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主義藝術的產生首先與現代人的生活變化密不可分。現代人的生活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諸如客觀與微觀,速度和多變,機器對人的製約,這就要求繪畫要表現多樣複雜性。此外,古希臘柏拉圖關於幾何美的觀點及塞尚著意描繪事物的結構、永恒性的觀點加之非洲黑人雕塑的啟迪,立體主義的產生也是美術自身發展的必然。在傳統繪畫中隻依看到的客觀自然作畫,所表現的隻是自然的一個局部和一個片麵,於是,立體主義藝術便產生了。
立體主義畫家並沒有係統的理論指導,隻是每個人按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畢加索說:“我要按照我的想象來作畫,而不是根據我所看到的。”創作出第一幅立體主義繪畫的藝術家是就是西班牙的畢加索。1907年,他創作了《亞維農少女》,在這幅作品中,少女正麵的臉上卻畫著側麵的鼻子,而側麵的臉上倒畫著正麵的眼睛。
(二)野獸主義藝術——用色彩表達空間、體現光線
野獸派是20世紀初在巴黎作畫的一小群畫家。“野獸”這個名稱是他們在1905年參加巴黎美展時獲得的。當時,以馬蒂斯為首的一批前衛藝術家展於同一層廳的作品,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將這些畫稱作“一罐顏料摜在公眾的麵前”。而路易·沃塞爾在那個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囂不已的展廳中央,發現馬爾凱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藝複興風格的小型銅像,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太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不久,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誌登出,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得到認同。野獸派的繪畫往往色彩明亮,構圖嚴謹,依靠色彩而不是光和影來表達空間,體現光線。如馬蒂斯的《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中,畫像色彩強烈,但同時又很沉靜。畫中頭與肩的位置並無特色,但身體的造型和相貌的表達卻不一般。整個臉部的造型,骨骼上皮膚的凹凸等等都濃縮在臉部中央的那道綠線上,紅綠色塊的對照形成一種耀眼的閃動。這種效果,完全是靠色彩取得的。
(三)表現主義藝術——追求強烈的色彩、奔放的筆觸和扭曲變形的物象
表現主義繪畫形成於20世紀的德國和法國。表現主義為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對客觀形態作誇張、變形乃至怪誕的處理,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他們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在社會動蕩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們任憑內心的衝動與激情的驅使,盡情在畫布上塗抹和揮灑,追求強烈的色彩、奔放的筆觸和扭曲變形的物象。如凱爾希納的《街頭五女人》,整個畫麵空間很擁擠,體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情緒。
(四)達達主義藝術——故意攪亂和打破人們正常的行為準則和藝術的傳統
達達主義是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達達主義,源於法語“達達”(dada),這是他們偶然在詞典中找到的一個詞語,意為空靈、糊塗、無所謂。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牙牙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像嬰兒學語那樣,排除思想的幹擾,隻表現感官能感觸到的印象。達達主義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推崇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
此外,達達主義是在藝術創作中故意攪亂和打破人們正常的行為準則和藝術的傳統。達達主義的繪畫和畫中的形體迫使觀眾懷疑公眾的現實,承認機遇和想象力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如1919年杜桑在巴黎購買了一張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印刷品,回家後他用鉛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加了幾筆胡須,並在畫下麵題上了L.H.O.O.Q幾個縮寫字母,經過這樣的處理於是就完成了另一件藝術品。
(五)超現實主義藝術——發掘和展現無意識的心態
超現實主義產生於1914—1945年。超現實主義既起源於極端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又起源於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感興趣的是發掘和展現無意識的心態,而不像達達主義那樣企圖去摧毀現有的藝術。超現實主義認為,科學的、理性的觀點占優勢已太久,現在應該把想象力解放出來,讓人們了解它詩意的,而不是科學的一麵,目的是要徹底解放藝術和生活領域中的潛意識資源。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有一幅畫,叫《對月亮狂吠的狗》,畫中的梯子連著天與地。有評論說:“他既要地麵又要天空,以便使他能站在地上又能飛走;他想把足印留在一切東西上,並奇妙地掌握一切。”這幅畫說明,心中這種自由追求,在現實中,是不可能掌握的。
六、流派紛呈的西方現代美學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費希納把美學視為心理學的一個特殊部門,並嚐試運用心理實驗的方法來解釋引起審美愉快的單純形式。
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具體表現是經驗主義的抬頭和理性主義的衰微。整個20世紀西方對美學的思考就是以加深經驗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來進行的。這樣,這兩種最基本的類型就被劃分為“科學主義美學”和“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兩大思潮的形成意味著20世紀西方美學的革新、反傳統、反理性的特征。
(一)強調實證、經驗、歸納和分析的科學主義美學
現代西方科學主義美學思潮的起點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創立的實驗美學。他認為,美是一種心理—物理現象,應當把美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部門,采用實驗、觀察、歸納等“自下而上”的經驗方法來加以研究。幾乎與此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為代表的藝術社會學,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為代表的生物學美學和英國生理學家艾倫為代表的生理學美學等。進入20世紀以後,科學主義美學思潮開始傾向於語言的邏輯和意義分析。由英國美學家瑞恰茲創立的語義學美學就是循著這一方向的最早代表。隨後又出現了分析美學、結構主義美學等流派,要求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達到人文學科的科學化,實現對美的重新認識。
科學主義美學思潮的各流派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特別強調實證,強調經驗,強調歸納和分析,就是力圖用精密、科學的手法解決美學、文學問題,以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為基礎,多采用語言學的角度,“從下而上”地尋找藝術中的規律性。
(二)強調美是“意誌”的直接客體化的人本主義美學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美學思潮的最初代表是叔本華和尼采的意誌主義美學。這一美學是直接從他們的哲學中引申出來的。他們認為“意誌”是真正本質的,而美則是“意誌”的直接客體化,即“理念”的展示。同時,還特別強調主體的作用,並且進一步認為,美實際上是“理念”和“純粹主體”的結合。緊隨其後的直覺主義美學則來自於柏格森自己的“生命哲學”。到了20世紀,首先是胡塞爾,然後是波蘭美學家英伽登和法國美學家杜夫萊納共同建立起了現象學美學。現象學美學把藝術看做是一種“意向性客體”,而審美活動則是一種特殊的“還原”,即把一切經驗因素都排除掉之後的直觀,它最終指向的就是“先驗的自我”。20世紀中葉先後崛起的存在主義美學和法蘭克福學派美學是現代西方最為自覺的人本主義美學流派。人本主義美學還包心理學美學流派。最重要的流派則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
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是“個體無意識”,他確認了無意識領域的存在,提出了他的人格理論。他把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對藝術作品進行所謂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美學的一大特征。他用“性欲升華”說來解釋藝術的本質和功能,認為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活動,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對象,是人的性欲的一種轉移或升華。在藝術活動中,被壓抑的本能獲得了釋放,因此,性本能是藝術創作的動因,也是藝術創作的目的。
可以說,20世紀美學開拓了美學研究的嶄新領域。首先是美學研究深入到人自身的意識層麵,對人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其次是,美學走向實用化、科技化、生活化,美和人類的距離前所未有地拉近了。美學家們打破了傳統格局,相互爭鳴、滲透、吸收,美學觀念在互補中更新、發展並日趨多元化。此外,對自然科學的成果的吸收是美學研究的一個快車道,它促進了思維科學化。同時現代藝術的發展極大開拓了人們的藝術視野,現代美學也更深入細致地去把握藝術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