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雪峰烏骨雞飼養管理技術(上)(3 / 3)

(3)濕度控製。一般情況下對相對濕度要求不嚴格。第1周相對濕度為70%~75%,第2周下降到60%,第3周以後盡量保持在55%~60%的水平。濕度過大,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繁殖,易誘發球蟲病;濕度過小,雞舍幹燥,雛雞呼吸加快,體內水分隨呼吸大量散發,腹內剩餘蛋黃吸收不良,影響雛雞發育。可用水盆盛滿水自然蒸發,達到增濕的目的。

采取地麵育雛則應注意防潮。籠養育雛則往往容易出現濕度早期偏低後期偏高的現象。這是因為早期育雛室溫度要求高,雛雞排泄物少。而後期正好相反,加之後期雞漸大,部分雞“耍水”淋濕地麵。因此,可以在早期經常向地麵灑水,或在熱源(如煤爐)上放置盛水容器使水蒸發,結合帶雞消毒噴水霧於地麵來增加空氣濕度。後期則水槽加水不宜過滿以防溢水,雞若“耍水”視情況可適當“控水”,此外,要及時清除雞糞等排泄物和保持地麵幹燥,確保適宜的濕度,防止有害氣體的產生。

(4)通風和光照。合理通風,控製光照,對雛雞的飼養管理也是很重要的。雛雞舍如果室內通風不良,使得大量二氧化碳、氨氣、多餘的水分和羽毛屑在室內排不出去,雛雞大量吸入,可使中樞神經係統受到強烈刺激,易患呼吸道疾病,飼料報酬降低,性成熟延遲,抵抗力降低,疾病發生率增高。一般要求育雛室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過02%,在育雛的第1周,氨氣濃度不能高於20克/米3,雛雞舍基本不需增加通風量,以後幾周,應根據雞舍內濕度、空氣汙濁度,逐漸增加通風量,在通風過程中嚴防賊風。正確的光照對雛雞的健康、性成熟影響很大。因此,合理的光照方案應從雛雞開始,在育雛的第1周,光照強度要大些,使雛雞學會采食和飲水,以後可改為照度為10勒克斯的燈,白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

(5)籠養和小網育雛管理。籠養比地麵平養密度大,雛雞的活動有局限性,在實際飼養過程中,應做到密度適宜,嚴禁過密。同時要考慮到至下次免疫期間雛雞個體增大所需的空間,以便在免疫時一並分群。

籠養和小網育雛不同於墊厚料的地麵平養育雛,人們大都習慣使用諸如消毒過的報紙之類的“墊料”鋪墊於籠底,以免雛雞雞爪誤入籠底孔內造成損傷。實踐證明此辦法在育雛期的頭2~3天是十分有益的或者說是必需的。但是長時間鋪墊下去則有害而無益。一是糞便等排泄物積留不能落於接糞層,同時由於育雛室的溫度、濕度非常適宜大量細菌繁殖,雞采食雞糞後,容易發病。二是雛雞不斷啄食帶有糞便的鋪墊物,輕則造成消化不良,重則造成異物刺激性出血性腸炎,可能造成嚴重損失,應引起高度重視。

籠養雞活動局限性大,投料時務必要做到均勻、快捷、準確,使全部雞隻在大致相同時間裏采食到基本相同量的料。還要做好“勻料”,在加料時一手投料另一手同時扒勻飼料,在雞群采食過程中視情況每隔一定的時間要勻一次料,以調節加料過程中的不均勻,這兩點對確保雞群生長的整齊度非常重要。另外,育雛後期雞采食量大,為了不浪費飼料又保證雞采食需要,一是要調整料槽,使其高壁麵在內;二是要分次加料,先加入部分飼料,雞吃掉一些飼料後,再加入尚存的當日的全部料量。注意不要等雞吃完全部料後再進行第二次加料。至於加水,由於育雛室溫度偏高,雞對水需求量大,必須滿足對水的需要。加水時做到少添勤添,為防止水溢於地麵,水槽的兩端必須平衡,杜絕水向槽的低端流淌於地麵,嚴格執行控水程序,保證雞的充足飲水又不使地麵過於潮濕。水槽每天要洗刷消毒兩次,確保雞群健康發育。

