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鍾承認事物具有兩麵性
自己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要學會看到他人的優點,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第二分鍾總結他人的優點
在筆記本中寫出他人的優點,同時寫出他的一些缺點,並進行比較,看看你所寫的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這實際上是你對對方的評價。忘記對方的那些缺點,重新去認識對方,你會發現對方其實很好相處。
第三分鍾樹立積極的心態
隨時保持積極的心態,這樣你才能看到事物的一麵,才能采取積極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關於第二點,你不僅可以自己進行這項活動,還可以在自己的團隊中進行這項活動。這項活動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為每一位團隊成員發一張“優點與缺點”表格及一支鋼筆。
(2)讓每個成員在無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對其他成員的優點與缺點進行評點,讓他們至少分別寫出一條對於其他人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地方。
(3)讓每個參與者之間相互反饋自己在其他成員眼中的優點與缺點,即反饋你喜歡或不喜歡某人的哪一方麵。
(4)收集每張答卷,混合後對每個人念出別人寫給他們的意見,首先要從自己開始念起。
(5)進行討論,讓大家看到同事的另一麵。
這項活動的目的在於發現每位成員的優點,讓團隊成員互相了解,更加融洽地共事。
14.擺脫習慣性
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總是習慣性地按照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在與難纏之人溝通時,這種習慣有時候會導致矛盾的升級,甚至引發衝突。因此,你必須擺脫習慣性,客觀地去解決問題。
一個人聽說了“點金石”的秘密,點金石是一塊小小的石子,它能將任何一種普通的金屬點化成純金。點金石就在黑海的海灘上,和成千上萬的與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小石混在一起。但是點金石摸上去是溫暖的,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涼的。這個人趕到黑海海邊,一顆一顆地撿石子,當摸到的石子是冰涼的時候,他就將它扔到大海裏。就這樣,一天過去了,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一年,三年……他一直沒有找到點金石。他不甘心,繼續撿石子,是涼的,扔石子,又去撿起一顆,還是涼的,再扔到海裏,一顆又一顆……但是有一天他撿起了一塊石子,這塊石子是溫暖的——但他卻也隨手扔進了海裏。
因為長時間以來,他已經習慣於做扔石子的動作,以至於當他見到真正的點金石時,也因為習慣性而將其扔進了海裏……
可見有些習慣性行為、動作或者思維,真是害人不淺。與難纏者相處時,人們也常常因為習慣性,而錯失了與其交往的好時機。因此,你必須擺脫消極的習慣性問題,打破常規。
1)擺脫權威定式
人們所謂的權威定式,就是指管理者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習慣於利用自己的權力優勢去解決問題。習慣性行為說明習慣性地命令他人。
(1)含義:管理者總是習慣性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與他人溝通,這隱含著強製性,會讓對方感到被壓抑,被支配。
(2)改正方法:變命令為指示,征詢對方的意見。
(3)示例:你想與員工私下談話時,不要說:“過一會你去找我一趟。”你可以說:“我有點事要與你商量一下,過一會你來我辦公室吧!”
習慣性指責
(1)含義:人們總是可以輕易地看見他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議。所以,在出現問題時,管理者也總是習慣性地先去指責對方的過錯,這樣就為溝通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改正方法:傾聽對方,控製自己指責對方的行為。
(3)示例:有員工晚交了報告,你不能說:“你故意耽擱時間。”你可以說:“你的報告晚送了一天,有什麼原因嗎?”
習慣性反擊
(1)含義:認為溝通就是在打反擊戰,認為對方隻要一說話,肯定就是對我的攻擊,作為保護,我必須自衛。這樣的話,顯然無法有效溝通。
(2)改正方法:克製自己的負麵情緒,有意識地控製自己反擊對方、打斷對方話語的衝動,認真傾聽習慣性推脫。
責任
(1)含義:出現問題時,為了保護自己,習慣性地將責任推給別人,認為自己沒有錯,完全是對方的責任,這種做法不但會傷害對方的心,而且也會導致雙方關係的破裂。
(2)改正方法:勇敢承擔責任。
其實,上表中提到的習慣性指責、反擊和推托責任都屬於習慣性防衛。習慣性防衛是人們心理上一種常見的根深蒂固的習性,用來保護自己免於因為說出真正的想法而受窘,或者使自己避免受到問題的牽扯。在人際交往中,這種習慣性防衛要不得,它隻會破壞你與對方的關係,所以必須改正。
2)擺脫經驗定式
管理者往往憑自己的經曆、知識、信息而形成了一種優勢思維,並常在工作中用這種優勢思維去解決問題,但是任何經驗在新的環境和情況下的應用都要考慮其可行性,所以,在麵對新的情狀或狀況時,請多一些冷靜和思考,不要讓習慣性思維或行為影響你清晰的判斷力,進而導致溝通無效。
3)擺脫成見
人們常常借助頭腦中的各種概念和推測來整理信息,以此解釋發生的事件和他人的行為。然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導致了我們隻見到我們期望見到的事物,並先入為主地分析我們的所見所聞,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他人的合作。如果我們死抱成見,而新信息又顯模糊陌生,甚至頗具威脅性,我們就很容易用先前的概念來解釋新情況以及與之有關的人。
因此,要使溝通取得有效進展,你必須要打破這些習慣思維的束縛。擺脫成見,就意味著不要盲目下結論。在對方講話之前,自己盡量不要對所要談論的事情本身下結論,否則,會帶上“有色眼鏡”,不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容易出現認識的偏差。下表所列為應對成見的方式對比。導致成見的原因消極應對積極應對先入為主“這件事根本行不通,怎麼他又……”個人好惡“這個話題我根本不感興趣,都什麼年代了!”由對對方的個人看法引起“他怎麼總是有事?”由利益衝突造成“想和我爭?沒門!”不要立即開始思量自己是否喜歡或者應該怎麼做。先問一些“條件反射”之外的問題,比如“這件事真的無法解決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必須好好聽一聽。”
總之,對對方懷有成見時,你往往會貶低對方的價值,漠視他們的存在,懷疑他們的觀點和利益。當你拒不接受他們的觀點時,他們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考慮你的利益。而你也會繼續反擊,進一步漠視他們的利益。這樣發展下去,就會從形成惡性循環,雙方就很難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更不要說合作了。所以,必須要學會擺脫成見,客觀、實事求是地去解決問題。
以上所述是習慣性認知的一些危害。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加強擺脫習慣性的能力。建議你每天早上用3分鍾完成以下活動。
第一分鍾反思自己
回想自己是否存在上述所述的習慣性行為,將這些不好的習慣記錄下來,強迫自己改正。
第二分鍾看到他人的長處
習慣性的一個最大危害就是抱有成見,為此,你必須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將對方引導到好的方麵,同時,控製自己的情緒。
第三分鍾利用各種方法擺脫習慣性
學習一些擺脫習慣性的方法,有效控製自己的習慣性行為。
在這一點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利用,如采用轉移法,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或者使用行為中止法,用毅力強行中止習慣性行為,如當強迫行為出現時,心裏就默念:“毫無必要,我有毅力控製它!”還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替代法,即用不相容的觀念、意向和行為,去取代習慣性觀念、意向和行為。隻要長時間堅持下去,就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