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出差去天津,在火車上遇到三個二十歲左右的小姑娘正在為其中一個小姐妹掐人中,我問她們是怎麼回事?她們說那個女同伴肚子痛得很厲害。我又問那個女孩子是不是月經來了?她點頭稱是。於是我當即給她重力按揉三陰交穴,腹痛頓時就緩解了。
4.神誌病症:失眠、抑鬱、癡呆、癲症、狂症、癇症。
5.強身保健、益壽延年:中醫學認為:肝腎為人的先天之根,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任脈統率一身之陰氣、精血,關元是人體元陰、元陽交關之所在。常常刺灸和按摩三陰交,就可以振奮人的先天之根、後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氣,使人的肝腎之氣充足、脾胃之氣旺盛,食欲增加,氣血生化有源,髒腑功能健全,從而起到強身壯體、推遲衰老、益壽延年的作用。由於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高點上3寸,其強身保健、益壽延年的作用十分類似足三裏穴,故又有“下三裏”之稱。
6.其他病症:三陰交穴的其他治療作用還涉及對血液、血壓和血糖的雙向調節,故既能用於高血壓、高血糖,也能用於低血壓、低血糖;另外還有養血、活血、祛風、止癢的功能作用,對貧血、下肢(尤其是雙腳)發涼、怕冷,陰股內廉疼痛、癱瘓,以及皮膚幹燥瘙癢、蕁麻疹、濕疹、丹毒、瘡瘍癰疽、眼瞼下垂、咽幹喉燥、聲音嘶啞等有較好的療效。
鑒於三陰交、關元穴都與脾、肝、腎的功能活動有關,故針灸臨床常將二穴合用,有健運脾胃、調理腸道、滋養肝腎、調節小便、調理月經,以及強身保健、益壽延年等功效。
三、操作方法。
三陰交的操作方法,可酌情選用指壓、按摩、搓擦、皮膚針叩刺或皮膚滾針滾刺、艾灸、小火罐拔罐等。
三陰交穴的搓法,最好能連帶著太溪穴(足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及搓腳心(湧泉穴)一起施術。三陰交是脾經的,太溪是腎經的,一個屬於後天之本脾,一個屬於先天之根腎,三陰交搓太溪法,脾、肝、腎都得到了調節,調補先後天之氣血,既補氣又養陰,還強壯泌尿、生殖機能,而且還生津止渴、潤腸通便,對中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由於三陰交主血,對各種刺激又比較敏感,故孕婦不宜針刺,其他刺激也不宜過強,以免傷及胎兒,引起流產或早產。據明代針灸醫書《針灸大成》記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穀,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說的是:宋太子喜醫術,有一天他同他的老師徐文伯一同外出踏青,迎麵碰見一名孕婦。宋太子想在老師麵前賣弄一下自己的本事,給孕善調脾肝腎的“三陰交”婦診脈後說道該婦人懷的是一個女孩;而徐文伯診脈後認為是雙胞胎一男一女。太子性急,當即就要剖腹看個究竟。徐文伯製止說道:不可,臣請針之。於是用針瀉三陰交、補合穀穴,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所言。後世遂以三陰交(瀉法)、合穀(補法)為孕婦禁針之穴。
補合穀、瀉三陰交為什麼能墮胎?因為胎兒在母體,主要依賴精血的滋養。脾統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三陰交是脾經第一要穴,又與肝、腎二髒密切相關,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肝藏血,為女子先天之本,腎藏精,內係於胞宮。所以,三陰交也主精血,係於胞宮。女子在妊娠期,精血當補不可瀉,瀉三陰交必損胞胎。
合穀穴是大腸經第一要穴,與肺經相表裏,主一身之氣。補合穀致氣盛。現代研究表明:補合穀能增加子宮收縮的力度和頻率,促使宮口開放,在瀉三陰交之血的同時又補合穀之氣,是謂“血衰氣旺”,墮胎即是子宮強烈收縮損傷陰血的結果。根據這一作用,古代針灸醫書又有“難產補合穀、瀉三陰交”之說,這倒可以為大齡女青年在分娩中出現難產時提供一個縮短產程的方法。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對孕婦補三陰交,使其血旺以養胎,瀉合穀使其氣弱,減少對胞宮的壓力,卻正好能起到保胎的作用。這既是腧穴良性雙向調節作用的體現,又是逆向思維在針灸醫學上的應用。
現代對瀉三陰交、補合穀墮胎和催產的理解和認識以及臨床觀察結果不盡相同。我認為,這可能與孕婦本身的體質強弱、氣血盛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