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烏骨雞肉雞的飼養管理
雪峰烏骨雞是優良的肉用土雞品種,分優質型和快大型兩類。優質型雪峰烏骨雞生長速度慢、飼料報酬較低、抗逆性強、肉質鮮美,公雞120日齡平均體重1600克、母雞1200克。快大型雪峰烏骨雞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及成活率高,公雞70日齡平均體重2200克、母雞1500克,飼料轉化率28∶1。關於優質雪峰烏骨雞肉雞生長階段的劃分,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4年9月1日發布的《雪峰烏骨雞肉雞飼養技術規範》做了如下規定:肉雞育雛期0~4周齡,生長期5~8周齡,肥育期9周齡至上市。本章從雪峰烏骨雞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結合飼養實踐講述雪峰烏骨雞肉雞的飼養管理技術。
(一)飼養方式
1地麵平養
地麵平養是當前采用較普遍的方式,地麵為泥土地麵或水泥地麵,地麵鋪好墊料,料槽和飲水器在舍內均勻分布,舍外設有運動場,舍內有棲架,每平方米麵積可養雞12~15隻。此方式設備簡單,成本低,投資少,雞活動量大,缺點是房屋利用率低、墊料需求量大、雞隻接觸糞便不利於疾病防治,易發生球蟲病及其他寄生蟲病。
地麵平養是在舍內水泥或磚頭地麵上鋪以10~12厘米厚的墊料。墊料要求鬆軟,吸濕性強,未黴變,長短適中,一般約為5厘米。常使用的墊料有稻草、刨花、鋸木屑、玉米秸稈等,也可混合使用。
在飼養過程中,首先要求墊料平整,厚度大體一致,其次要保持墊料幹燥、鬆軟,及時將水槽、食槽周圍潮濕的墊料取出更換,防止墊料表麵糞便結塊。對結塊可適當用齒耙等工具將墊料抖一抖,使雞糞落於下層。潮濕墊料要勤換,或將雞糞抖掉、曬幹後再墊於雞舍。最後待雞一起出場後,將糞便和墊料一次清除。
2籠養
把雞飼養在特定的雞籠,即籠養。籠養實際上是一種立體化的飼養,雞從育雛到上市都在籠中飼養,隨日齡和體重的增大,通常可采取轉層、轉籠的方法分群飼養。這種方法能提高單位麵積飼養量,每平方米可養雞15~25隻,操作管理也較為方便。由於雞飼養在籠中,運動量降低,耗能少,飼料浪費少,因此籠養可以減少飼料消耗。此外,雞不接觸糞便,有利於疾病控製,而且不存在墊料問題。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一次性投資較大,肉雞易發生胸、腿部疾病。育雛後籠養與放養比較,籠養雞生長速度快,平均體重大,腹脂率低,這可能是由於放養的粗放環境,雞所飼日糧營養成分搭配不均衡,造成放養雞生長緩慢,活重較低,腹脂率高。不添加補飼的放養雞腹脂率均高於籠養雞,這是由於牧草中的粗蛋白和能量含量較低,蛋白能量比較高,雞為能而食,攝食量相對增加,攝入大量的蛋白質,通過氨基酸生成脂肪,沉積在體內。
3網上平養
網上平養是將雞飼養在特製的網床上。網床由網架、柵板和圍網構成。可就地取材,竹片、板條、鐵絲均可采用。有條件的可在竹片、板條製成的柵板上,再鋪上一層彈性塑料網或金屬網,網眼的大小以使雞爪不進入而又能落下雞糞為宜,距地麵50~60厘米。這種方式能適當提高飼養密度,雞不直接接觸糞便,可大大減少消化道疾病,特別是球蟲病的發生機會。這種飼養方式所需溫度比地麵平養相對高些,因夜間網上溫度比地麵墊料溫度低。肉仔雞采用先網上平養後地麵平養,既可以提高成活率,增加個體重,又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特別是在夏季的高溫季節,值得養殖戶參考。
4網地結合飼養
網地結合飼養,即2/3棚架飼養方式,是集網上平養和地麵平養於一舍的設計形式,較適於飼養肉用種雞。網為鐵絲網,網高40厘米,靠南北兩牆安裝,占雞舍麵積的60%,而中間40%的空間為墊料地麵。其網眼隨雞齡增大而增大,即小雞、中雞為125厘米×125厘米,大雞為25厘米×25厘米。料槽及一部分飲水器放在墊料地麵上,另一部分飲水器放於鐵絲網上。由於網地結合飼養有一部分為鐵絲網或竹柵板,大部分雞隻可在其上休息,而其糞便掉在網眼下麵,從而大大減少了接觸糞便的機會。再加上雞隻在墊料地麵上采食後,爬到鐵絲網上,從而加大其運動量,有助於降低腹水及其他疾病的發生,進而提高存活率。
