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報告文學(1 / 3)

《灤潮》辦刊一年間

聽吧!“身邊的人,寫身邊的事,看著親切。”“讀自個兒的人,寫自己的事。感覺真實。”

瞧吧!七十多歲的人,原科委主任潘麟文同誌,聽說辦《灤潮》了,顫顫巍巍地攀上樓來,鄭重的將一遝文稿送到了總編輯手裏;遠居京師、離職修養的原人大主任崔家軒先生,從朋友處偶獲《灤潮》一本,竟也欣喜若狂,高興得像個孩童,並一刻不等的立即到編輯部潑墨題詞、揮筆相賀;打工兒郎,華都工人,付家店兒女,王君維聽說辦《灤潮》了,竟也抽、擠時間攜妻子一道撰文寫稿。老太太送稿來了,學生送稿來了,幹部送稿來了……

一樁樁,一件件,愛《灤潮》,護《灤潮》,為《灤潮》施肥,給《灤潮》澆水,嗬護其成長的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聽了讓人溫暖,看了讓人感動,想了讓人深受鼓舞!

還是讓我們看看咱敬愛的讀者,那鮮活而又生動地描述吧:“《灤潮》剛一問世,就像一方隕石落入了平靜的湖麵,立刻激蕩起了層層漣漪;更像一粒火種落入幹柴,迅速引燃熊熊火焰;更像平地中炸響的一聲春雷,立刻轟出了桃花、李花開遍了嶺嶺山山”。

《灤潮》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灤潮》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灤潮》為什麼會漸行漸遠,乃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是讓我們順著《灤潮》的腳步追尋它那踏雪尋梅的足跡吧!

無米也炊

時間要追溯到2011年的10月26日。

職教中心副校長、黨委書記,《讀人心得》的作者,黃寶銘同誌,此時還正陶醉在一下子就出了三本書的喜悅中;還正在為他那新近總結出的“春的含蓄,夏的濃鬱,秋的芬芳,冬的內斂”之語句而喜不自禁。然而,一紙調令便改變了他的仕途軌跡。

在“北山”上,領導找他談話了。“給你個當大官的機會,到文聯當主席去吧。去了以後,要迅速改變:文聯有廟,但香火不多;廟裏有和尚,但經念的不多的現狀。爭取用建協會的方式把全縣的文化骨幹組織起來,成立起不低於十個的協會;爭取辦一個在市內外都有影響的縣刊;出一兩部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叫得響的作品。”

談話結束了,領導又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寶銘啊,這個擔子可不輕啊!”

還有比領導的信任更重要的嗎?還有比領導的期盼更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嗎?黃寶銘心裏想;“坐而議那如起而行”、“一萬次承諾,也抵不上一次行動”、“沒有攀不上的山,隻有不敢攀登的人。”!黃寶銘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黃寶銘沒有更多的信誓旦旦,隻是帶著領導的囑托、企盼、期待,滿懷信心、意誌堅定的上任去了。

“心中沒有大目標,一棵稻草壓彎腰;心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這個黃大官,黃主席,還真的不負眾望。在他那“不幹則已,一幹就要幹出個樣來”的思想指引下,到任不到一個月就成立了作家協會,這也是他在任一年間所成立的十二個協會中的第一個協會,即“灤平縣作家協會”。在作家協會成立大會上,他慷慨陳詞了,他鄭重承諾了:“一定要創辦好縣刊《灤潮》”!也就是從這天起,他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漫漫的辦刊征程。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然而,在登攀的旅途中,又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又會遇到多少意想不到的難題?孰不知,世界上最難做的飯,就是無米之炊;最難打的仗,就是沒有兵!最難做的作品,就是沒有原料還要做成佳品。但他——黃寶銘就居然能破解這一道道難題,難道他長了三頭六臂,抑或會什麼魔法嗎?

文聯主席,乍一聽官真的很大!職位真的很高!權勢真的不小!其實裏裏外外,就他一個人!一個人辦刊物無異於天方夜譚,無異於癡人說夢,真的談何容易!

黃寶銘人和善,從外表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就是有個倔脾氣,所以人稱“黃倔子”。隻要他認準的事,哪怕有千難萬險,他也要把它辦成!

