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的、風靡全球的流派。存在主義文學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隻有通過自由選擇才能尋找生存之路。“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麵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麵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薩特、加繆、波伏瓦、梅勒。
4.意識流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它以象征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征,在20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征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代表作家: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法國的普魯斯特、美國的福克納。
(三)中心消解、深度模式消失的後現代主義文學
在後現代主義文學中,主題、人物形象、情節和語言都失去了其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創作原則導致其創作方法的多元性。後現代主義者非常重視語言在創作中的作用,高度關注語言的遊戲和實驗。他們試圖通過語言來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敘述方式的遊戲性,使得讀者能夠從閱讀文本中獲得極大的愉悅。讀者在閱讀這些文本時,也無須去探究和推敲隱藏在文本之後的內容和意義,他隻要關注自己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感受就行了,當然,讀者也沒有必要像讀傳統作品那樣,從開頭讀到結尾,他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讀,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停止閱讀。後現代主義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中心的消解、深度模式的消失,他們總是努力構建一種多元的、非確定性的存在範疇。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垮掉的一代等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
1.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而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荒誕派於1962年因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荒誕派戲劇的特征: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複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搭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衝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誌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主要作家有:英國的品特,美國的阿爾比,法國貝克特、熱奈等。
2.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新小說派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的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它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摒棄情節和人物,拚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代表人物有阿蘭·羅布·格裏耶、薩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3.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因美國作家弗裏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誌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采取的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它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紮的徒勞。麵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它使用“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即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征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係,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麵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維昂。
4.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它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複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係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麵帶有象征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曆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裏。真正成熟的標誌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誌。
5.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麵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麵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主要作家和作品有傑克·凱魯阿克的《小城鎮與大都會》和金斯堡的《嚎叫》等。
五、具有現代實驗性的西方現代藝術
20世紀西方藝術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實驗性。就繪畫和雕塑而言,則是在多方位、多層次上自由地實驗各種各樣的觀念計劃和材料運用的可能性。現代實驗性藝術對以審美為中心的傳統藝術的衝擊是十分強烈的,其主要特征為:一是強調藝術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從而否定了藝術創作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把握;二是主張藝術的本質在於製造新奇,追求所謂原創性;三是嚐試以現成品和自然物來代替藝術品的創作過程,從而取消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四是強調藝術的行為過程以及理論和觀念形態,並將藝術品的物質客體減少到最低限度;五是企圖打破18世紀建立起來的藝術博物館體係以及收藏製度,主張藝術向自然靠攏,以此來對抗現代資本主義商品社會對藝術的占有和消費。這一時期,西方繪畫藝術創造了大量新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圖式,這些圖式極大地豐富了整個人類的視覺經驗。
(一)立體主義藝術——由直線、曲線構成輪廓、塊麵堆積與交錯顯示趣味和情調
立體主義(又譯為立方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麵歸結成平麵的、兩度空間的畫麵。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麵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它不主要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