(6)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現代養雞生產幾乎都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所謂“全進全出”製度是指同一棟雞舍在同一時間裏隻飼養同一日齡的雞,又在同一天出場。這種飼養製度簡單易行,優點很多。在飼養期內管理方便,易於控製溫度,便於機械作業。出場以後便於徹底打掃、清洗、消毒,切斷病原的循環感染。熏蒸消毒後,空舍1~2周,然後再開始下一批雞的飼養,這樣可保持雞舍的衛生與雞群的健康。這種“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比在同一棟雞舍裏幾種不同日齡的雞同時存在的連續生產製增重快、耗料少、死亡率低。

飼養者可根據雞舍、設備、人員、雛雞來源等情況,製訂全年養雞的批量生產計劃、養雞數、休整時間和消毒日程表。

(7)做好優選及淘汰工作。為了保持雞群整齊度,生產出優質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對雞群實行選優去劣。淘汰時應注意以下5點:①死亡率高度集中期間每天進行淘汰;②3周齡前進行嚴格淘汰,因為此時淘汰經濟損失較小;③對於離群病雛,應經周密檢查確認為無飼養必要後再進行淘汰;④雛雞一旦出現跗關節扭曲或癱瘓,應將其淘汰,避免消耗大量飼料(因為這些雞隻通常發展成囊腫,使胴體幾乎降低兩個等級);⑤患有慢性病的雞影響其他雞體的健康,必須淘汰。這些雞表現為抑鬱、嗜睡等症狀,以及腳部冰涼、腳和喙缺少色素、眼睛遲鈍、冠髯蒼白等。

(8)公母分群飼養。根據公、母雛雞的不同生理特點,隨著鑒別雌雄商品雞種的培育和初生雛雞雌雄鑒別技術的提高,近年來許多優質肉雞的生產者采用公母分群的飼養製度。

①公母分群飼養的優越性。公、母分群後,同一群體中個體間差異較小,均勻度提高,便於機械化屠宰加工,可提高產品的規模化水平。由於公、母雞在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方麵的差異,可確定不同的上市日齡,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另外,公母分群飼養比混養時增重快並節省飼料,每千克體重耗料可減少15%左右。

②公母分群飼養的科學依據。公、母雛雞性別不同,其生理基礎有所不同,因而對生活環境、營養條件的要求和反應也不同。主要表現為:生長速度不同,公雞生長快,母雞生長慢,6周齡時公雞體重比母雞重20%;沉積脂肪的能力不同,母雞比公雞沉積脂肪的能力強得多,反映出對飼料要求不同,羽毛生長速度不同,公雞長羽慢,母雞長羽快;表現出胸囊腫的嚴重程度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不同。

③公母分群後的飼養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4個方麵,第一,按經濟效益分期出場。例如,根據雪峰烏骨雞肉雞的生長發育規律,一般公雞最佳出場日齡為90天左右,母雞為120天左右。第二,按公母調整日糧營養水平。公雞能更有效地利用高蛋白質日糧,飼喂高蛋白質飼料能加快公雞生長速度,而且在體內主要是增加蛋白質。公雞前期日糧可以把蛋白質水平提高到22%。母雞不能有效地利用高蛋白質飼料,而且多餘的蛋白質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沉積脂肪,很不經濟。在飼料中添加賴氨酸後公雞反應迅速,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都有明顯提高,而母雞反應很慢。第三,按公母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公雞羽毛生長慢、體形大,胸部囊腫比母雞嚴重,應提供鬆軟的墊料,並增加墊料厚度,加強墊料管理。公雞前期長羽速度慢,要求舍溫稍高些,後期公雞比母雞怕熱,舍溫應稍低。第四,分群飼養要注意防疫衛生,防止意外事故。要徹底搞好雞舍及舍內設備消毒;厚墊料飼養應特別重視對厚墊料的管理,不能忽視雞隻一直生活在墊料上這一基本情況;注意觀察接種疫苗的實際效果,免疫後最好進行血清檢測,以證明免疫的實際效果;重視舍外環境消毒。

(9)適時斷喙。斷喙就是切去一部分“雞嘴”。地方雞生性好鬥,在育雛過程中,由於密度過大,光照太強,通氣不良,飼料配合不當,某些氨基酸或微量元素缺乏,致使雞群發生啄癖(雛雞和中、大雞階段主要是啄羽、啄趾,開產以後主要是啄肛)。啄癖發生後雞群騷亂不安,互啄出血,追逐不舍,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則會造成嚴重損失。斷喙能有效地防止啄癖的發生,使雞喙失去啄破能力而又不影響采食。另外,斷喙可避免挑食,還能減少部分飼料浪費。

