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日
西方人的節日很多,下麵介紹幾種重要的節日。
(一)複活節
複活節是紀念耶穌死而複活的節日,是西方第二大節。複活節定於每年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星期日。複活節的日期最早的可以在3月22日,最晚到4月25日。
複活節前一夜叫“複活夜”,歐洲教堂於當晚舉行傳統的宗教儀式,神父手持蠟燭進入教堂,象征耶穌複活給人間帶來光明。中世紀複活節時基督教舉行浸禮儀式,受禮者穿白色亞麻布長衫進入教堂受禮。英國教徒都要去教堂做彌撒,領取聖餐。聖餐是由一塊麵包蘸上紅葡萄酒做成,領聖餐這一儀式是為紀念耶穌的犧牲精神,也是為堅定信徒的信仰。複活節時,拜占庭帝國舉行宗教遊行,由神父率領教徒進行。
複活節的民俗活動也很多,主要有品嚐節日食品,最重要的就是雞蛋。古代時雞蛋象征生命複蘇、繁榮興旺、多子多福。基督教興起後,從2世紀開始就用彩蛋象征耶穌的複活。人們把煮熟的雞蛋染成紅色或綠色,做成複活節彩蛋。彩蛋不僅是給孩子們吃的食品,也是親友間互相饋送的節日禮物。小兔子也是複活節象征,兔子繁育能力特別強,象征生命的繁衍。人們習慣於這一天吃野兔,做野兔肉餅吃。熱十字麵包也是複活節食品之一,人們認為複活節的十字麵包可以為人畜治病,甚至可治療痢疾。基督教把太陽複蘇和耶穌複活統一起來,把人們對太陽的禮拜變成宗教的旭日慶典。後來太陽節逐漸被複活節所代替。
(二)受難節
受難節是紀念耶穌受難的節日。據《聖經·新約全書》:耶穌於複活節前三天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複活節前二天(星期五)為受難節。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一節日。
(三)萬聖節
萬聖節定為11月1日,是專門用來紀念為基督教殉難的聖者的節日。萬聖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當時羅馬教皇卜尼法斯把羅馬的萬神殿改為基督教的禮拜堂,並在禮拜堂合祭了所有的聖者。以後萬聖節擴展為對一切得救信徒(升入天堂的人)的紀念。萬聖節與萬靈節相距一天,人們普遍把鬼節與萬聖節合而為一,對聖者和普通公民同等對待。萬聖節時為亡靈化緣也是古代的活動,人們憐憫那些罪過不大而落入煉獄的亡靈,在這個時候給他們化募糕餅。
(四)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國家最重大的節日,是紀念耶穌誕辰的節日。中世紀時的聖誕節還沒有現代這樣隆重、熱鬧、世俗化,聖誕節的內容也不如現在這樣的豐富多彩。但構成聖誕節內容的各種文化因素,卻早在中古時代已經形成。
第一,節禮節。起源於中世紀的節禮節是12月26日,這一天教堂施舍禮物給窮人。中古時期教士們這天打開募捐的盒子,把錢分給教區的窮人。
第二,聖誕樹。聖誕樹起源於遠古人民對於代表生命的長青之樹的喜愛。中古時代人們仍喜愛常青的綠樹,如英國人偏愛冬青,因為冬青葉上的小棘,使人們想起耶穌的荊棘冠:槲寄生樹在原始時代就被視作神聖之物,認為它可以醫治百病,實際上槲寄生樹有某些成分可以治療精神的疾病。人們把這種樹掛在牆上或門口,用以表示對客人的友善和歡迎。
第三,唱聖誕的頌歌。聖誕前夕唱聖誕頌詩本來是一個古老的風俗,但在英國16世紀宗教改革時強行禁止。
第四,聖誕餐。聖誕餐在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是慶祝聖誕的主要形式。在封建地主的莊園裏,這餐飯要延續八九個小時。一般人家每逢聖誕也要設法吃上一隻較大的家禽,起碼是一隻雞。
(五)愚人節
愚人節是每年的4月1日,是人們開心取樂、玩各種惡作劇、用來輕鬆的節日。中世紀初期的愚人節是一個公開舉行大規模胡鬧的節日。愚人節本來與基督教無關,但教會的基層教士都卷入到這一活動中來,有時公然在教堂由神甫主持這一活動。愚人節時各地教會還提供物質支持。戴麵具一直是這一慶典的一個特征,並極為流行,也最讓當局感到憤怒。
在愚人節,人們常常打扮得奇形怪狀。一個教士扮成模樣滑稽的主教,倒騎毛驢,率領著眾人向教堂走去。他一路上還喝著肉湯和啤酒,一大群人吵吵嚷嚷地緊隨其後,教堂裏火把代替了蠟燭,教士們反穿罩袍大跳其舞。神甫和教士們在布道時頭戴醜惡的麵具,身著女人或老鴇或吟遊歌手的衣服,合著樂隊的節拍,一邊跳舞,一邊唱著淫蕩的歌。當神甫應該主持彌撒的時候,卻在祭台的台階上吃起了黑香腸。他們還在那兒玩骰子,點燃舊鞋底,使其散發陣陣惡臭。最後,這些人乘兩輪馬車來到城外,一路上還在車上表演各種動作,一批人跟隨著,又笑又鬧,種種醜態不堪入目,還吸引了一大群旁觀者。中古時代愚人節引起衛道士的抗議,但是所有企圖取消愚人節的提議都無效,中古時代愚人節與教會的緊密聯係直到伊麗莎白時代才得以中止,才變成了真正世俗的節日。
