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雞的消化特點
雞的消化器官在形態、構造和作用於上與家畜有顯著不同,因此對飼料的要求和喂養技術與家畜有很大差異。首先,雞沒有軟的嘴唇,隻有錐形的喙,采食方便,能采食細碎的飼料。喙有時相當於鐵鉤,能把落在地麵上的飼料,輕而易舉地銜起來,並且能斷裂較大塊的飼料。口腔無牙齒,飼料在口腔停留時間很短。唾液腺不發達,澱粉酶含量很少,消化作用不大,隻能濕潤飼料,以便於吞咽。
雞的嗉囊很發達,且富有彈性。它的主要功能是貯存食物,嗉囊分泌液沒有消化作用,主要起軟化飼料的作用,並且根據胃的需要有節奏地把食物送進胃裏。
雞有一種特殊消化器官——肌胃,俗稱“砂囊”或“雞肫”。肌胃的主體由兩片厚實的相對立的側肌構成,側肌的末端連接到中央腱膜和兩片薄的前後中間肌。
肌胃的肌肉發達,收縮力強,內有一層很堅韌的角質膜,胃內常混有大量沙石,用來代替牙齒磨碎飼料,相當於一盤精製的“小石磨”。若雞吃不到足夠的沙粒,則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在飼養過程中應定期補喂一定量的沙粒。
雞的小腸由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組成,除十二指腸外,小腸並不存在分界區,故統稱小腸,是腸道中最長的部分。
小腸分泌澱粉酶、蛋白酶。胰腺分泌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經2根或3根胰管進入十二指腸末端。膽囊分泌膽汁,起中和酸性食糜和乳化脂肪作用,經2根膽管進入十二指腸末端。在這些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將澱粉分解成單糖。然後,經小腸腸壁吸收後由血液運送到肝髒,再經肝髒的貯存、轉化、過濾與解毒作用,運送到心髒,通過血液循環分配到全身組織和器官。
雞的大腸包括2條發達的盲腸和很短的直腸。由於雞沒有消化纖維的酶,飼料中的粗纖維主要在盲腸中被微生物分解。但小腸內容物隻有少量經過盲腸,並且微生物的分解能力也很有限,所以雞對粗纖維的消化利用比家畜低得多,在飼養過程中應少喂粗飼料。
泄殖腔是大腸末端的連續部分,是消化係統、生殖係統共同彙合的空腔。
雞的消化道短,飼料代謝快。據試驗,一般成年雞和生長雞飼料排空隻需4小時左右,停產雞約需8小時,抱窩雞約需12小時,所以雞很容易餓。為了保證雞的高產、穩產和快速生長,每天喂的次數要多,每次喂的數量要少。最好采取常備料方式,供雞隨時采食。
雞食入飼料,必須經過消化,使其中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成簡單的物質,以易於吸收,供雞體新陳代謝所用。
蛋白質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先形成中間產物,再經腸液的消化作用最後分解為氨基酸。糖類物質在體內吸收之前,首先要分解成單糖。澱粉在唾液作用下轉化成麥芽糖,然後再在麥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纖維素的消化是靠腸道內微生物的發酵分解。脂肪的消化主要靠胰液中的脂肪酶,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膽汁也能促進脂肪的消化。
飼料中剩餘的不能消化的部分,與消化液、膽汁、黏液、腸道細菌、腸脫落上皮等混合成糞便,通過泄殖腔排出體外。
二、雞的營養需要
烏骨雞所需的營養物質與其他動物基本相同,有40餘種化合物或化學元素用於維持生命。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大類,詳見圖41。這些營養物質對於維持雞的生命活動、生長發育、產蛋和產肉各有不同的作用。隻有當這些營養物質在數量、質量及比例上均能滿足雞的需要時,才能保持雞體的健康,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性能。
圖41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構成
(一)水分
水是雞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雞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雞缺水比缺少飼料危害更大。雛雞體內含水約為75%,成年雞則含55%以上。雞體內養分的吸收與運輸、廢物的排出、體溫的調節等都要借助於水才能完成。此外,水還有維持雞體的正常形態、潤滑組織器官等重要功能。雞如果飲水不足,則會導致食欲下降,飼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降低,生長緩慢,產蛋量減少,嚴重時可引起疾病甚至死亡。各種飼料都含有水分,但遠遠不能滿足雞體的需要。所以,在日常飼養管理中必須把水分作為重要的營養物質對待,經常供給清潔而充足的飲水。
(二)蛋白質
