低纖維品質。根線蟲侵染後,根部發生黃色瘤狀物,腐敗後破裂,使麻株枯死,主要蟲害有小地老虎、黃麻夜蛾等。

黃麻麻株收獲後,即進行漚麻脫膠精洗。未脫膠的麻皮叫生麻或原麻,經脫膠的叫熟麻或精麻。精洗率為55%左右。一般用水漬法脫膠,當水溫為30~35℃時,7~8天即可撈洗。

黃麻纖維白色,有光澤,吸濕性能好,散水快,主要供製作麻袋、麻布用,還可選紙、製繩索、織地毯和窗簾等。麻骨可製活性炭、纖維板等。

2.當歸

當歸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esinensis(Oliv.)Diels]的幹燥根,別名秦歸,為常用中藥,具補血、活血、止痛、潤腸之功效。主產於甘肅、陝西、雲南、四川等省,陝西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形態特征

當歸為多年生草本,高0.4-l米。根肉質,圓錐形,經栽培後多數分枝。栽後第二年抽莖,莖直立,高l-1.2米,淺紫色(少數為淡綜色)。葉為2-3出羽狀複葉,葉柄基部成鞘狀抱莖。頂生複傘形花序,小花白色。果實為橢圓形雙懸果,成熟後兩瓣開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當歸為高山植物,要求涼爽、濕潤的氣候條件,具有喜肥、怕澇、怕高溫的特性,海拔低的地區栽培,不易越夏,氣溫過高易死亡。種子在10-25℃範圍內發芽良好,10-15天出苗。當歸具有早期抽薹現象,生產上應注意克服,一般育苗移栽,第三年即可采挖。

當歸栽培技術

當歸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提前抽苔,栽培管理不規範,質量差別很大。要使當歸達到無公害生產,就必須從良種選育、育苗、移栽、管理、采收等方麵下功夫,采用先進栽培技術,改變舊的傳統耕作習慣,防止當歸提前抽苔和種質退化。

一、種苗貯藏技術

選擇靠南牆通風良好、陰晾幹淨的地塊,先在地麵上鋪一層厚約5厘米的潮土。然後將捆紮成把的根苗頭尾交叉橫擺一層,間距約1厘米左右,擺好一層後,上覆細土1—2厘米,再擺第二層。擺第二層時,苗頭要壓住第一層的苗尾。依次連擺5—6層,上蓋20厘米的細土,這樣便形成一個高約80厘米的梯形土堆。

二、當歸常規露地栽培技術

(一)種植前種苗的挑選為了降低抽苔率,對栽種種的苗子必須進行嚴格的挑選。一般要求苗子根部完整、無病蟲害、根係順、叉根少、粗根少,直徑0.3—0.5厘米

(二)種植前土壤條件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土壤或腐殖質較多的土壤,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移栽前結合淺耕,每畝施農家肥2.5噸,磷二銨20公斤,做成1.3米寬高畦,畦溝寬40厘米,四周開好排水溝。

(三)種植當歸生產上一般為春栽,時間以清明前後為宜,4月上中旬為移栽期。過早,幼苗出土後易遭晚霜危害;過遲,種苗已萌動,容易傷芽,降低成活率。栽植方式分穴栽和溝栽。每畝用淨苗15公斤。

1.穴栽。按行株距3327厘米三角形措開挖穴,穴深15厘米。然後每穴按品字形排列武術入大、中、小苗各一株,邊覆土邊壓緊,覆土至半穴時,將種苗輕輕向上一提,使根係舒服,然後蓋土至滿穴,覆蓋細土沒過種苗根頸2—3厘米即可。

2.溝栽。在整好的畦麵上橫向開溝,溝距40厘米,溝深15厘米,按3—5厘米的株距大中小相間擺於溝內,根頸低於畦麵2厘米,蓋王2—3厘米。

當歸在移栽的同量,在地頭或畦邊栽植一些備用苗,以備缺苗補栽。

(四)栽培管理

1.查苗補苗。當歸移栽後20天左右便可陸續出苗,如有缺苗,應及時補栽,在陰天或傍晚帶土移栽,栽後及時灌水,備用苗宜選用中、小苗。

2.除草鬆土。當歸出苗初期生長緩慢,而雜草生長迅速,應該及時除草,第一次除草在苗高5厘米左右時進行,從出苗到封壟,應分期除草3—4次,結合鋤草進行鬆土,以防土壤板結,改善通氣、水分和溫度條件,促進根部發育。鋤草應該掌握“中間深,兩頭淺”的原則,即苗子幼小和立秋後都不宜深鋤。因立秋後當歸根係多已肥大,含有豐富的糖分,一旦損傷後容易引起爛根,此時,如有雜草,應及時拔除。

3.追肥。

(1)需肥特點。當歸一生中需肥量較多,除施足底肥外,還應及時追肥。適宜追肥的時間在6月下旬葉生長盛期和8月上旬根增長期,這是兩個需肥高峰期。追肥數量應該是根增長期大於葉增長期。

(2)平衡施肥。當歸產區土壤中和農家肥料中一般磷、鉀不足,為了平衡氮、磷、鉀比例,要補充磷、鉀肥料。通常使用磷酸二氫鉀、磷酸二銨和其它氮、磷、鉀複合肥作追肥。在一般情況下,純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施用比例應為1:0.5—0.6:0.1—0.2,在增施氮肥的同時,應保證磷、鉀肥要有相應的增加。

4.灌排水。當歸生長需要較濕潤的土壤環境,天旱時進行適量的灌溉有利於高產,雨水過多時要注意開溝排水,特別是在生長的後期,田間不能積水,否則會引起根腐病,造成爛根。

5.培土。當歸生長到中後期(8月以後),根係開始發育,生長迅速。此時培土可結合鬆土進行,可促進歸身的發育,有助於提高產量和質量。

6.打老葉。當歸封壟後,及時摘除下部因光照不足而發黃的老葉,減少養分消耗,改善透光條件。

7.及時拔苔。早期抽苔的植株,根部逐漸木質化,成為柴根,失去藥用價值。這種植株生命力強,消耗水肥多,要及時全部拔除,以免消耗地力,影響未抽苔植株的生長。

三、歸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當歸地膜栽培技術主要以普通地膜栽培技術為主

(一)施肥與土壤條件

當歸地膜栽培時要求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坡度小於15度的地塊。以腐殖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大黑土、黑沙土栽培最佳。前茬作物收獲後深翻滅茬,耙耱保墒。栽前要精細整地,使耕層疏鬆綿軟。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優質農家肥4—5噸、磷二銨20—25公斤、硫酸鉀15公斤。

(二)地膜覆蓋種植方法

1.種苗處理。種苗在栽植前,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和50%多菌靈懸浮劑各0.25公斤,兌水10—15公斤配成的藥液中侵蘸約6小時左右,晾幹後移栽,以預防地下害蟲危害和當歸麻口病。

2.平衡施肥。栽植前施腐熟的羊糞、豬糞及廄肥5噸,腐熟的油渣50—100公斤、純氮16—17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3—4公斤。

3.覆膜種植。4月中旬時可覆膜栽植,以“清明”前後栽植為宜。采用邊挖穴斜栽、邊起壟、邊覆膜的方式。壟高10—15厘米,壟麵寬60厘米,壟距30厘米,壟麵要平整,並清除石塊及根茬。選用寬70—75厘米的農用薄膜,先鋪膜後定植,鋪膜時膜要拉緊、鋪平、壓嚴、緊貼壟麵,膜麵要保持幹淨,每隔4—6米壓土,以防風揭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