5放養
雪峰烏骨雞主產於湘西懷化雪峰山區,該品種非常適合丘陵山坡放養。以放養為主,適當補飼精料,放養雞群的數量可大可小,視放養地條件而定。該方式可充分利用天然牧地,節省成本,但飼養規模受到限製。放養雞的運動量增加,料肉比稍高於平養雞和籠養雞,但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在“放養+補飼”飼養方式下,雞在放養中可以進行自由覓食,並可能獲得更全麵的營養。與籠養相比較,放養加補飼卻能顯著提高雪峰烏骨雞全淨膛率、屠宰率、半淨膛率和降低腹脂率。放養時間長有利於腿肌率、胸肌率的增加,能顯著提高公雞的腿肌率和胸肌率。由於在放養條件下,雞可自由采食天然優質青草、昆蟲等,從而提高肌肉中蛋白質的品質。研究發現,散養雞肉中限製性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略高,散養雞肉中與肉品香味有關的氨基酸含量高於籠養。從成活率上看,其他品種散養成活率低於籠養,而雪峰烏骨雞散養成活率卻比較高,這可能與雪峰烏骨雞優良的抗病、抗應激性能有關,比其他品種更適應放養飼養方式。目前,在懷化山區雪峰烏骨雞放養飼養量已達全市養雞總量的20%。這種生態養雞,即“散養+補飼”的養殖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飼養密度
“密度”的完整概念應包含三方麵的內容:一是每平方米麵積養多少隻雞;二是每隻雞占有多少食槽位置;三是每隻雞飲水位置夠不夠。三方麵缺一不可。
飼養密度對雞的生長發育有著直接影響。密度過大,舍內空氣容易汙染,衛生環境不好,吃食擁擠,搶水搶料,饑飽不均,造成雞生長發育緩慢,發育不整齊,易感染疾病和發生啄癖,使死亡率增加;密度過小,雖然雞的生長發育較好,但不易保溫,造成人力、物力浪費,使飼養成本增高。因此要根據雞舍的結構、通風條件等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飼養密度。
雪峰烏骨雞的飼養密度,可結合防疫工作做好調整,按雞隻大小、強弱、公母分開管理,平養0~4周齡20~25隻/米2,5~8周齡8~12隻/米2,或按入雛時30隻/米2計算,隨著日齡增長而相應疏散調整雞群。5周齡起,可以活雞體重來控製飼養麵積,開放式雞舍20~25千克/米2,根據不同季度及市場需求,控製出籠肉雞體重來調整飼養密度。在設備配製上,每100隻肉用仔雞配備:1周齡40厘米×60厘米大小平底料盤一隻,4千克容量塔式飲水器15隻,以後通過一周時間過渡,用大號料桶2隻,周長94厘米鍾形飲水器07隻。
(三)光照、溫度和濕度
1光照
雛雞1~3日齡視力弱,為便於采食和飲水,一般采用24小時光照,3日齡後每晝夜23小時光照,一小時黑暗。強度:最初3天為25勒克斯,目的是讓雛雞熟悉環境,便於采食、飲水,以後為了減少運動與惡癖發生,逐漸降低光照強度,4~14日齡為10勒克斯,15日齡後以不影響采食、飲水為前提,盡量降低光照強度,一般為5勒克斯,將25瓦有罩白熾燈具懸掛2米高,燈間距3米。
2溫度
1~7日齡雛雞適宜溫度為33℃,以後每周平穩下降2℃~3℃,直至21℃時止。
3濕度
雪峰烏骨雞對空氣濕度要求不嚴,適應範圍較大,舍內空氣濕度為40%~70%即可,但是2周齡內濕度宜高,達60%~70%,2周齡後以50%~60%為宜。
(四)雛雞的培育
雛雞對環境適應能力差,抗病力弱,稍有不當,容易生病死亡。因此,在雛雞培育階段需要給予細心的照料,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1雛雞的生物學特性
(1)雛雞調節體溫的功能較弱。剛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2℃左右,4日齡開始增高,10日齡後才能接近成年雞的正常體溫。雛雞調節體溫的功能要到出殼3周後,絨毛脫落,長上新羽時才較完善。所以,育雛初期必須給予較高的溫度。從2周齡起,可以逐步降溫,每周降低2℃。夏季4周齡脫溫,冬季則5~6周齡脫溫。
