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雪峰烏骨雞的繁殖與育種31(2 / 3)

另外,在采用立體孵化器進行孵化時,要注意區分孵化器給溫和門表所示溫度。孵化器給溫是指固定在孵化器內感溫原件(如水銀導電表)所控製的溫度,它是由人工調控的。當孵化器內溫度超過確定的溫度時,能自動切斷電源停止供溫,溫度降低時,又可自動接通電源恢複供溫。門表所示溫度,是指掛在孵化器觀察窗裏的溫度計所示的溫度。當孵化器性能好時,孵化器內各點溫差較小(比如±02℃),此時門表所示溫度可以作為孵化器給溫標誌。否則,則不能。

2相對濕度

種蛋在孵化過程中,蛋內水分通過蛋殼表麵的氣孔不斷向外蒸發,蒸發量的大小與孵化器內相對濕度有關(表34)。由表34可見,孵化濕度小,蛋內水分蒸發量就大,容易發生胚胎與胎膜粘連,影響胚胎發育和出雛,孵出的雛雞體重小,幹瘦;反之,如果濕度過大,蛋內水分蒸發受阻,導致氣室變小,氣體代謝困難,胚胎發育受影響;嚴重時,雛雞在破殼期間窒息而死,孵出的雛雞也大多腹部大,生活力降低。

因此,孵化期間一定要給胚胎提供適宜的濕度。水是熱的良好導體,適宜的濕度也可使胚胎初期受熱均勻,有利於後期散熱。另外,孵化後期適當加大濕度有利於蛋殼中的碳酸鈣變為碳酸氫鈣,從而有利於雛雞破殼出雛。

整批入孵時,原則上可掌握“兩頭高、中間低”,以滿足胚胎發育不同時期對濕度的特殊要求。孵化初期(1~7天)胚胎要形成羊水和尿囊液,為了滿足胎膜形成液體的需要,使早期胚胎受熱均勻,濕度可稍高些,一般可控製在60%~65%;孵化中後期(10~18天),胚胎要排出羊水和尿囊液,濕度可低些,一般為50%~55%;啄殼出雛期(19~21天),為了便於雛雞啄殼,防止雛雞絨毛與蛋殼粘連,濕度應高些,掌握在70%。

分批入孵時,因孵化器內有不同胚齡的胚蛋,為了照顧到各胚齡胚胎發育,濕度掌握在50%~60%,出雛期間增至60%~70%。

3通風換氣

通風的目的是給胚胎提供所需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在孵化過程中,空氣含氧量每下降1%,則孵化率將下降5%。同時,合理的通風還可起到均溫、驅散餘熱的作用。

通風量的大小,要根據胚胎氣體代謝特點以及孵化器內溫度、濕度狀況來調整。孵化初期(1~4天),胚胎氣體代謝低,耗氧量少,隨著胚齡的增加,氣體代謝迅速增高。到了出雛期,胚胎尿囊絨毛膜功能減退,肺功能逐漸增強,需氧量增加。因此,孵化初期通風量可小些,到孵化中、後期可提高通風量。此外,調節通風量還要考慮孵化器內溫度和濕度狀況。因通風、溫度、濕度三者之間有著密切關係,通風良好,散熱快,濕度小;通風不良,空氣不流暢,溫度提高,濕度也升高。

在孵化時除應考慮通風量外,還應注意風速均勻,避免風直接吹到種蛋上。

另外,在設計孵化室時一定要注意孵化室的通風問題,孵化室要裝設進風孔,孵化器和孵化室的通風裝置要分開。從孵化器排出的汙濁空氣應直接排到大氣中,嚴禁將孵化器內汙濁空氣排入孵化室,造成空氣惡性循環,致使有害氣體濃度升高,降低孵化率。

4翻蛋

有人觀察老母雞孵蛋,發現其不斷用爪、喙翻動胚蛋,每天達90次之多。母雞將蛋上下翻動,並經常將蛋從中央調到窩邊,又從窩邊移到中央,這是生物本能的反應。這樣不斷翻動種蛋的意義在於促進胚胎運動,使胚胎各部受熱均勻,並供應新鮮空氣。同時通過翻蛋可避免胚胎與殼膜粘連。蛋黃比重較輕,浮於蛋的上部,而胚胎位於蛋黃之上,易與殼膜接觸,如果長期放置不動,容易與殼膜發生粘連而造成死亡。

