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應對“發難”的下屬

下屬總是想弄清楚領導是何等人物,他們會在心中暗自揣摩:“我是否喜歡這個領導?這個領導究竟合格還是不合格?這個領導是否值得尊敬?這個領導有沒有工作能力?這個領導的工作做得怎樣?這個領導會對待我如何?”

為了對領導有個全麵的了解,下屬有時會通過旁敲側擊或正麵接觸的方式來打探領導的底牌。他們所采取的最常見的做法,便是對上級領導“發難”。

例如,有的下屬會以自己最精通的事,故意向領導發問,以探對方虛實,假如領導被問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辭或是無言以答,他可能就會揚揚得意,甚至不客氣地對領導說:“這麼簡單的事您也不知道?”

在這種場合,領導假如脹紅了臉,緘口無言,就會喪失應有的威儀,日後也無法順利地做好管理工作,因此,一定要學會靈活應對下屬的“發難”。比如,在上述的場合中,作為領導,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對下屬說:“你做這方麵的業務已經三四年之久了,應該精益求精才對。假如這樣炫耀自己掌握的一點知識,不就恰恰說明你太容易滿足了嗎?”

如此不卑不亢的話語和態度,便是對“發難”的下屬最沉重、最致命的反擊。這樣應對,既不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又可表現出自己的風度與氣量。

從理論上講,領導應該是一位比下屬略高一籌的“通才”,領導確實需要博學多識、多知多能,但卻不可能對各種事務樣樣精通。因此,如果下屬在某方麵強過自己,也沒必要與之較量,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巧妙地回避開,然後展示高瞻遠矚的優勢,在自己強過對方的事情上,給予下屬引導和啟發。

在日常工作中,與下屬發生爭論也是領導經常遇到的場麵,能否得體地處理這種尷尬的事件,也是決定領導能不能獲得下屬敬重的重要條件。當上下級之間意見相左的時候,最怕的就是互不相讓。

一般來說,領導覺得讓下屬占上風會讓自己顏麵無光,因而急於想駁倒對方。然而,下屬(尤其是性格倔強、脾氣古怪的個別下屬)也可能以不服輸的勁頭,堅持自己的道理,跟領導進行激烈的爭論。爭論越激烈,雙方的情緒就會變得越過激,結果也就越是無法控製。

如果跟下屬的爭論相持不下,隻會變成“抬死杠”,讓雙方的關係越來越僵。因此,領導應該明智地尋找退身之計,不失時機地說一句:“看來,你對這個問題做過一番研究啊!”如此一來,不僅讓下屬感到臉上增光,工作起來也更有勁了,而且領導自身也能找到一個台階可下。

激將,激發下屬的最大能力

人由於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家庭環境、社會經曆、文化程度、心理需要、個人品質、性格脾氣、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於是就形成了人的不同層次。同一類型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思想觀念。當下屬心中存在一種不正確的,但又不是錯誤的觀念,而打算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此刻,領導要改變他的思考方式使之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引導下屬的時候,領導可以先用貶低對方的方式激起他的怒氣和鬥誌,逼他發揮出最好的水平。等下屬出色完成任務後,領導再大加讚賞並稍作解釋即可。

人的心理有一種特性,往往愈受到壓迫,反抗心就愈強。所以當對方達不到你希望的結果時,千萬不可用“你不想做”,而必須以“你是因為能力差,不會做”來激發他,因為前者並沒有刺激對方的自尊,後者卻擊中了他的要害,而對方為了挽回自尊,必然會努力做出成績來讓你瞧。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也經常使用激將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葭萌關一戰中,諸葛亮也是使用故意貶低的方法,才使得張飛能夠大敗馬超,獲得了勝利。

據探子來報,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此時,諸葛亮正和劉備在軍中議事。當諸葛亮得知這個消息後,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一時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說:“待會兒等張將軍來時,主公先別說話,讓我來激激他。”

諸葛亮話音剛落,張飛就大喊著走了進來。原來,他一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就立刻過來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有聽到,轉過身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前往荊州喚雲長回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何如此小瞧我?我張飛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