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保持特色、和諧共存的西方現代文化(2)(1 / 3)

四、以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為主流的西方現代文學

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西方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大大地推動了西方現代經濟的發展,現代科學與現代經濟相結合後,形成了強大的經濟聯合體。在新的經濟結構體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異化程度則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劇。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給現代西方人的精神和肉體留下了難以想象的創傷和影響,社會的現實矛盾使他們動搖了傳統的真、善、美的觀念,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懷疑,對未來的命運與前途深感悲觀與焦慮。於是,以往的樂觀精神淡去,理性主義價值體係受到懷疑,自我意識和悲劇意識大大強化。西方現代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這兩大主流體現了這一時代特征。

(一)生生不息,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的現實主義文學

20世紀的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作家們堅持繼承與創新並舉,既引進人類思想文化的新成果,又借鑒其他文學流派的成功經驗,不斷給這股傳統的文學思潮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高,產生新的形式,獲得新的意蘊,因此它經久不衰,在世界文學多元化的總體格局裏依然生生不息,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一時期,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他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在藝術形式上,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注重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在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

1.一隻腳站著寫作的海明威

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采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作者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麵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征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2.20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是20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作家。肖洛霍夫的客觀真實的創作原則、關注普通人命運的創作立場、魅力無窮的人性刻畫以及魂牽夢縈的鄉土情結對中國作家影響頗深。《靜靜的頓河》是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書共分為四部,從1926年開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時間才完成。肖洛霍夫這部處女作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被人稱作“令人驚奇的佳作”“蘇聯文學還沒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說”。此書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蘇聯作家。

蘇聯20世紀20年代以國內戰爭與革命為題材的作品,大多是以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為主人公,歌頌他們高尚的品質、為革命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的英雄事跡。這些作品,多有“應命”文學的痕跡,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從另外一個美學視角展現了戰爭與革命,作者從“人”的角度來審視革命,而不是從革命的角度來批評“人”。這樣,肖洛霍夫將現實主義與人道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作者以一個藝術家全部的良知,直麵現實,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譜寫了一曲悲劇主題的偉大史詩。《靜靜的頓河》不粉飾現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敢於麵對現實,敢於秉筆直書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正是肖洛霍夫藝術的良知,也是他在現實主義美學上的獨創性。小說場景宏偉,畫麵生動;宏大的戰爭和革命場麵與細膩的日常生活場麵相互轉換,風景描寫與人物心理變化彼此襯托;眾多人物及其命運在曆史事件的錯綜複雜中得到了深刻表現。作者善於通過描寫人的心靈活動來寫“人的魅力”,在俄國文學史上他第一次把哥薩克農民放在文學描寫的中心,真實再現了他們的感情世界,顯示出這一特殊階層的“人格魅力”。在小說結構上作者匠心獨運,整部書的情節發展騰挪跌宕,故事演變曲折自然,頭緒紛繁而線條分明,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具有強烈的挑戰意識和先鋒精神的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出現的諸多文學流派的總稱。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它大膽探索,銳意求新,表現了強烈的挑戰意識和先鋒精神。現代主義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線,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文學等。後期的主要流派有: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有人將後期的文學成為“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是動蕩不安的20世紀歐美社會之時代精神的藝術表述。從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現代主義文學正是西方現代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後的產物。現代主義作為20世紀一個極富於創新和反傳統精神的文學思潮,具有鮮明的特征。

特征一,它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係的異化四方麵表現出來。自然與人的關係的異化主要是物質世界對人的異化,表現了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社會與人的關係的異化主要是社會對個體的人的異化,表現了整體的人與個體的人的對立。人與人的關係的異化就是他人對個人的異化,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的異化主要指人的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表現出現代主義作家對自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懷疑。

特征二,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現代主義作家視客觀實體為非真實,認為心靈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他們麵對錯綜複雜的現實生活,所關注的不是巴爾紮克式的外在社會結構形態,而是人的精神、心理現象。

特征三,普遍運用象征隱喻的神話方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神話式象征的意義在於將最內在的、最深刻的心靈體悟轉化為認識的對象,它的價值不在於對象本身而在於它所含的內在體悟,這種體悟往往是多義性的。出於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的需要,現代主義作家不注重對社會生活的表象作直觀的再現,而往往用非紀實性、時空顛倒與變形、結構錯亂等手段,構建一個象征性的神話式藝術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廣泛的意蘊。(如艾略特、卡夫卡和喬伊斯等的作品)現代主義文學借助象征隱喻的神話模式,使文學對生活的描寫從表象走向本質,從表層走向深層,從現實走向超現實,從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種文學藝術的深度模式。

特征四,提倡“以醜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醜的事物。現代主義文學通過對死亡、黑夜、墮落、犯罪、畸形、變態、瘋狂、瘟疫、屍體等“醜象”的著意描繪,來暴露醜,表示對醜惡現代的反抗。究其實質,“以醜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醜作為美來肯定,他們無情地解剖、否定現實與自我的平庸,通過與醜的廝鬥來表達對美的追求。他們往往從更深層次上思考著人的命運、人的本質和人類前途的問題。現代主義的這一創作傾向,正是20世紀這個宗教信仰和傳統價值觀念失落的社會的真實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主義文學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傾向。固然,對形式技巧的探索與追求,使文學的表現方法得到了豐富與拓展,但是,一些作家的刻意追求新奇,拋棄文學原有的基本標準和特性的標新立異是極端的。

1.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20世紀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超現實主義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誌。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和平詠》《溺水者》等。

2.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壇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抽象化、變形、麵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征和荒誕的手法是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征。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