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6)(1 / 3)

“不過,且不論這些宗室……”李昌濟又瞄了一眼桌上的報紙,旋即抬眼凝視潘照臨,低聲道:“吳從龍建議封建十九國諸侯,其中十八國為趙氏宗室,另有一國,卻是國賓柴氏——我卻是想不明白,你為何還要竭力阻撓?輔佐石越稱帝,難不成竟比柴家複國還要重要麼?”

“複國?”

“周之封建,杞國以禮夏,宋國以祀商。趙家得國於柴世宗,既欲效周朝封建諸侯,又豈能不給柴家一席之地?吳從龍之建議,趙家便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亦絕無反對之理……”

“那又如何?”潘照臨冷笑著,“如今的崇義公柴若訥,原非世宗皇帝嫡係,隻不過是柴家支脈。”

“若依君所言,今日趙家的皇帝,卻亦非宋太祖的嫡係!昔日杞國、宋國之君,誰又能肯定便是禹湯之嫡係?便是柴家又如何?難道便是郭家的嫡係?”李昌濟淡淡回道,“你這不過是借口而已。”

潘照臨別過臉去,“你既然知道了,又何必多問?”

李昌濟默然了一會,忽歎了口氣,搖了搖頭,道:“若是我,便做不到。”

潘照臨冷冷回道:“人各有誌,又何足怪?”

李昌濟默默看著潘照臨,慨歎道,“當年博浪沙時,便以留侯(留侯,漢之張良。後文的“曲逆”,指陳平。陳平被封為曲逆侯。)之智,能想到的亦隻是複仇,縱有複國之念,亦無由施展;待到陳王倡義時,他能想到的,隻是借機複國,亦絕不能想到成為漢興三傑;直到他遇到沛公後,才一心要輔佐高祖,成就男兒事業——此又非複國可比。然縱是留侯,若非項王誅滅韓國,絕了他後路,他縱是心在漢室,與韓國的宗血之情,隻怕亦很難那般輕易割裂……”

“你改名易姓,遊曆天下數十年而不仕,所學雖近於曲逆,誌向卻與留侯仿佛。君以石越為沛公,一則可報家國之仇,一則亦可成就事業,本亦無可厚非。不過……”李昌濟緊緊注視著潘照臨的眼睛,緩緩說道:“隻不過,且不論石越願不願意做沛公,僅以留侯之事觀之,複國之事,我斷不信你便這般輕易能放下。你潘潛光雖亦是一時人傑,當世少有人及,然無論胸襟智慧,要說能勝過留侯,卻是未必。留侯尚且如此,何況他人!”

“你信或不信,又與我何關?”潘照臨不屑的笑道,似是懶得反駁,“我隻不過特意來告訴你,你不必抱希望你家雍王能海外為王了。”

“你又何苦……”

“你費盡心思說這些話,不過是盼我能回心轉意,令趙顥能有一線生機。”潘照臨冷笑了幾聲,譏道:“你對趙顥,倒是忠心。你當然知道,趙顥做出這種事來,縱是保慈宮保得住他一時,也終是保不住他一世……嘿嘿,你在這裏好吃好喝,好生將養著,說不定還能親眼看見他的下場!”

“你便不怕有朝一日,石越知道……”李昌濟早知自己的想法,亦難瞞過潘照臨,此時竟是毫不氣餒。但他話未說完,已被潘照臨打斷:“他不會知道!”

潘照臨正要再嘲笑李昌濟幾句,卻聽門外傳來三聲輕輕的叩門聲。他知道這是有急事的暗號,不由得臉色微變,瞥了李昌濟一眼,便匆匆離去。

到了外麵的院子裏,果然便見有心腹的下人在那裏等他。

“先生,出大事了!”

“嗯?”

“門下後省駁回了吳從龍罷官的敕令!”

6.

白水潭,衛府。

衛棠一個人坐在他的書房裏,所有的門窗都關得密不透風,但他依然在渾身發著抖。

這座宅子是他在一年買下的。那時候,他正穩穩當當的步入人生的巔峰。《秦報》發展得非常迅速,不僅成為宋朝西北、西南最大的報紙,而且隱然已有可以與《海事商報》比肩甚至超越後者的趨勢——在許多保守的士大夫看來,《海事商報》市儈味太重了,東南諸路已經興起了幾份新報紙,令得《海事商報》的發行量一再萎縮。衛棠當時滿腔的雄心壯誌,意氣風發的計劃要在五年之內,令得《秦報》可以超越《西京評論》。他還得到陝西轉運司的支持,要擴建京兆學院,振興關中的學術——新的京兆學院,不僅要超過橫渠書院,甚至要超過嵩陽書院、西湖學院……這座宅子,正是那時候買的。

為了實現他的目標,衛棠設法籌到了一大筆巨款,他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歌妓,最喜愛的珍玩,還說服家裏賣掉了一百多頃良田、一座莊園,他在白水潭買下這座宅子,專門派遣陝西的名士住在這裏,與汴京的大儒們交遊,聯絡感情,同時觀察、資助、招攬白水潭的後起之秀……衛棠知道招賢納士有多麼困難,讀書人大多想做官,仕途不如意或者無意當官的,白水潭、嵩陽、西湖是他們的第一選擇——這三家書院,有著地利之便,沒有幾個人願意去關中!所以,早在幾年前,衛棠便有意識的通過白水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脈,到了熙寧十七年,他為《秦報》和京兆學院招賢納士的計劃,進入到巔峰……到了十七年底,他悄悄的從京兆府啟程,親自前來汴京,原想著利用元旦到元宵節這段時間,能夠滿載而歸!

他是在洛陽過的元旦,他特意在洛陽多留了幾天,以便能一一拜訪西京的清流名士……當時,衛棠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當他趕到汴京時,竟然會禍從天降。

先是大行皇帝駕崩,石得一之亂,雍王被軟禁。然後,便是兩府突然下令,宗室戚裏之家,不得經營一切報刊,不得在報刊中擔任一切職務——這明顯是針對《秦報》的,大宋朝所有的報刊中,隻有衛家算有一點“戚裏”的背景。接著,衛棠便接到消息,兩府已經行文給陝西學政使司,要求《秦報》限期轉讓!

這個消息對衛棠來說,實如同五雷轟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