沒有經驗,他就走出去請進來,多方問計、八方訪談;沒有人,他就挖窟窿倒洞;沒有資金,他就到處祈神求佛。

當他聽說我省三河《蒼生文學》辦的不錯,他就找到了社交麵廣,朋友多,路子野的原廣電局副局長,現作協主席桑海峰同誌,一問,他那裏還真是有熟人,此況,高興得他差點手舞足蹈起來。

元旦的餘溫還有些尚存,節日的氣氛還有些餘香。可他卻等不及了,甚至急不可耐。他要爭分奪秒、馬不停蹄的奔向那裏。於是元旦剛過的第二天他就出發了。局裏騰不出車來,他就借朋友的車。局裏暫時拿不出錢來,他就讓朋友墊著。結果在收藏家李宏誌先生的支持下,和桑海峰同誌一起不失時機的完成了“三河”之行,取回了真經。並且沒花局裏一分錢。

他辦事有頭腦、有主見,既借鑒他人,博采眾長;又開拓進取,推陳出新。在“以培養本土作家為根本,以繁榮本縣文化為宗旨,以引人向上為原則,以辦出精品為目標”的辦刊理念引領下,以作協骨幹為依托,開始了一步步向前邁進。

沒有編輯部,他就讓人在自己的辦公室湊合,沒有稿子就發動編輯人員約稿。小說主編約小說的,詩歌主編約詩歌的,散文主編約散文的。沒有電話費,就掏自己的腰包,打自己的手機。沒有電腦,就用自己家的敲。沒有打印機、打印紙也拿自己家的貼進去。編輯部的各欄目主編,人人如此,個個這樣。都是鐵杆誌願者,都是無怨無悔的誌願兵!

小說主編桑海峰為廣電局工作人員,詩歌主編趙建軍是個體戶,散文主編李洪誌是一中教師,民間故事主編馬希援是縣委辦幹部,文字排版王月平是彙英中學教師。這些人都是兼職人員。

沒有時間,他們就利用星期六、星期日幹。沒有辦公室,他們就把相應的稿件拿回家去組,去校對。有些書麵的稿件,他們還得自己替作者敲打,直至把它變成電子稿件。為了保護投稿人的積極性,為了不耽誤出刊,他們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像潘麟文的《我的知己》,程富的《山村婚禮別樣紅》都是這樣打出來的。

為便於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的進行審稿、修改,他們還常常把作者的稿件下載出來,打成書麵的,像田雲的《繩戀》、曹詠梅的《二月二龍抬頭》、薑會蘭的《童年的冬天》、王井娟的《家鄉的路》等等,都被編輯這樣“厚愛”過。

總編輯黃寶銘,為保證不出任何問題,更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每一頁,每一篇文章,都要認認真真的進行把關;每一頁文字,每一處標點,都要認認真真的進行校對。每一期,一百多篇文章;每一期,十三萬多字,都得從他眼睛裏少說也得過一兩遍手。審一遍得用多少時間?審兩遍、三遍又該用多少時間?那可是十三萬字啊!期間所付出的辛苦,隻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一分汗水一分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文聯主席黃寶銘、作協主席桑海峰的帶領下,在無辦公室、無專職人員、無一分錢報酬的情況下,憑著滿腔熱情,憑著高度的使命感,《灤潮》終於創辦成功了!而且剛一投放社會,就贏得了廣泛讚譽。

走過寒冬的人,才會倍覺春天的溫暖;曆經黑夜的人,才會覺得光明的可愛;穿過沙漠的人,才會倍覺清泉的甘甜。現在好了,灤平文聯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廣泛的關注,新生兒《灤潮》也得到了各級組織的深層的嗬護。不信就請看:

縣委書記楊猛同誌的題詞:“把《灤潮》辦成弘揚灤平精神的平台;成為推動文化交流的陣地”。

縣長關繼高同誌的題詞:“創建文化產業發展示範縣,構建環首都經濟圈先行區”。

縣人大主任吳畏同誌的題詞:“抒紫塞豪情,展金山風韻”。

縣政協主席溫誌忠同誌的題詞:“弘揚民族文化,譜寫灤潮華章”。

承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險峰,還為本刊親筆題字:“灤潮”。

現在,灤平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的領導也越來越多的關注起《灤潮》的發展情況了,在自己辦公條件還不太寬裕的情況下,竟也騰出房間,給《灤潮》做編輯部,當辦公室。