蛋白質是一切有機體的主要結構物質,它是生命之源,沒有蛋白質,生命則不複存在。雞體內除水分外,蛋白質是含量最高的物質。
1蛋白質的營養作用
蛋白質是雞體組織的更新物質,機體在新陳代謝中有許多蛋白質被更新,並以尿素或尿酸形式隨尿排出體外。蛋白質還是雞體內的調節物質,如催化與調節代謝的酶和激素,提高抗病力的免疫球蛋白和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等。蛋白質還是能量物質,它可以分解產生能量供機體需要。
蛋白質缺乏時,會造成雛雞生長緩慢,種雞體重逐漸下降、消瘦,產蛋率下降,蛋重降低或停止產蛋。同時,雞的抗病力降低,影響雞體的健康,會繼發各種傳染病,甚至引起死亡。
2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由各種氨基酸組成,目前,已知飼料中的氨基酸種類有22種。根據有機體內氨基酸的來源,可將其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滿足機體的最大生長營養需要,必須由日糧中供給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機體內能合成的氨基酸。烏骨雞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見表41。
飼料中蛋白質不僅要在數量上滿足雞的需要,而且各種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應與雞的需要相符。否則,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就低,利用效率就差。
3烏骨雞蛋白質需要量計算
(1)後備雞(生長雞)蛋白質需要量
①組織生長需要。雞的機體約含18%的蛋白質,在組織生長階段可用每日增重(克)×018(組織蛋白18%)÷061(飼料蛋白質利用率)計算生長需要量。
②維持需要。雞的內源氮損失約為每千克體重250毫克氮。250毫克×625=15625毫克,為每千克體重損失的蛋白質。那麼每日所需維持蛋白質為:體重(克)×00016÷061。
③羽毛生長需要。雞在3周齡時羽毛約占體重的4%,在4周齡時增至7%,此後維持相對恒定。羽毛的蛋白質含量約為82%,因此,生長羽毛每日蛋白質需要量可按下式進行計算:
羽毛百分數(004或007)×每日增重(克)×082(羽毛含蛋白質的百分數)÷061
由以上三項,我們可以計算出後備母雞蛋白質的需要量,公式如下:
(2)產蛋雞的蛋白質需要量
蛋雞日糧蛋白質的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公式41分子中11為千克體重的代謝蛋白質,012為每克蛋中蛋白質含量;分母中08為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06為飼料中消化蛋白質的利用率。
(3)日糧中蛋白質水平與能量水平。烏骨雞的采食量受氣溫影響很大,在氣溫30℃條件下,每天的能量需要為11286千焦代謝能,而在寒冷的冬季非絕熱的雞舍內,每天每隻雞需要的能量可高達15884千焦代謝能。
雞能以調節飼料采食量來滿足對熱能的需要,能量水平降低,采食量增加;反之,能量水平提高,采食量下降。所以,我們必須依照日糧中能量水平的高低調節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即我們所講的能量蛋白比(ME/CP)。在氣候炎熱地區,能量蛋白比應降低約為10%。在寒冷地區,當日糧代謝能為1088兆焦/千克時,日糧的蛋白質水平可降至15%,而對溫暖氣候條件下的高能日糧,蛋白質水平可高達21%。
(4)氨基酸的需要量。烏骨雞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實際上是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氮的需要量。氨基酸的需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糧中能量的水平。由於雞每日隻采食能滿足它能量需要的飼料量,因此日糧中所需的氨基酸量及非蛋白氮量都必須是它生長與產蛋的最適宜的量。氨基酸缺乏、過多或不平衡都是浪費並會降低飼料的利用率。
雞隻需要的大多數必需氨基酸都可以從飼料蛋白質中得到滿足,但沒有一種飼料蛋白質能完全滿足雞隻氨基酸的需要量。不足之部分可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原理,將飼料進行合理搭配或在日糧中添加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
(5)合成氨基酸在配合飼料中的應用。能量與蛋白質是家禽飼料中兩類用量最大、價格最高的營養素。從我國現狀看,蛋白質飼料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尤其在魚粉緊缺、豆餅價高的今天,采用在日糧中補加雞所需氨基酸(如蛋氨酸、賴氨酸)是降低飼料中蛋白質飼料量的有效途徑。實驗研究表明:在低蛋白家禽日糧中補加蛋氨酸、賴氨酸是可行的,產蛋量和蛋重不受影響,而且可以提高飼料報酬。現在許多國家的種禽公司及養雞場已將此項成果用於生產實踐。
