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東征西討,南伐北戰,終於打下了一片花花世界。然而,他的成功不僅僅是在軍事上,在內政上,趙匡胤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能,善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一時之間,大宋朝廷人才濟濟。善理事,日理萬機,國家逐漸太平。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大宋王朝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卻撒手而去,隻留下了燭影斧聲的謎團。
趙匡胤既然做了大宋的頂級CEO,那他的用人之道肯定有他自己獨到的一套理論體係。趙匡胤對於有才之人是愛戴有加;但又不盲目聽從,有自己的主見。他精通用人之道、馭人之術;特別善用軟硬兼施、恩威並施、賞罰分明之術;也正因為趙匡胤通過自己的用人之術將眾多人才搜羅在自己身邊,才使得大宋能夠逐漸走向輝煌。
趙匡胤重才更能容才:趙匡胤很有容人的度量,曾經製定下皇帝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的祖訓。趙匡胤表現出了一個帝王應有的自信和大度。
有一次,他慨歎道:“要是有前朝桑維翰那樣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趙普聽了心裏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說:“有了他你也不會任用,因為桑維翰是一個非常貪財的人。”趙匡胤說:“貪財怕什麼,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樣的人,賞賜他十萬貫就把他的屋子撐破了。”沒想到,過了幾天,君臣之間還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小插曲。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吳越國君送了趙普十瓶海鮮,趙普也沒怎麼在意,放在屋簷下了。正好趙匡胤來探望趙普,看見了就問是什麼東西,趙普覺得沒什麼,就說了實話。趙匡胤很想知道吳越國君送給他什麼,結果打開一看,全是黃澄澄的金子。趙普哪料到是這個,一看就傻了眼,跪地連稱死罪。趙匡胤相信趙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說收下吧,他們還以為天下大事是你這個書呆子說了算呢。
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趙匡胤的度量可見一斑。有人說趙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那麼王著的故事就更能充分說明趙匡胤的容人度量。王著原是後周臣子,一次,在趙匡胤召開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當眾喧嘩,群臣大驚。趙匡胤也是後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隻是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卻不肯出去,在屏風後麵大聲痛哭,被左右硬是攙扶出去。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對王著嚴懲,趙匡胤沒有理會。他說王著隻是喝醉了,世宗時候,我就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呆子,哭哭故主也沒什麼,由他去吧,終究沒有追究此事。正因為有這樣的容人度量,所以才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誓死效忠於他,為大宋王朝建功立業。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揮師征殺,統一了中國北方,嚇得盤踞在東南方的南唐俯首稱臣,歲歲納貢。
這年,南唐遣吏部尚書徐鉉作為進貢使,前來進貢。別看那時南唐弱小,卻因連年太平,文化事業沒遭摧殘,文化水準較長久混戰的中原一帶高得多。每年南唐進貢,宋朝都要派一人前去作押伴使。押伴使和進貢使二人一路上同宿同吃,海闊天空地閑談,實際上是在比較才學,為各自的國家爭光。這年徐鉉親作進貢使,可使宋朝君臣犯了難。那徐鉉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不但知識淵博,而且言語犀利,口若懸河,北宋臣子們個個自料不是他的對手,所以誰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後,這難題報到太祖趙匡胤那裏。趙匡胤說:“這事好辦,就交給我選人好了,你們去準備其他的。”這時,趙匡胤想起了莊周講的“運斤成風”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對手才行,若無對手,他便失去了興趣,發揮不出自己的才智技能來。於是,他從自己的殿前侍衛中挑出十個目不識丁的兵士,並指著其中一個特別粗俗地說:“今年就叫他去!”眾臣下不敢反駁,可誰也認為今年非敗給徐鉉,大丟國格不可。
那名侍衛打扮起來,在眾人簇擁下來到南唐。徐鉉見來人相貌粗俗,輕蔑一笑,但又一轉念,人不可貌相,還是小心為好。於是開動腦筋,調動口舌,古今南北地講了起來。那侍衛全然不懂,隻見徐鉉講得口沫亂飛,覺得可笑,不覺笑出聲來。徐鉉以為自己講話中有了漏洞,連忙刹住。如此再三,直讓徐鉉摸不著頭腦。有時徐鉉用話頭引那侍衛開口,那侍衛一點不知,隻是點頭支吾,又讓徐鉉摸不著頭腦。日子一長,徐鉉覺得淡然無味,也就不再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