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倫理學斷定為情感的產物的情感主義倫理思想
首次提出情感主義倫理學理論主張的是維特根斯坦和羅素,其後,經以石裏克為領袖的“維也納學派”的發展,到史蒂文森這裏獲得了係統地總結性表述。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依據邏輯實證原則或語言分析原則,把倫理學斷定為情感的產物,因而不屬於科學範疇,且它既不能提供行為的規範,也不能表述事實真理,而僅僅是個人主觀情感、願望或心靈狀態的表達。
我們重點談談羅素的倫理思想。羅素的倫理思想建立在以衝動和願望為內容的人性基礎上。羅素認為,倫理學的基本材料不是知覺,而是情感和激情。由衝動和願望所表現這種激情是人類的一種內在本性,它支配著人們的行為,“人類一切活動都發生於兩個來源:衝動與願望。”衝動是無意識的,是人類本性中近乎本能的部分,包括人們的吃喝、性愛等生理上的需求。正是有了衝動,世界才得以存在、發展。但衝動也意味著不理智、盲目,會給人們帶來痛苦和災難。羅素把這種具有二重性的無意識的本能衝動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占有性衝動;另一類是創造性衝動。占有性衝動是一種破壞性的衝動,它使人殘忍、恐懼、嫉妒、貪婪、自私,把人投入到瘋狂的競爭之中,為占有財產和權力,為支配和奴役他人而互相爭鬥、互相殘殺,造成了人的痛苦和不幸,是導致人們產生一切不合理和殘忍行為的原因,是一切罪惡和戰爭之源;與之相反,創造性衝動則是一種建設性衝動,它使人合群、友善、寬容、憐憫,具有同情心,使人無限地發揮自己內在的潛能,在創造活動中獲得物質利益和精神愉樂,並使自身不斷完善,是推動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原因,是一切愛和善的源泉。除了衝動之外,人們的行為還受到願望的影響。願望來源於衝動,如果某種衝動在未能在發生時得到滿足,它就會轉化為願望。由於願望可以獨立於衝動,比衝動更具有自覺性,而且是有意識的,與理智相聯係,因此願望高於衝動。一個人乃至一個集團將被這些願望引向何種行為,取決於他所處的社會製度,取決於他自身的能力——理智對衝動的控製程度。
在羅素看來,每個集團都有自己的道德準則,而且不同時代和地域道德準則的不同幾乎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道德的這種相對性特點意味著存在著一種比它更高的、作為目的的東西,而道德隻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這個目的就是善,實現這個目的就是善的。所以,善是倫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
(三)強調“唯我”的存在主義倫理思想
存在主義倫理學的第一個突出特點是“唯我論”。存在主義的基本範疇是“存在”。“存在”指一種認識,實質上是指“我”的存在。宣揚抽象的人道主義和唯意誌論是存在主義倫理學第二個重要的特點。人的本質是自由的,存在與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絕對的。盡管自由都是一定境遇中的自由,但任何境遇都不能限定自由。人一旦被拋到世界上來,他就享有絕對自由,對人來講,自由無須追求,他自身就是自由,是命定的。存在主義倫理思想中滲透著極端個人主義的觀點,它適應了當時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因苦悶又找不到出路而寄希望於個人奮鬥的普遍的社會心理。
(四)宣揚“有用的就是真理”的實用主義倫理思想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盛行於20世紀初。實用主義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皮爾士,但它的真正奠基者是美國的詹姆士。實用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用的就是真理”。也就是說,不管運用什麼樣的手段,隻要達到了一定的目的,這種手段就是道德的,就是善的。能夠滿足個人欲望的一切行為,都是符合道德的行為。很顯然,實用主義倫理思想的必然歸宿就是——唯我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者一般都重視道德教育的,在實用主義者看來,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道德問題,而一切道德問題又都可以用教育的方法加以解決。所以,實用主義者把道德教育看做是改造社會的基本途徑。
(五)信仰上帝和向往來世天堂生活的新托馬斯主義倫理思想
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是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宗教道德理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複活。新托馬斯主義認為,上帝既是最高的原因,又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的;世界上的一切變化都以上帝為總根源。新托馬斯主義宣揚雙重真理,即理性的真理與信仰的真理,認為理性與科學都是為論證上帝服務的。他們極力為資本主義製度辯護,認為資本主義的私有製是永恒的、神聖的。實際上,新托馬斯主義者的人生哲學就是信仰上帝和向往來世的天堂生活。
(六)具有濃厚宗教悲觀氣息的新正教派倫理思想
新正教派倫理學的創始人是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爾特。他在重新理解基督教原義的基礎上,對其基本教義、觀念和觀點做了新的解釋。新正教派神學理論有著十分濃厚的倫理學色彩。它執著於基督教的原始本義,特別是古猶太教先知運動的基本觀念,力求從原始基督教的本色理解中,開掘出一條神(上帝)人直接對話和交流的道德文化通道,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基督教倫理正宗複歸的傾向。同時,對現代西方文明采取了明確的宗教批判態度,具有濃厚的宗教悲觀氣息。
九、基督教在現代西方社會
基督教滲透到了現代西方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法理念、社會風尚等許多方麵。同時,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作為其重要教義的諸如“愛人如己”“公義公正”“重視每一個人”等思想,也都深深紮根於西方社會中。西方社會的人權和民主思想,直接來源於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的。
(一)基督教中有關人權和民主思想
1.提倡愛人如己
據《聖經·馬太福音》記載,有人曾問耶穌基督,律法中哪一條誡命最大。耶穌答:“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耶穌基督把愛人如己提高到了與愛上帝幾乎同等重要的程度,把它作為律法的總綱來加以談論,可見基督教對人的重視和關愛。
基督教提倡愛人如己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的。《聖經·約拿書》上記著這麼一件事:上帝曾派先知約拿去尼尼微城,宣告要毀滅此城。當尼尼微人知罪悔改,上帝收回成命後,約拿就怨上帝使他失信於尼尼微人。當約拿因自己乘涼的一棵大樹被蟲咬死而惋惜時,上帝就對他說了:這棵樹不是你種的,你尚且愛惜它,何況尼尼微城住著那麼多我的子民,我豈能不愛惜呢?《聖經》多次提到,上帝最愛人類,盡管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罪,但隻要真心悔改了,他必廣行赦免。基督教提倡尊重人、愛護人,正是建立在其忠實信奉上帝這一堅實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