在進行人工孵化過程中,人們模仿老母雞的翻蛋行為,設置了翻蛋係統,一般每2小時翻蛋1次,入孵第18天停止翻蛋。1982年北京農業大學雞場試驗,入孵第16天停止翻蛋並落盤,取得成功。因此,為了更充分利用孵化器,節省電力,可以在入孵第16天落盤。

翻蛋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仰後仰各45°為宜。有試驗表明,如一個轉蛋,容易引起孵黃膜破裂、血管破裂、胚胎死亡率升高。

5涼蛋

涼蛋即種蛋孵化到一定時間時,將孵化器的門打開,讓胚胎降溫。通過涼蛋可以使雞胚得到新鮮空氣,驅散孵化器中的餘熱,同時給予胚胎冷刺激,以利於胚胎發育。

一般情況下,如果孵化器供溫係統設計合理,供溫穩定可靠,雞胚孵化中不需要涼蛋。但在炎熱的夏季,孵化後期胚胎自溫超溫時可適當進行涼蛋,而當孵化器通風係統設計不合理或孵化中後期突然停電時,必須進行涼蛋。

涼蛋的時間與次數要根據孵化器的性能狀況及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靈活掌握。一般可於孵化後期每天涼蛋1~2次,每次20~30分鍾,涼到將蛋放在眼皮下不感到燙時為止,此時蛋表麵的溫度為33℃。

(四)孵化方法

1傳統孵化法

(1)天然孵化法。在小規模生產、飼養數量不大的情況下,可應用此法。利用烏骨雞就巢性強的特性,用母雞進行孵化,這是一般農戶常用的簡單、成本低的孵化方法。

選擇正在抱窩、性情溫順的健康母雞,入孵前驅除雞體外的寄生蟲,將母雞放在30厘米高的木箱或籮筐中,要求周圍環境安靜,通風良好,光線較暗處。

在孵化期間,應保證母雞的營養充足,飲水充足,每天做到定時飼喂和飲水。從入孵第5天開始進行第一次照蛋,將無精卵、死精卵挑出,第二次照蛋在入孵第18天進行,取出死胚蛋。如果想多孵幾窩,待小雛出殼毛幹後,立即將小雞拿走,放入新鮮種蛋,避免母雞聽到叫聲影響孵化。等全部孵化結束後,應加強對母雞的飼養,以使之盡快恢複體力。

(2)缸孵化法。缸孵化法的主要設備有孵缸及蛋籮。孵缸用稻草和泥土製成,壁高100厘米,內徑85厘米,中間放有鐵鍋或砂缸,用泥抹牢。鐵鍋離地麵30~40厘米,囤壁一側開25~30厘米的灶口,以便生火加溫。鍋上先放幾塊土磚,然後將蛋籮放在上麵,一般每籮可放種蛋1000枚。

缸孵分為兩期,即新缸期與陳缸期。新缸期為入孵1~5天。種蛋入缸前先使缸內溫度達39℃以上,缸內不能太潮濕。入孵後3~4小時開始翻蛋,以後每隔4~6小時翻蛋一次,主要將上層蛋與下層蛋、邊蛋與中心蛋互換位置。入孵6~10天為陳缸期,缸溫維持38℃。

(3)平箱孵化法。在地麵砌築加溫煙道,上麵安裝用木料、纖維板製成的帶夾層的保溫孵化箱,箱高12米,寬1米,長1米或2米,由下麵煙道供溫,上麵是孵化部分,箱內設7層架,上6層放孵化蛋盤,底層做一個隔熱板。做好入孵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種蛋入孵前關好箱門,蛋盤上放置溫度計,燒煙道加溫,使上麵孵化箱內溫度達到38℃。種蛋裝盤入孵後每隔4小時翻蛋1次。箱內上、下層溫度可能不同,可根據溫差情況上下調盤,使箱內種蛋受熱均勻。為保證孵化箱所需溫度,每天要燒4或5次煙道。孵化到19天,可減少燒煙道的次數,讓箱內溫度保持在36℃即可。孵化到21天,可向蛋麵噴灑55℃溫水,增加濕度,從而有利於雛雞破殼,提高孵化率。