縣政府還特意批給了《灤潮》一定數量的資金以助推其發展。目前,《灤潮》的辦公條件已經得到了改善,一些困難也得到了解決。可以肯定,由於有領導們的大力支持,有各有關單位的積極幫助,《灤潮》的道路會越走越寬廣。

熱火朝天

是鮮花就該吐豔芬芳,是雄鷹就該展翅翱翔。平靜的湖麵練不出強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雖說辦刊初期困難重重、問題多多,但由於辦刊人的目標明確,態度堅決,他們能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動力。因此,他們仍然把工作做的風生水起、熱火朝天。

“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這既是一種工作狀況的無奈,更是一種工作能力的體現。而文聯主席黃寶銘可沒少在這點上進行充分的實踐和體驗。為了不叫文聯工作死氣沉沉,不叫《灤潮》“烏龜拉車——有前勁,沒後勁”,不中途夭折,不半途而廢。為了不斷擴大創作人員的視野,豐富他們的閱曆,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為了培養可持續發展後勁,讓廣大作者,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使創作靈感永不枯竭,他適時組織、開展了一些諸如采風、筆會、研討等之類的活動。期間,他成功的走出了一條:邊化緣、邊活動、邊前進的道路。

2012年5月、10日,組織部分骨幹會員,前去興州看牡丹、采風。感受漢代古城、金元時期土長城,清代行宮,這些曆史文化相繼疊加後的精彩。其中作協會員李洪誌的《興州牡丹300年》還發表在《河北法製報》上。其他成員的作品也陸續發表在《灤潮》和其他一些報刊上。

2012年5月20日,組織去北京紅螺寺訪古,順便還參觀了虹鱒魚養殖中興,感受時代文化的熏陶。

2012年7月20日組織筆會金山嶺。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曆史文化的悠久。

2012年8月22日——8.25日去內蒙古,訪古、采風。這次活動更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克旗石林;浩瀚無垠、水鳥彙聚、銀魚跳波的達諾爾湖;神秘、壯觀、凝重的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民族英雄吉鴻昌抗日義勇軍的指揮部、察哈爾省會的多倫,以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浩瀚,都植根在作家們的心底,為滋養創作之樹,培植創作之苗,又準備了一道碧波蕩漾的源泉。

2012年9月21日去白草窪采風,感受我縣山河的絢爛,領略秀美縣域的迷人風光。

2012年10月19日去五道營的老米溝,見證基層建設年帶來的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感受農村日新月異的奔小康的建設成果。百聞不如一見,結果是:讓作者們幾多欣喜,幾多振奮,幾多欲望,不創作簡直如鯁在喉。

2012年10月27日去“燕趙第一村”、“全國百強村”,參加“詩意聚焦周台子”活動。更是感受多多,震撼多多,欲望多多。

這一回回采風,這一次次的遊曆,意義非同一般。他讓遊曆者、讓作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出了二度創作的靈感,擴大了視野,積澱了素材,厚重了文化底蘊。但這一回回,一次次的出遊,得有錢,得有資金的支持。但這錢從哪來?是文聯出?還是文廣局給?都不是。這每一次的錢都是黃寶銘的朋友慷慨解囊,每一次的資金都是黃寶銘的知己的無償援助。誰都不能忘記企業家王振華的屢屢付出,誰都不能忘記金飛武校校長梁金飛,承德市建築行業領軍人物付連吉等的喜獻愛心。據初步統計,這一年所得到的愛心人士的讚助,少算也有七、八萬元。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文聯、文廣局的負擔,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壓力,特別是能夠不失時機的讓活動按計劃開展。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看到了黃寶銘工作的藝術性,以及不凡的智慧和韜略,還有那偉大的人格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上的企業家們、成功人士,熱愛公益事業,熱愛文化事業的偉大情懷!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居高聲自遠,好花不借風”。由於《灤潮》的一炮打響,由於《灤潮》的首戰獲勝,《灤潮》的影響也就與日俱增。一時間,一個讀《灤潮》,議《灤潮》,用《灤潮》的風氣正在悄然興起。而《灤潮》人,也主動的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助推灤平經濟為己任,以宣傳灤平為天職。不信就看這些記錄吧。

