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衝動是撒旦的陷阱(2)(1 / 3)

【案例】

戰國時期,趙括取代了廉頗當任主帥,並且修改了廉頗不準出擊的軍令。他出兵攻擊秦師,兩軍乍一交鋒,白起便佯敗後退。趙括不問虛實,以為勝利的機會來了,立即實施追擊。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定陣地——長壁後,遭到了秦軍主力的頑強抵抗,攻勢大大受挫。趙括見作戰不利,打算退兵,但為時已晚,秦軍兩翼伏兵迅速出擊,及時插到趙軍進攻部隊後麵,切斷了趙括主力的對外聯係,構成了對進攻趙軍的包圍。另外的五千騎兵也迅速地前進到了趙軍的的防禦陣地,牽製、監視留守的趙軍。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攻擊被圍的趙軍。趙軍連戰不利,情況危急,被迫就地構築營壘,放棄進攻,等待救援,由於糧道斷絕,趙軍士氣日益低落。糧道斷絕四十六日後,趙軍開始自相殺食,趙括企圖突圍而出,分四隊突擊隊衝擊,皆全軍覆沒,趙括親率精銳突擊,被秦軍強弩射回,趙括死於亂箭之下,趙軍大敗,趙軍主將已亡,四十萬將士皆投降。

【評析】

長平之戰趙括的失敗,不僅讓他身首異處,更重要的是嚴重消耗了趙國的軍力,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曆史上的趙括最有名的便是他的“紙上談兵”,他是個隻重理論不講實際的人。不僅如此,趙括還是同樣是個草率衝動之徒。他指揮的是四十五萬大軍,把握的是一個國家的命運,做為一個關鍵的決策者,更應該沉著冷靜。即便他在軍事上隻是庸才,但如果不看到人家“敗退”就衝動地冒進,即便不能戰勝敵人,也不至於導致後來的四十多萬士兵的性命被白起活活坑賣。更重要的是,由於他的愚蠢和衝動做出的錯誤決定,將自己的國家推入了絕境。

衝動的人若是掌握太大的權利,那就是一場悲劇。正是因為衝動的人不僅性格上有著嚴重的缺陷,同樣也是目光短淺之人,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和機會。因此,衝動的人不可能成為成功的領導者,更嚴重的是他還將傷害更多人的切身利益。

b)沉著是決策人必備的心理素質

決策人是一個集團的靈魂。正是由於他關係到整個集團的利益,壓力可想而知。所以,決策人不但要擁有強大的承受能力,遇事時不妄動、沉著冷靜。而能夠做到沉著應對的基礎便是“知己知彼”。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如對手還意氣用事的選擇硬碰硬,是極不明智的。就如同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其自身實力根本不足以和日軍進行大規模作戰,如果因為對方的挑釁就進行大規模正麵交鋒,不但無法贏得勝利,還會自取滅亡。其次是不冒進,把握好時機才能大獲全勝。

人在兩種情況下最容易失去理智:一是氣急敗壞時,被激怒的心情無法得到宣泄,為了獲得心理的平衡感便不顧一切地反擊;二是看到曙光即將來臨時,眼看著就要勝利,激動地心情蒙蔽了雙眼,為了抓住眼前的勝利便冒然出擊。

這兩種心理都是極端的表現。缺乏沉著氣質的決策者往往在這時最容易中敵人的詭計,處於劣勢則一敗塗地,占據主動的也可能“陰溝裏翻船”。沉著的心理素質是決策人實現勝利的基礎。因為沉著,所以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沉著,所以才能避免“一招錯滿盤皆輸”的尷尬局麵。

【案例】

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隻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餘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閑情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