由於魚粉價格昂貴且質量不穩定,國內一些單位對使用無魚粉日糧飼喂家禽做了許多工作,證明無魚粉日糧與魚粉日糧的飼喂效果是一致的,且降低了飼料成本。但其中必須注意的問題是:①應用人工合成的蛋氨酸、賴氨酸補足雞體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並注意氨基酸的配比平衡。②使用優質豆餅、豆粕,特別要注意其中尿素酶、纖維素及水分的含量。③注意補足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雞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雞的一切生理活動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的單位為焦耳、千焦或兆焦。
由於飼料中所含總能量不能全部被雞所利用,必須經過消化、吸收和代謝才能釋放出對雞有效的能量。因此,實踐中常用代謝能作為製定雞的能量需要和飼養標準的指標。代謝能等於總能量減去排泄出的糞能、尿能。不同雞品種及不同生長階段對代謝能的需要量各不相同。
作為雞的重要營養物質之一,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後,產生能量,以維持體溫和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或者轉變為糖原,貯存於肝髒和肌肉中,剩餘的部分轉化為脂肪貯存起來,使雞長肥。當碳水化合物充足時,可以減少蛋白質的消耗,有利於雞的正常生長和保持一定的生產性能。反之,雞體就會分解蛋白質產生熱量,以滿足能量的需要,從而造成對蛋白質的浪費,影響雞的生長和產蛋。當然,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也不能過多,避免使雞生長過肥,影響產蛋。
碳水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植物性飼料中,動物性飼料中含量很少。碳水化合物可分為無氮浸出物和粗纖維兩類。
無氮浸出物又稱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和糖分,在穀物、塊根、塊莖中含量豐富,比較容易被消化吸收,營養價值較高,是雞的熱能和肥育的主要營養來源。
粗纖維又稱難溶性碳水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通常在秸稈和秕殼中含量最多。纖維素通過消化最後被分解成單糖(葡萄糖)供雞吸收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的粗纖維是較難消化吸收的,如日糧中粗纖維含量過高,會加快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也嚴重影響對其他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所以日糧中粗纖維的含量應有所限製。但適量的粗纖維可以改善日糧結構,增加日糧體積,使腸道中食糜有一定的空間,還可刺激胃腸蠕動,有利於酶的消化作用,並可防止發生啄癖。但一般認為,雞消化粗纖維能力較弱,所以雞的日糧中粗纖維含量以3%~4%為宜,不宜過高。
雞對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根據年齡、用途和生產性能而定。一般來說,肥育雞和淘汰雞應加喂碳水化合物飼料,以加速肥育。雛雞和留做種用的青年雞,不宜喂給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避免過早肥育,影響正常生長和產蛋。
(四)脂肪
脂肪是雞體細胞和蛋的重要組成原料,肌肉、皮膚、內髒、血液等一切體組織中都含有脂肪,脂肪在蛋內約占112%。脂肪產熱量為等量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225倍。因此,它不僅是提供能量的原料,也是雞體內貯存能量的最佳形式。雞將剩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體脂肪,貯存於皮下、肌肉、腸係膜間和腎的周圍,能起保護內髒器官,防止體熱散發的作用。在營養缺乏和產蛋時,體脂肪分解產生熱量,補充能量的需要。脂肪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都必須溶解於脂肪中,才能被雞體吸收利用。