2012年5月,積極承擔,全縣“五四”征文評審活動,評審稿件200多篇,確定獎項上百人次。

2012年6月積極響應縣委、縣宣局的號召,努力組織會員參加河北省委組織的大型網絡征文活動。不僅完成了任務,而且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十二月份積極參加灤平縣第一屆食品安全征文活動,不僅動員的人數多,參與麵廣,而且文章質量上乘,無論從文字還是到中心思想都有著不少可以肯定的地方。

十二月末,積極參加承德康熙酒業有限公司舉辦的大黃米酒筆會,及時撰文賦詩,潑墨揮毫,再一次用筆墨的方式落實,“灤平人喝灤平酒,肥水不該去外流”的精神。從而為助推縣城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群星閃爍

保爾有句名言,“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人生在世就該珍分惜秒,就該惜時如金,就該用汗水鑄造曆史,用智慧描繪未來。在這方麵,黃寶銘做出了突出的表率。

黃寶銘,文聯主席、廣電局書記,《灤潮》總編輯,格律詩欄目主編。一身多職,一肩數擔。送往迎來,開會外出,布置工作,臨機處置,按說是無半點閑暇之時,身無片刻休閑之機,但就是在這樣緊張繁忙、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他竟創作出了32萬字的長篇小說——《牡丹夢》!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

一年時間,32萬字,三易其稿,什麼精神?什麼效率?

一年時間,平均一個月3萬字,平均一天1千字,時間哪來?

然而,他寫出來了,他創作出來了!而且寫得深邃博大、波瀾壯闊,寫得情節曲折、撲朔迷離,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有人給《紅樓夢》做評論時說:“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都是血”。用在他身上也不足為過。我們可以想見那一個個不眠之夜,多少次因靈感所動,披衣下床,於電腦前敲敲打打,於文字堆裏挑肥揀瘦,於佳詞麗句中挑三揀四。沒黑沒夜、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困了洗把臉;倦了伸伸腰;一天當兩天過。時時刻刻都在那裏:“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所以,他才創作出了長篇小說,才成了大手筆,才完成了領導賦予的另一項使命,難道這還奇怪嗎?

俗話說:“群雁高飛頭雁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怪乎他所帶出的團隊個個都是拚命三郎,人人都是“瘋子”“傻子”。

是呀《灤潮》副主編,二號人物桑海峰,不也是這樣嗎?他要工作,他要養家糊口,他要審稿、修改稿。他還要愛他的文學,熱吻他的文學創作。時間哪來?精力哪來?他的背後該有多少忘我的故事?該有多少奮不顧身的舉措?否則怎會有那麼多山味十足的小說問世?怎會有係列山魂小說飧食讀者?怎會有膾炙人口,愛不釋手?喜聞樂見、婦孺皆知的反響!

就說《全福》中的全福吧,“羅圈腿,紅臉堂,走道晃來晃去,晃來晃去。”多麼的生動!多麼的形象!“您就給介紹一個吧,醜點也行”。“寡婦也行,帶小孩的也行!我能養得了”。樸實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不給人留下刀雕斧刻,永誌難忘的印象。從而引起了人們的交口稱讚。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對老實巴交的農民如何搞對象、如何成家立業的這個社會問題的關注。

難道這些不是他夜以繼日的結果嗎?難道他的“多產”是他有充裕的時間鑄就的嗎?

李洪誌,一中教師,作協副主席,秘書長,《灤潮》散文欄目主編。作為秘書長,他要寫總結,寫工作計劃,他要組織發展會員,協助開展各種活動,他要完成臨時指令性任務,像寫卷首語,寫賀詞等等。他要負責每期4萬多字的散文組稿、審稿、修改稿的工作。有丁點時間,他還要發奮他的散文創作。他愛家鄉、想家鄉。家鄉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的牽掛。他要用他的筆進行謳歌,他要用他的筆進行抒情。散文《巨變悄然間》、獲2012年河北省大型網絡征文三等獎,成為我市唯一一位獲前三個獎項的人。此文還被編入《和諧河北、我的精彩五年》一書中。《興州牡丹300年》被刊載在《河北法製報》上。報告文學《百姓的貼心人》,通訊《會變的碾子溝》等等,都伴著星光華誕問世。他的散文集不久也將會與讀者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