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思考,不要死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改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思考,不要死背”教改思想的誕生源於他的一次聽課。一天上午,蘇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樣,去聽一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的課。課堂上的最初幾分鍾,學生們正緊張地思索著老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這位青年教師開始叫學生回答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真地記錄下了學生的回答,可是學生們的回答,並不能讓他感到滿意。他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詞和詞組在他們的意識裏,並沒有很鮮明的表象,跟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聯係不起來。學生們僅僅是重複別人的思想,讓人聽到的僅僅是一些被學生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是什麼,似乎學生並沒有搞清楚,蘇霍姆林斯基想:“為什麼學生的回答總是那樣貧乏、蒼白無力、毫無表情呢?為什麼在這些回答裏常常缺乏兒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這時課正在進行中,隻聽見教師提示學生;“課後要複習,詞意、句式一定要記住,下節課提問……”聽到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皺起了眉頭,思維再也集中不到聽課上了。他想道,難道教學擺在學生麵前的唯一任務就是識記、保持和再現?看來自己工作還存在缺陷,自己在實踐中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還沒有及時推廣到廣大教師中間。這時一年級學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在他頭腦中再次清晰地映現出來:“這是夏天的事兒,刮了一陣大風,大風把一粒長著毛茸茸翅膀的種子帶到了草原上,種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叢裏,青草驚奇地問:‘這是誰呀’,種子說:‘這是帶翅膀的花兒。我準備在這兒,在草叢裏生長。’青草高興地歡迎新來的鄰居。冬去春來,草兒發青了。在種子原來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壯的莖,在它的頂上,開出一朵朵黃色的花兒,它是那麼鮮豔,就像一個小小的‘太陽’。‘啊!這原來是蒲公英呀!’青草說。”這是帶學生觀察了花的形狀、顏色,這種花與那種花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把閃爍的陽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悠閑的小蝴蝶等這些事物之間相互聯係起來看,然後讓學生充分想象,自編出各種有關花的故事。學生能寫出這樣的作文,說明詞已進入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雖然表達還帶有給他們所講的童話故事的影響,但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會思考已成為這類孩子的顯著特點。對於學習效果差的學生,總聽到一些教師議論是“愚笨”、學習不努力,現在看來,不能不說教師慣用的傳統教學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從而導致學生不會學習——不會觀察、思考、推論,隻好依靠死記硬背。現代學校的整個教學體係需要加以科學的改進,應當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兒童的創造。看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正在這時,下課的鈴聲打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現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務會議上的一個議題,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他將要向全校師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這個口號。
4.熱愛、關心、尊重、相信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轉化“困難生”的秘訣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裏,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裏沒有“差生”的概念,隻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在教育實踐中,對這類學生一般不單純由某個教師去進行教育,對他們進行教育往往是整個集體的義務。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一個艱難的教育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訪這些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們這種狀況的最初環境,他跟家長們、家長的鄰居們、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談。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都能夠向好的方麵轉變。
5.具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目的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麵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麵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麵的教育呈現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麵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麵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係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麵。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傳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並發展他們的智力。
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並響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個還是健康”的口號。他不允許低年級兒童在室內進行三小時以上的腦力勞動,反對讓12~15歲的少年每天花費四五個小時去做家庭作業。他帶領師生在校園內外種植大量植物,為孩子們建立天然的“氧氣廠”。在教室內,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檢查課桌椅與學生身高之間的適合程度,注意學生合理的營養等。
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抓緊美育的實施。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們美的心靈,並提出了進行美育的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鑒賞美,通過動手勞動創造美等,甚至要求兒童重視衣著美和儀表美。總之,在整個美育過程中,美育應隨時、隨處進行。
他明確指出:“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進行十年製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而在他畢業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那麼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在十年過程中脫離了勞動,脫離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虛的,沒有勞動技能,沒有做好生活準備,特別是沒有勞動情感,這無論從社會對青年一代的期望來說,還是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來說都是一種失敗。
在教學方麵,他要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並用分數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五育任務。在論述五育時,既強調了各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闡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6.富有啟迪意義的教育名言
(1)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2)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都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3)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4)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教師。
(5)隻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條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己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接受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
(6)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發起學生要當一個好人的願望,實質上是從自豪感、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而缺少了這一點,學校、學生集體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7)教師的個性塑造著學生的個性。……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
(8)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集體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9)教育——這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