2機器孵化法

現在規模較大的種雞場一般都采用機器孵化法。根據自己的生產規模,可選擇不同型號的孵化機,如蛋位800、15萬、16萬等,但不管選擇哪種型號,一定要求孵化機的控溫係統要靈敏、穩定,恒定在372℃~378℃,相對濕度55%~56%,切不可超溫。因機內有強力的通風係統,可保持機內各點的溫度一致。入孵前對孵化室、牆壁、孵化器及種蛋貯存室均需徹底消毒,對機器一定要試機,待運轉正常後方可使用。進行機器孵化時,應按生產工藝流程做好以下工作。

(1)種蛋入孵前的預溫。種蛋保存期的溫度一般較低,所以從貯存室取出後不能直接入孵,應經過預溫處理。先將種蛋放在孵化室或室溫22℃~25℃的環境下預熱4~6小時,使種蛋溫度逐漸上升,比較接近孵化溫度再入孵,這樣可以減少因溫度突然上升而引起部分弱胚死亡,而且預溫後種蛋升溫快,胚胎發育整齊,出雛時間較一致。

(2)上蛋入孵。將種蛋的鈍端朝上,放入孵化盤後即可入孵。種蛋有整批入孵和分批入孵兩種方式。整批入孵是一次把孵化機裝滿,大型孵化場多采用整批入孵。分批入孵一般可每隔3天、5天或7天入孵一批種蛋,出一批雛雞。但注意各批次的蛋盤應交錯放置,這樣新老胚蛋可相互調溫,使孵化器裏溫度較均勻,又可使蛋架重量平衡。入孵的時間最好安排在16~17時,這樣一般可在白天大批出雛,有利於工作的進行。

(3)入孵後的管理。現代的立體孵化機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管理的重點除隨時觀察孵化機內的溫度、濕度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外,還要觀察孵化機運轉是否正常,供水、供電係統是否正常,所用儀器、儀表等有無失靈情況等。若有異常情況出現,應及時排除故障,保證孵化的正常進行。在規模較大的孵化場或經常停電的地區,應自備發電機,以便停電時能立即供電。如沒有這種條件,則應在孵化室設有火爐或火牆,以準備臨時停電時生火加溫。

(4)照蛋。照蛋是檢查孵化效果的手段。通過照蛋燈來檢查,可以檢出無精蛋、死胚,檢查胚胎發育是否正常,孵化條件是否合適。因此,一般情況下在孵化期間要照蛋2次。

第一次照蛋稱頭照,在孵化開始後的5~6天內進行,目的是為了查出無精蛋和早期死胚蛋。正常發育的胚胎血管網鮮紅,胚胎呈蛛網狀,稱為“起珠”。無精蛋又叫白蛋,透明不見血管。早期死胚蛋,隻見血圈或血線,但無血管分布。

在孵化的第19天進行第二次照蛋,可一邊移盤,一邊照檢,剔去死胚蛋。這時發育正常的胚胎,除氣室外全部都被胚胎占滿,蛋的尖頭呈黑色,氣室邊彎曲,有時可看見胎動;而死胚蛋的尖端顏色發淡,透明,有血管,胚胎不動。

(5)移盤(或落盤)。孵化第19天進行最後一次照檢,將死胚蛋剔除後,把發育正常的蛋轉入出雛機繼續孵化,叫做“移盤”。有的孵化機沒有專設出雛機,隻在孵化機的下部設有出雛盤,末期將蛋放入出雛盤叫做“落盤”。移盤(落盤)時,如發現胚胎發育普遍延緩,應推遲移盤(落盤)時間。移盤後注意提高出雛機內濕度和增大通風量,停止翻蛋。在育種工作中需要進行係譜孵化時,移盤(落盤)應將同一母雞的蛋裝入出雛盤的同一小格間內或同一係譜孵化罩內,也可將種蛋逐個裝入係譜孵化袋內繼續孵化。

(6)出雛的處理。在孵化條件掌握適度的情況下,孵化期滿後即出殼。出雛期間不要經常打開機門,避免降低機內溫度、濕度,影響出雛整齊,一般每2小時揀1次即可。已出殼的雛雞應待絨毛幹燥後分批取出,並將空蛋殼揀出以利繼續出雛。出雛開始後應關閉機內的照明燈,避免引起雛雞的騷動。在出雛末期,對已啄殼但無力出殼的弱雛可進行人工破殼助產。助產要在尿囊血管枯萎時方可實行,否則容易引起大量出血,造成雛雞死亡。雛雞從出雛機揀出後即可進行雌雄鑒別和免疫。出雛完畢應及時清洗、消毒出雛機與出雛盤,以備下次出雛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