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習俗文化
習俗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習俗,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點,一個民族的習俗必然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特點。習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風俗習尚的文化,是該民族群體成員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日常生活生產的行為模式、行為習慣或慣常如此的做法。它是一個民族在自身所處的自然、社會、生態環境長期調適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擴展演變的。習俗文化主要包括飲食結構、服飾、節日、婚喪嫁娶、交際等。
一、飲食結構與習慣
(一)古希臘、羅馬的飲食結構
希臘人對於飲食是不太重視的,他們認為隻要能吃飽就足夠了,至於是好是壞,那並不重要。希臘本土居民的食物以小麥和大麥為主,也吃大米、玉米、高粱和馬鈴薯,還吃罌粟、蜂蜜、亞麻仁粉、乳酪等。
他們坐在椅子上,左手端碗,右手捏撮食物進食。希臘人用燒、烤、炙、煮等方法來烹調菜肴,其飲料以葡萄酒為主。酒在希臘居民生活中地位非常重要,幾乎人人都喝酒。參與喝酒的人不分老幼,就連剛剛成年的少女,也在喝酒之列。希臘人一天吃兩頓飯。對於野生植物,希臘人是不屑一顧的,肉類則以牛、豬肉為主,其次才是羊肉和家禽。希臘人烹調的調料有鹽、香料和橄欖油。橄欖油是本地的特產,是用橄欖果榨出來的。希臘人不但用其來做食物,還用它來塗抹全身,以達到護膚養顏的目的。在不崇尚飲食的觀念支配下,希臘人對其他食物沒有過分苛刻的要求。
羅馬人主要種植小麥、大麥以及豆類。羅馬人以麵食為主,主要是將麵粉經過發酵,然後烤製成麵包再食用。他們種植的油料作物是橄欖,可以用其榨油。橄欖油是羅馬人炒菜時所使用的主要油料。羅馬人很早就掌握了種植葡萄的技術,而且用其來釀酒。羅馬人的葡萄酒分為兩種,一種名叫醇酒,一種名叫淡酒。前者不兌水,後者是兌水的。羅馬人最初喜歡喝兌水的葡萄酒,後來才改喝不兌水的葡萄酒。葡萄酒不但是本國貴族和平民喜歡的飲料,而且是羅馬帝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羅馬人以食豬肉和牛肉為主,也食用其他肉,如家畜中的馬、羊和驢,狩獵所得野味等。羅馬人喜歡吃零食,而以吃水果為主。一個稍有經濟財力的人,吃完飯後,都注意吃上一些水果。正是因為這個,除了釀酒的葡萄外,他們很注意種植其他果樹。羅馬人的果樹品種比較多,有蘋果、桃、核桃、杏以及扁桃等,他們還把水果製作成各種果醬,作為佐餐品。與其他歐洲人相比,羅馬人比較注意吃菜,一個稍能自立的家庭,除了必需的農業耕地之外,還必須安排一塊可以種植蔬菜的園地。羅馬人的土地播種優先次序準是把葡萄、蔬菜放在前兩位,直到第六位時才安排種糧食。
(二)西方近、現代飲食結構
首先是主食方麵。在西方,用麥麵烤出的麵包被稱為白麵包,用玉米烤成的被稱黑麵包。用來烤黑麵包的玉米是窮苦百姓的主食。西方人還愛吃馬鈴薯,主要是煮著吃,後來將它與米粉和在一起,製成通心粉。西方很早就有了大米,但不是很普及。西方人並不喜歡吃大米,他們更喜歡吃麥麵。除了製作麵包之外,西方人還用麵粉和糖汁製作點心,用火來烤製成零食。
西方人的肉食以豬肉為主,其次是牛肉,再次才是羊肉。在這個時期,居民養羊更多的是為了獲得羊毛。肉類的烹飪通常方法有三種:一是煮,即將生肉弄淨,放入盛滿水的鍋中,再加一些香料,燒旺火,將肉煮熟,煮熟的肉通常是直接撈入盤中,端上飯桌,眾人用手撕著吃;一是烤,即將其串起來,放在明火上烤,熟時,直接上桌,主要用刀削著吃;第三種是炒,即將肉切成小丁,與其他的蔬菜混在一起,放在鍋裏炒熟,然後盛入盤中。
蔬菜方麵,西方人喜歡吃塊莖類的蔬菜。在其食譜中較多的是蘿卜、南瓜、冬瓜、番茄等。燒菜在西方人的食譜中並不占主導地位。西方人的主食是麵包和肉,常吃便感到口幹,必須喝湯。他們的湯汁濃,呈稠粥狀,這是用各種蔬菜、肉汁、肉丁和在一起煮成的。
在西方,一天隻有一頓正餐,另有兩頓便餐,一頓便餐在上午,一頓便餐在下午。歐洲人的早餐是比較簡單的,隻是一點酒、一點醬菜、一點水果、一塊麵包。正餐比早餐豐富多了。正餐一般放在中午。
飲料方麵,西方人主要喝葡萄酒和啤酒。除了酒之外,西方人還喜歡喝咖啡,咖啡館是主要的社交場所。此外,由於各種人都聚在咖啡館裏,消息來自各個方麵,這裏曾一度成為政治場所。自咖啡館出現以後,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這是一個婦女不能走進去的地方。16世紀時,歐洲貴族經常出席各種酒會。出席酒會不是為了去吃,而是為了聚會和娛樂。在這些酒會上,來自各個地方的貴族都來談論自己的所見所聞,出席酒會可以得到許多消息,增長見識;各種貴族的酒會都講究禮儀,對待各種地位不同的人,要表現出不同的態度,經常出席這些酒會能鍛煉應變,熏陶閱曆;這裏設有各種娛樂活動,比如跳舞、聽音樂等等。法律禁止一般平民百姓出入這種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