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安靜的思考,這不僅要排除外部環境的幹擾,更需要堅定其意誌,猶如在鬧中取靜。這隻有拋開一切雜念,以平淡的心情來麵對惡劣的環境才能實現。淡定與鎮定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鎮定是當麵對困擾時強製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這是意誌力的表現;而淡定更加需要一種超脫的情懷,“煩惱永不住我心”;世間萬象,在淡定的人眼中無論是激情或是消沉,希望還是失望,得到還是失去,都猶如一股青煙,飄然於心卻不停留於此。
當然,世俗之人不可能做到佛家弟子那樣六根清淨。但同樣能擁有淡定的心境,關鍵在於平和。隻有在平和的心態下才能客觀、理智的思考和看待問題。目標的實現,需要人們的激情,但同時也需要平穩而踏實的過程。而麵對考驗,以淡定的心境來撫平情緒的波動,安靜的思考來找尋未知的道路,這才是根本解決之法。
【案例】
古代有個人感覺人生苦短,毫無意義,便開始參悟佛理。他讀了很多佛學經典,自認為已經超凡脫俗。但是,他身邊的朋友經常來找他,雖然他不願意搭理,但畢竟這麼多年的朋友也不好回絕。每次都是被迫應酬。他感到想要修成正果就必須遠離繁鬧,到一處僻靜之地。於是,他來到一家寺廟。原本他是想剃度出家,但真到了那,他還是決定先帶發修行。
主持問他既然在家裏好好的,為什麼要上山來?他說:“家裏太喧鬧,太多應酬,使我不能集中精神鑽研佛經,我想隻有寺廟才能真正參透佛理。”主持微笑著點點頭但沒說話。
他在寺廟住了一段日子,看了很多書,覺得收獲頗豐,但是又覺得有些悸動,卻也找不出原因。這天晚上,他睡得迷迷糊糊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張開眼睛一看,天呐,居然是如來佛祖。他立馬跪在地上虔誠的禱告。佛祖問他:“我念你有心參透佛經,現在特來提點你,有什麼疑問嗎?”他說:“我最近總覺得有些不安,不知道是為什麼。”佛祖說:“那你看看自己的心在幹什麼吧?”於是,佛祖打開他的心房。裏麵也有一個自己,卻正在和朋友喝酒吃肉談笑風生。他大驚道:“為何會這樣?”佛祖說了句“安於心”就消失了。他從夢中驚醒,這才真正領悟到什麼是佛理。
【評析】
人是聽從心的指引的。這個人以為是外部的環境幹擾才使得自己不能靜心下來參悟佛理,但卻忽略了內心的作用。當他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居然是流連在以往的紅塵歲月時,這才恍然大悟。因為即便是在寺院,隻要他的心沒有達到那種淡然一切的境界,也不能安靜的思考問題。而先前的一切,皆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騙局。
所以說,安靜的心不在於環境的影響而在於淡定的心境。若是他能達到這種境界,即便是紅塵的紛紛擾擾又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悸動呢?想要安靜的思考人生,思考前進的方向,那就不要那麼多的功利的計較,淡定的拋開情緒的幹擾吧。
4.a) 經常煩躁讓世界變成黑白色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灰色地帶”。就是指那些觀念模糊不清的界限,不能直接認定對或錯,抑或是對錯是盤根糾結在一起無法分辨。在我們的思想上也有灰色地帶,通俗地說是:“懵”。不能正確的分辨事情的真偽,也不能認清事情的對錯,往往以十分模糊的觀念去思考問題,越想越混亂。煩躁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上幾節都有說過,人們煩躁時會暫時的失去理智而不自知,概念分辨不清,也不能理性的思考問題。所以,因為煩躁而產生思維混亂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