(六)感恩節
感恩節為美國基督教的習俗節日,起源於1621年,初為遷居美洲的清教徒慶祝豐收的活動,後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總統確定此節為全國性節日。具體日期多經更改,1941年起定為11月第四個星期四舉行,教堂在這一天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聚會,通常共食火雞等。中國基督教部分教派守此節,並舉行感恩禮拜。
(七)情人節
情人節即聖瓦倫丁節。在每年的2月14日,年輕的戀人一起到郊外旅遊或去參加舞會,有的俱樂部還為年輕的朋友舉行非常有趣的化裝舞會。戀人們互贈有紀念意義的禮品或精美的賀卡,印有象征愛情的圖案。禮品大多是心形的糖盒、香水或飾物,也有的送係著紅絲帶的玫瑰花或鬱金香花束。有的老年夫婦在這天也互贈鮮花,以表達他們持久的愛情。現在,情人節早已超出了原來的意義。“情人”的外延已擴展到父母、子女、師長、同學、親朋好友,甚至包括受到援助的陌生的朋友。人們往往借情人節的機會來表達相互的關心與祝福,表達一種普遍而廣泛的愛心。情人節在東方備受年輕人的喜愛,其影響僅次於聖誕節。
(八)狂歡節
狂歡節起源於古羅馬的農神節和天主教徒在齋戒期到來前的數日狂歡。狂歡節時,人們可以不受拘束,盡情表現自我,所以狂歡節在追求個性發展的歐美國家極受歡迎。各國的狂歡節日期不同,歐洲國家的狂歡節大都在二、三月間,往往持續幾天甚至數月。
歐洲的狂歡節有幾個活動中心。每到狂歡節來臨,意大利的維亞雷焦,法國的尼斯,德國的波恩、科隆,西班牙的馬德裏,比利時的班什,瑞士的巴塞爾等地,都會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萬遊客,他們是前來觀看各種狂放有趣、極具特色的狂歡活動的。現在已發展成為一項流行的旅遊項目。
維亞雷焦的狂歡節慶祝活動主要是舉行化裝遊行,男女老少必著奇裝異服,裝扮得滑稽可笑,到處歡呼雀躍,樂而忘憂。近代以來,製造巨型彩車,用各種幽默生動的模擬像來諷刺時政、揭露弊端,也成了狂歡節上大獲喝彩的內容。
德國的狂歡節各地也要舉行不同規模的化裝大遊行,節期持續兩三個月。它的高潮在最後一周的“女人節”和“瘋狂的星期一”。過去在“女人節”這天,婦女們可結隊衝入市政大廳,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婦女有權處理市政大事。如今婦女們則用此法對待自己的上司。許多婦女還會跑到街上,專剪男人的領帶取樂。“瘋狂的星期一”在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是整個狂歡節的頂點。這一天舉行的化裝大遊行的隊伍中,被推舉出的“王子”“公主”坐在彩車上,大把大把地拋撒糖果,大型集會的舞會往往通宵進行。如今,各種規模的化裝遊行狂歡後,還要進行服裝表演及評獎,所以人們總要挖空心思裝扮自己。
比利時班什狂歡節的化裝遊行,以其獨特的小醜服裝而聞名。瑞士的狂歡節,遊行時以社團為中心,每個社團著統一服裝,戴不同麵具。蘇格蘭的威士忌狂歡節在每年11月間,以開懷暢飲威士忌、徹夜狂歡作樂為特色。
現在在歐洲狂歡節已經沒有宗教意義了,狂歡節成為當今人們擺脫緊張與壓力,使精神得到適當調整的最輕鬆愉快的節日。
(九)新年
歐洲人普遍過公曆新年,過年時各國有許多古老的習俗,至今流行。與聖誕節的家人團聚不同,新年在歐洲被認為是大家一起慶祝的佳節,所以除夕時,巴黎的凱旋門、倫敦中心的特拉法加廣場、蘇格蘭的街頭,甚至在瑞士的雪山上,都有無數群眾聚集,徹夜高歌狂舞,或者舉行化裝表演和遊行,場麵十分壯觀。當年夜的鍾聲響過12下,人們開始發狂般地相互擁抱、接吻、祝福,節日的歡樂氣氛達到頂點。
新年活動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自近年來音樂會通過國際衛星向全世界播放,新年音樂會便成為每年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新年厚禮。新年音樂會每年元旦上午在維也納音樂大廳舉行,由著名的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奏施特勞斯家族和其他音樂家的圓舞曲。節目充滿春天的活力,非常精彩,許多聽眾從各國專程前來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會。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數以億計的人通過電台、電視聆聽、收看新年音樂會,這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新年時不可或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