當日糧中脂肪不足時,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導致生長遲緩,性成熟推遲,產蛋量下降。但日糧中脂肪過多,也會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腹瀉。由於一般飼料中都有一定數量的粗脂肪,而且碳水化合物也有一部分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因此一般不會缺乏,不必專門給予補充。否則,雞過肥會影響繁殖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能為雞體提供大量的代謝能,而生產實踐中往往存在對雞的能量需要量重視不夠的現象,尤其是忽視能量與蛋白質的比例及能量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國內外大量的試驗證明,雞同其他家禽一樣,具有“擇能而食”的本能。即在一定範圍內,雞可根據日糧的能量濃度高低,調節和控製其采食量。當飼喂高能日糧時,采食量相對減少,而飼喂低能日糧時,采食量相應增多,由此影響了雞對蛋白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因此,配製雞日糧時,必須注意能量和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的適宜比例。否則不僅影響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甚至發生營養障礙。但是,雞的這種調節采食量以滿足自身能量需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試驗證明,每千克配合飼料的能量水平低於101兆焦時,雞的活重和生產性能就會下降得很快;高於117兆焦時,又會使雞過肥並停止產蛋。顯然,飼料的能量水平要適度。
(五)礦物質
雞體所需的礦物質有10多種,盡管其占機體的含量很少(3%~4%),且不是供能物質,但它是保證雞體健康、正常生長、繁殖和生產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礦物質主要存在於雞的骨髓、組織和器官中,有調節滲透壓、保持酸堿平衡和激活酶係統等作用,又是骨髓、蛋殼、血紅蛋白、甲狀腺素等的重要成分。如供給量不當或利用過程紊亂,則易發生不足或過多現象,出現缺乏症或中毒症。
通常把雞體內含量在001%以上的礦物質元素稱為常量元素,小於001%的稱為微量元素。雞需要補充的常量元素主要有鈣、磷、氯、鈉;微量元素主要有鐵、銅、鋅、錳、碘、鈷、硒等。這裏簡要將常量元素介紹如下。
1鈣和磷
鈣和磷是雞骨骼和蛋殼的主要組成成分,也是雞需要量最多的兩種常量元素。
鈣主要存在於骨骼和蛋殼中,是形成骨骼和蛋殼所必需的。如缺鈣會發生軟骨症,成年母雞產軟殼蛋,產蛋量減少,甚至產無殼蛋。鈣還有一小部分存在於血液和淋巴液中,對維持肌肉及神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進血液凝固、維持正常的心髒活動和體內酸堿平衡都有重要作用。但鈣過多也會影響雛雞的生長和對錳、鋅的吸收。
雛雞和青年雞日糧中鈣的需要量為08%~1%,種雞為25%~35%。日糧中鈣的含量過多或過少,對雞的健康、生長和產蛋都有不良影響。
磷除與鈣結合存在於骨組織外,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以及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也是必要的。雞缺磷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嚴重時關節硬化,骨脆易碎。產蛋雞需要磷多些,因為蛋殼和蛋黃中的卵磷脂、蛋黃和蛋白中都含有磷。磷在飼料營養標準和日糧配方中有總磷與有效磷之分。禽類對飼料中磷的吸收利用率有很大出入,對於植物飼料來源的磷,吸收利用不好,大約隻有30%可被利用;對於非植物來源的磷(動物磷、礦物磷)可視為100%有效。所以,家禽的有效磷=非植物磷+植物磷×30%。雞對日糧中有效磷的需要量,雛雞為045%,種雞為041%。
維生素D能促進雞對鈣、磷的吸收。維生素D缺乏時,鈣和磷雖然有一定數量和適當比例,但是產蛋雞也會產軟殼蛋,生長雞也會引起軟骨症。此外,飼料中的鈣和磷(有效磷)必須按適當比例配合才能被雞吸收、利用。一般雛雞的鈣與磷(有效磷)比例應為(1~2)∶1,產蛋雞應為(4~6)∶1。鈣在骨粉、蛋殼、貝殼、石粉中含量豐富,磷在骨粉、磷酸氫鈣及穀物、糠麩中含量較多。雞在散養條件下,一般不會缺鈣,但應注意補飼些骨粉或磷酸鈣,以滿足對磷的需要。
2氯和鈉
通常以食鹽的方式供給。氯和鈉存在於雞的體液、軟組織和蛋中。其主要作用是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保持細胞與血液間滲透壓的平衡;形成胃液和胃酸,促進消化酶的活動,幫助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改進飼料的適口性,促進食欲,提高飼料利用率等,缺乏時,會引起雞食欲不振,消化障礙,脂肪與蛋白質的合成受阻,雛雞生長遲緩,發育不良,成雞體重減輕,產蛋量和蛋重下降,有神經症狀,死亡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