(2)雛雞要求飼喂全價飼料。雛雞階段新陳代謝旺盛,相對增重快,要求有高能量、高蛋白質的全價飼料來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要。
(3)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雛雞消化道短而容積小,采食量有限。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磨碎能力弱,消化係統發育不健全,消化能力差。因此,雛雞應供給粗纖維含量低、容易消化的日糧,要少喂多餐,供足飲水。
(4)群居性強,膽小易驚。雞具有很強的群居性,離群獨處的雛雞會鳴叫不止,歸群後才安靜。膽小自衛能力差,外界強烈的聲音刺激可引起雞群驚恐不安,橫衝直撞。所以,育雛期雞舍內外要避免驚動,保持安靜,門窗嚴密,防止獸害。
(5)抗病力差,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雛雞體小而弱,機體的防禦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境的應激因素敏感,對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抵抗力差。若飼養管理不善,容易暴發傳染病。因此,在育雛期間必須保持墊料幹燥,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和接種疫苗的工作,防止疫病發生。
2育雛方式
一般把雛雞自出殼到6周齡這個階段叫育雛期,這個階段的飼養方式叫育雛方式。育雛方式主要有籠育、小床網育和地麵平育3種。雪峰烏骨雞初生雛較重,為38~43克。公雛比母雛重且生長快。經過科學的人工育雛,雪峰烏骨雞成活率可達95%以上。
(1)地麵平育。農戶養雞大多是采用地麵平育的方式。根據房舍條件不同,可以用水泥地麵、磚地麵、泥土地麵或炕麵育雛。育雛室內設有料槽、飲水器及供暖設備。用圍席或擋板將地麵圍成幾個小區,把雛雞分成小群飼養,每個小區可養50~70隻。這對於避免因室溫過低造成的擠壓紮堆死亡,有明顯的效果。隨著羽毛的生長,雛雞逐漸會飛會跳,這時再將圍席或擋板去掉。加強清潔衛生,經常保持育雛室地麵和墊草的幹燥。當墊草潮濕時,特別是飲水器周圍的墊草最容易潮濕,要隨時更換,不讓球蟲卵囊有發育的適宜環境。這是在地麵平育中防止球蟲病發生的最重要的措施。
地麵平育方式簡單易行,農家容易辦到。但雛雞成活率較低,容易感染球蟲病,且占地麵積大,管理不夠方便。
(2)小床網育。較大型的雞場常采用大群網上平麵育雛。農戶養雞采用小床網育較適宜。所謂小床網育,就是把雛雞養在特製的具有底網的小床上。這種小床是由底網、四周圍網及床架組成。小床的大小可根據育雛室的麵積及床位的安排來考慮,一般為長2米,寬1米,高1米。底網為網眼12平方厘米的點焊四角網,距地麵約50厘米。四周圍最好選用與底網相同的四角網,也可使用圍席代替。床架的製作可就地取材,鐵、木、竹都可以使用。每小床可養雛雞50~80隻。小床內應放置1個飲水器和2~3個料槽。
小床育雛由於糞便直接落入網下,雛雞不與糞便接觸,減少了病原再感染的機會,特別是大大減少了球蟲病的發生。同時,由於每床雞數量不多,很少發生堆壓死亡現象,飼養管理非常方便。球蟲病危險期過後,可將小床移到室外,或將小床拆除,把網子卷起,以備下次育雛再用。雛雞在小床上飼養到2周齡以後,可將料槽移到床外,同時將圍網提起或卷至適當高度,讓小雞伸出頭來吃食,這樣可減少飼料浪費,喂料添水也更為方便。如果雛雞較少,一個小床就夠了。在育雛室內取暖不夠經濟,可將小床移至室外南牆根前,小床三麵砌12~13米高的圍牆,頂部覆蓋玻璃窗,床頂吊一個紅外線燈泡。圍牆最好是空心牆,中間填鋸木屑或其他保溫材料,以利保溫。開一個小門與室內相通,以便於添料加水。在晴暖天氣,隨著小雞生長,玻璃窗可以隨時開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