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打細算,德施天下(3 / 3)

湖南這個時候的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原來周保權的部將楊師璠率軍在平津亭與張文表展開激烈戰鬥,並一舉活捉張文表。楊師璠手下將士對張文表恨之入骨,竟將張文表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割下來,用大鍋煮熟,做了下酒菜。周保權請朝廷派兵平定張文表之亂,現張文表之亂已平,按理說,朝廷的兵馬應該就沒事了。然而,慕容延釗率領的宋軍,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跡象。大軍繼續前進,直逼潭州。此時的潭州城,已是一座空城,慕容延釗、李處耘率領宋軍乘虛長驅直入,不費一兵一卒,占據了潭州。武平節度使周保權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軍國大事,都是他父親昔日的部下替他拿主

意。張文表起兵造反,周保權自知不敵,才上奏朝廷,請求派兵支援。現在,內亂平定了,請來的救兵卻占賴著不走。請神容易,送神難。周保權很是為難,召集手下幕僚、將佐商量如何應對這件事。宋軍進攻神速,周保權雖與眾人商議,卻未能拿出主意,隻得在朗州膺城自守。

朗州大將張從富守衛澧江,見宋軍勢大,命令眾將士嚴密注意江對岸宋軍的動靜,不料突然從後山殺出一支宋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張從富所部被宋軍衝得七零八落。澧江對岸的李處耘見偷渡過去的宋軍已經得手,連忙指揮眾將士乘筏強渡過江,與先過江的宋軍會合。張從富見宋軍勢大,抵擋不住,敗回朗州去了。宋軍大獲全勝,繳獲了大批軍械物資和糧草。李處耘在俘虜中挑出幾個長得肥壯的,命人殺了,割下他們身上的肉,煮成肉粥,同大家一起分吃。其餘的俘虜,早已嚇得魂飛魄散,肝膽俱裂,很多人都嚇得尿了褲子,當場昏了過去。吃完了人肉粥,李處耘又選幾名健壯俘虜,在他們的臉上刺上字,然後放回朗州。這些兵士逃回朗州城,報告宋軍好吃人肉這件事。城中頓時一片恐慌,紛紛逃跑。想那朗州軍,此前也曾將張文表的肉割下來吃了,現在輪到別人吃他們的肉,卻也害怕起來。一報還一報,豈不是天理報應?

朗州不攻自破,周保權被押解到汴梁,趙匡胤命人替他鬆綁。周保權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見了皇上,嚇得腿直打戰,連話都說不清楚。趙匡胤見了,頓生憐憫之心。下旨赦免其罪,特授右千牛衛上將軍,並賜給一座舊邸院,令他與家人同住。

乾德二年(964),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同時罷相。趙普提拔為同平章事。宋朝的官製沿用的是唐朝的製度,同平章事是宰相的代名。趙匡胤還想安排一個副相,不知道用什麼名稱,因為沒有叫副同平章事的,於是,他就詢問翰林承旨陶穀該用一個什麼名稱。

陶穀說,唐朝在唐太宗的時候,皇帝召開會議,研究朝政大事,隻有宰相級別的官員才能參加,不夠級別不能參加會議。為了使有才能、有能力但不夠宰相級別的人能夠參加朝廷中樞機構、宰相政事堂會議,李世民異想天開,設立了參知政事這麼一個官銜,使不夠宰相級別的官員,在本官後麵,加一個參知政事的官銜,有了這個官銜,就可以參加皇帝召開的研究國家大事的會議。參知政事,履行宰相職責,相當於副宰相。

趙匡胤覺得這個辦法好,便任命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慶餘為參知政事,協助宰相辦事,工資待遇為宰相的一半。趙普有能力,但也很獨裁,任何事情,除了皇上以外,隻能由他說了算。

趙匡胤是個很勤政的皇帝,他很信任趙普,朝廷的大小事情都要和趙普商量,有時一件事情沒有決定,常在晚上親自到趙普的家中商量。所以,趙普退朝回家之後,不敢脫去朝服,以免皇上突然來了,再去換朝服拜見太麻煩。一個大雪天的夜晚,趙普正在家中讀書,忽報有客人來訪。趙普覺得十分奇怪,像今天這麼冷的天氣,一般的百姓也不願出門,都躲在家裏烤火,到底是誰深夜到訪呢?皇上貴為天子,不會在這樣寒冷的天氣出來吧?

趙普於是出門迎接,隻見三個人立於風雪中之。為首一人,摘下了頭上的鬥笠,赫然正是皇帝趙匡胤。趙普看得清楚,顧不得滿地積雪,慌忙倒身下拜,趙匡胤連忙將他扶起,並說:“不必多禮,到裏邊再說。”

趙普趕忙讓趙匡胤和其隨從進了大廳,坐下又向匡胤朝拜行禮。拜完之後,趙普關切的對趙匡胤說:“天氣寒冷,陛下要保重龍體,不要輕易外出的好。”

趙匡胤笑道:“新年了下大雪也無妨,突然來了興致,想與你敘敘舊,有事與你商議商議,我還約了光義前來,他怎麼還沒到啊?”話剛說完,趙光義在門人的帶領下已經進來了,他見趙匡胤早到了,連忙上前拜奏道:“臣遲到了,請皇兄恕罪!”

大廳廣闊風寒,趙普將趙匡胤的兩個侍衛安排到了客房,自己則與趙匡胤和趙光義三人來到書房商議事情。

剛在書房落了座,趙匡胤便說:“朕的皇位雖然穩固了,但國內還有幾塊版圖為他人所有,列國環繞,仍對我中原國土虎視眈眈,朕每每想到這些,就食不甘味、寢不得安。”趙匡胤見趙普沒有答話,便試探地說:“外敵之中,以北漢最為強悍,朕欲先取太原,然後再去征伐其他割據政權,你認為如何?”

“那可不行。”趙普脫口而出,“太原西北邊便是契丹,北漢雖然與我為敵,卻是趙宋的屏障,擋住了西、北兩麵。如果我軍攻下太原,國

土直接與契丹接壤。契丹比北漢更是強悍,此時他國未平,卻要直接麵對如此勁敵,實在不是萬全之策。”

“你的意見如何?”趙匡胤詢問道。“以臣之見,不如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待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揮得勝之師轉攻太原,太原乃彈丸之地,取之易如反掌。請陛下明察。”“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趙匡胤哈哈大笑道,“朕剛才之言,是想試試你罷了。既然我們君臣想到一塊兒去了,朕也就放心了。要削平他國,你認為應先從何處下手?”趙光義插嘴道:“以我之見,不如先取西蜀。”趙匡胤兩眼注視著趙普。“臣的想法也是先取西蜀。”趙普分析道,“西蜀乃天府之國,國富民殷,如果攻克了西蜀,天府之國的財富將為我所用。”趙匡胤也同意先伐西蜀。於是,君臣三人,就如何征伐西蜀的問題討論了兩個時辰方休。深夜,趙匡胤兄弟起身告辭,趙普將他們送出門外而別。

趙匡胤與趙普和趙光義的這次談話,為以後的征戰道路做好了展望,解除了後顧之憂。此次之後,趙匡胤更加器重趙普,與他亦師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