①斷喙的時間、方法和工具。一般情況下雛雞在10日齡前後斷喙,種用雞在育成期14~16周齡尚需進行第二次斷喙。方法是上喙斷去1/2,下喙斷1/3。斷喙時要用斷喙器,也可用200瓦電烙鐵,連切帶燙,防止出血,同樣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斷喙應注意的事項。斷喙器有一定的熱度,切麵要整齊;斷喙後雞嘴上短下長,才符合要求;斷喙過長不易止血,一定要止血後才能放手;斷喙前後2~3天在飼料和飲水中補充維生素K;雞群患病或免疫接種時不斷喙,以減少應激。

(10)環境衛生及防疫。雛雞弱小,抗病力差,搞好環境衛生、疫苗接種及藥物防治工作,是養好優質肉雞的重要保證。雞舍的入口處要設消毒池,墊料要保持幹燥,飼喂用具要經常刷洗,並定期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消毒製度,飼養用具要專人專用,謝絕無關人員入舍參觀。

(11)放養歸牧訓練。如采用山坡放養的方式,需做好放養歸牧訓練。訓練方法在3~4周齡前與普通育雛一樣,在保溫性能較好的房間進行人工育雛,幼雛一般在5周左右即可脫溫飼養。脫溫後再轉移到山上放養。開始放養的幾天為防止發生應激現象,可在雞的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維生素C或複合維生素等。為盡早讓雛雞養成上山覓食的習慣,每天早晨要進行上山引導訓練。一般要兩人配合,一人在前邊吹哨開道並拋撒顆粒飼料,讓雞跟隨哄搶,另一人在後用竹竿驅趕,直到全部上山。為強化效果,每天中午可以在山上吹哨補食一次,同時飼養員應堅持在棚舍及時趕走提前歸舍的雞,並控製雞群活動範圍,直到傍晚再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歸舍訓導。如此訓練5~7天,雞群就建立起了“吹哨——采食”的條件反射,以後隻要在吹哨台呼喚即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仔雞逐步適應了外界的氣候和環境,養成了放養歸牧的習慣後,則可全天放養。牧場應選擇喬木林地(俗稱亮腳林)為好,因灌木林不便於仔雞放養和管理人員的巡視,同時應注意獸害,及時做好防禦準備,避免遭受損失。野外放養應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平坦的地方建棚。便於放養雞白天避雨遮陰,晚上適當保溫。放養林地應根據管理人員的收牧水平決定是否圍網,圍網可采用網目為2厘米×2厘米的漁網即可,網高15~2米。在放養期間應時常巡視,發現網破了應及時修補,預防逃雞。經過放養歸牧訓練讓散養雞養成白天放養,夜間補飼的習慣。這種放養方式可以縮短飼養期,提高整齊度,提高經濟效益。

(12)減少意外傷害。育雛期間操作不當的情況下,雛雞意外傷害相對較多,造成死亡淘汰率偏高。通常表現為:腿爪被卡、扭、挫傷或致殘和踏踩擠壓的死亡。除腿病外,其他死傷情況多發生在采食、飲水孔易活動的部位以及鬆動的調節盤。例如,雞在采食或飲水開始時,擁擠爭搶,雛雞鑽入食盤下窒息致死。解決的辦法是加強工作責任心,經常認真檢查育雛籠各部位部件。發現問題及時修理,使之經常保持良好狀態;認真觀察雞群,諸如聽到怪叫聲、雞群騷亂驚動等異常情況,及時查看解決;添料加水的同時及時調整籠子活動孔的大小,擰緊鬆動了的調節盤的螺帽;及時調整雞群,防止過度擁擠,從而使雞群保持良好的狀態,減少意外傷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淘汰率。

(五)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雪峰烏骨雞肉雞育成期的商品雞也稱中雞,快大雞為5~8周齡,慢速優質型雞為7~11周齡。生長期的雞生長發育比較迅速,各個器官發育趨於完善,功能趨於健全,尤其骨骼和肌肉生長旺盛。這個時期增重快,飼料報酬高,是縮短飼養期的關鍵。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與育雛期有相似之處,但由於其本身的特點,生產上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