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脅肋取支溝。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五輸穴之“經”穴,有疏調三焦、降逆通腑、通絡開竅的作用。主治脅肋疼痛(包括胸痛連及脅肋、脅肋扭挫傷、肋間神經痛、肝膽病引起的脅肋疼痛等)。特別是與陽陵泉配伍使用,對各種脅痛療效顯著,是“同名經上下配法”的典型代表。
七、上肢曲池好。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有舒經活絡、通利關節、清熱祛風、調和營血等作用。主治本經所經過的肢體病症,如肘關節病變、上肢疼痛、麻木、癱瘓、肌肉萎縮、肩關節或腕關節疼痛等。由於本穴位於上肢中段的肘關節處,針灸之感可以上下通達,且針感較之合穀穴要柔和得多,在上肢的種種病變中當屬第一選用之穴。
八、下肢陽陵優。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疏利肝膽之功。除了用於治療肝膽病症外,由於它位於膝部,是足三陽經筋和足三陰經筋結聚之處,乃“筋之會”穴,故尤其擅長治療各種肢體病症,諸如各種肢體關節風濕痹痛、扭傷、坐骨神經痛、下肢酸軟無力、抽搐(腓腸肌痙攣)、屈伸不利、中風癱瘓、小兒腦癱等。
對於下肢而言,是僅次於足三裏的要穴之一。
九、前陰三陰交。
三陰交歸屬足太陰脾經,並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交會。健脾和胃、補益肝腎、滋陰壯陽、調理經帶乃其專長。脾、肝、腎三髒的經脈循行所過,均與前生殖器密切相關,所以,本穴的主治重點,就是一係列泌尿、生殖係統病症。大凡泌尿、生殖係統病症、男性病、婦科病,諸如小便淋漓不盡、遺尿、尿失禁、小便不利、癃閉、男子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女子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赤白帶下、子宮脫垂、崩漏、血暈、胞衣不下、產後惡露不行或不止、不孕等前陰之病,盡可首選。
十、後陰承山搜。
肛門病與承山穴的聯係,應當從足太陽膀胱經經別來認識。所謂“經別”,即“別行的正經”,都是從十二經四肢腕、踝關節上下分出,向心而行直達頭麵部的。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別就是從小腿腓腸肌部位的承山穴分出,在向上延伸的路途中有一分支“別入肛中”(即進入了肛門)。
正因於此,從古至今,承山穴才成為治療各種肛門病變(如痔瘡、脫肛、便秘、肛裂等)最為常用的遠端腧穴。這既是經別理論在針灸臨床應用的範例,也是“經脈所通,主治所及”規律的體現。
十一、強壯灸關元。
關元,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歸屬任脈。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即“元陰、元陽交關之所”)。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之交會穴,具有調補肝腎、滋陰壯陽、調經止帶、調理腸道、回陽固脫、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等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通過針灸小白鼠的關元穴,其血聚睾酮含量和附性器官的重量明顯增加。提示針灸本穴能促進和加強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抗老防衰、益壽延年方麵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尤其是施行灸法,其強身保健作用更佳。
十二、急救掐水溝。
水溝,又稱“人中”,在鼻之下、口之上,人中溝之中點。歸屬督脈,分別與任脈及手、足陽明經交會。此穴有交通陰陽、醒神開竅、清熱息風等急救功效,是人體第一急救要穴。水溝主治各種神經、精神失常的病症,如昏迷、暈厥、癲狂、癇症、新生兒窒息、急慢驚風、牙關緊閉、中暑、角弓反張、癔病等。以針刺瀉法為主,緊急時也可以直接用拇指指甲掐按,往往都能救危急於頃刻,解險情於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