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未建立之前有一次,大將董遵誨問趙匡胤:“我經常看見隨州城上空紫雲如蓋,還遇到過一條黑蛇長有百丈,忽然化為一條巨龍騰空而去。這是什麼征兆?”
環州守將董遵誨,是高懷德的外甥,也是趙匡胤少時相識之人。他的父親叫宗本,當年曾任隨州刺史。趙匡胤小時候做客漢東,曾在隨州宗本署所小住了幾天。宗本很器重趙匡胤,而董遵誨卻看不起趙匡胤,常借故欺侮趙匡胤。
趙匡胤笑而不答。數日後,兩人又在一起討論軍事問題,董遵誨說不過趙匡胤,不由惱羞成怒,起身要與趙匡胤打架。趙匡胤避開了,並馬上向遵誨的父親辭行走了。
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董遵誨任驍武指揮使,一次在偏殿朝見皇上,董遵誨見是趙匡胤,嚇得要死,跪在地下請罪,不敢起來。趙匡胤命左右將他扶起來,笑著問道:“你還記得紫雲如蓋、黑蛇化龍的事情嗎?”董遵誨再拜說:“臣愚昧,不識真主,今蒙陛下赦罪,定當做牛做馬,銜環以報。”
時隔不久,有士兵擊鼓鳴冤,控告董遵誨有違法的事情數十件。董遵誨惶惶不可終日,在家待罪。趙匡胤召見了董遵誨,對他說:“朕對你已經赦過賞功,怎麼忍心再追究你的舊惡呢?你不要怕,但以後必須改過自新,朕還是會破格重用你的。”董遵誨痛哭流涕,再拜磕頭謝恩。董遵誨的父親宗本,過去曾是遼將趙延壽的部下。趙延壽戰敗以後,宗本帶著兒子南歸,妻子卻陷在幽州。趙匡胤派人到幽州,將遵誨的生母贖了回來,送與遵誨。董遵誨對趙匡胤更是感恩戴德,發誓要誓死效忠趙宋。
趙匡胤授董遵誨通遠軍使,鎮守環州。董遵誨到任以後,召集當地的酋長一起開會,宣揚朝廷的恩德。眾人都願意效忠趙宋,使環州邊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
趙匡胤順利地解決了軍隊問題,又派遣文臣任各州的行政長官,官名叫知州事。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州、郡官尾大不掉的弊端,又在州、郡設通判一職,作為副職,與權知軍、知州事共同處理政事。
通判的職責,史書記載:“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通判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即有監督任務。通判級別多數為從八品,與權知軍、知州事的二三品相差懸殊。如此設置,恐怕有大小相製之意。
這樣看來,通判一職,既司州郡官的副職,而又起了漢代的監禦史(監郡)和督郵(監縣)的雙重監察作用。有此一職,中央與州、縣的關係更為密切,朝廷指揮起來,就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了。
與此同時,趙匡胤還在各州設置轉運使一職。這是從漢朝起設置的官吏,專門負責全國各地的軍用、民用物資的轉運工作。設置轉運使的目的,就是控製全國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趙普提出的控製財政(製其錢穀)這一招,轉運使專管各路財物,將各路所屬州、縣的財政收入,除留下少量應付地方日常開支外,其餘全部解繳京城汴梁,納入中央財政。
在此之前,各藩鎮常以各種借口截留地方賦稅收入,中央也沒有好的辦法加以控製,故此在宋朝初期,出現了地方財政肥得冒油、中央財政窮得叮當響的局麵。將地方賦稅收入一律收歸中央,一下子就斷了藩鎮的財路,這一招是釜底抽薪。沒有經濟基礎,外藩想要鬧事,恐怕就難了。
通過這些措施,趙匡胤建立了趙宋王朝新秩序,政局也逐漸穩定下來。大宋王朝逐漸走向輝煌。
建隆四年(963)元旦,趙匡胤決定改年號為乾德,即這一年改稱乾德元年。朝廷改年號,文武百官自然要祝賀一番,趙匡胤也借此機會賜宴文武百官,慰勞一下大臣們。整個汴梁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正當君臣興猶未盡之時,武平節度使周保權突然向朝廷發來了告急文書。
原來是衡州刺史張文表叛亂,攻陷潭州,周保權雖派兵抵抗,但依然不放心,故而上表求援,同時給荊南節度使高繼衝也發了求援信。高繼衝擔心張文表進攻荊南,也向朝廷上表求援,請求剿滅張文表。
趙匡胤接到朗州、荊南兩處的奏章,心裏一陣狂喜。這又是為何呢?原來,趙匡胤自解除了武將們的兵權、消除了皇位的潛在威脅之後,便將統一全國的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唐末五代以後,藩鎮林立,南北分裂,全國割據的政權多,北邊有北漢雄踞太原,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也對中原虎視眈眈。南方幾股割據勢力如荊南、朗州、南漢、南唐、西蜀等,雖然對趙宋朝廷表示臣服,卻是那種附庸屬國的形式,土地並沒有真正歸入趙宋的版圖。趙匡胤費盡心力地從柴氏孤兒寡母手中弄來的江山,也就是中原地區那麼一小塊,整個大中國,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趙匡胤心中正在算計,用什麼辦法擴大趙宋的疆域。他看著禦案上的兩份奏折,猶如看到從水裏冒出的兩個葫蘆,既然葫蘆自動冒出來,那就撈起來,放進自家的廚房裏,豈不是一件美事?
趙匡胤作為一代聖君,心高誌遠,深謀遠慮。收複告急文書後,很爽快地答複武平使者,說朝廷即將派兵,幫助周保權平定叛亂。武平使者退出之後,他笑著對朝臣說:“真是天助朕也,荊湖兩地政權壽終正寢了。”朝臣們沒有弄懂皇上的意思,大眼瞪小眼地看著他,唯趙普麵帶笑容地站列班中,似乎已知個中奧秘。
趙匡胤微笑著說:“江陵南臨長江,東距建康,西迫巴蜀,北近汴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當年借荊州不還,就是不願意放棄這個地方。現在湖南、江陵四分五裂,發生內亂,朝廷正好乘機收回江陵。朕將發兵湖南,假道江陵,順手牽羊就可拿下江陵。豈不是一箭雙雕?”“假虞伐虢!”趙普脫口而出道,“晉獻公所用之策,陛下真是神機妙算,鬼神莫測。”趙匡胤見趙普道出了自己的計謀,哈哈大笑起來。
趙匡胤連續下達命令:命慕容延釗為元帥,李處耘為監軍,率兵南下,借道江陵,討伐張文表。乘借道之機,順帶拿下江陵。慕容延釗、李處耘領旨而去。再發一道聖旨,命荊南高繼衝發水軍過長江,趕赴潭州討伐張文表。慕容延釗、李處耘以假虞伐虢之計突襲江陵,將荊南三十六州縣的版圖收歸趙宋。
慕容延釗、李處耘收複荊南以後,率領宋軍渡過長江,繼續向湖南潭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