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保持特色、和諧共存的西方現代文化(1)(1 / 3)

與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期全球殖民體係達到頂峰狀態時的情況相比,今天的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無疑正在減弱。許多具有共性的價值觀念和製度體係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價值也正在尋求與這些共性因素有機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從而形成一種既能夠保持自身特色、又能夠彼此和諧共存的世界文化新秩序。

一、政治——文化多元並立的國際格局逐漸顯露的西方現代政治

隨著拿破侖帝國崩潰,西方各大國試圖重新恢複15、16世紀以來的“勢力均衡”的國際格局。1815年建立了旨在確保各大國既定勢力範圍的“神聖同盟”,以此來維護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各國邊界和鎮壓各國革命。在此後的一百年間,未發生大範圍的國際戰爭。1914—1945年間歐洲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得西方列強所建立的全球殖民體係土崩瓦解。之後,整個世界進入到以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為一方、以蘇聯和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為另一方的“冷戰”時代。20世紀90年代初期,“冷戰”時代結束。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西方的政治表現出多元化與一體化並進的基本趨勢。21世紀初期,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意味著從13世紀就開始的歐洲封建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主義運動現在開始向相反方向運動。西方政治趨於穩定,不同的政治體製與政治思潮、政治流派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給西方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現代西方政治文明以現代法權為典型特征。這種政治文明,以憲法為基礎,以法權為主要特征,既是一種思想體係,也是一種製度體係。經曆長期積累,其製度設計和思想理念達到了相當程度的吻合,從而構建了西方政治文明的特定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一,社會民主政治製度的建設。這種民主製度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的繼續發展,多黨政治製度是相當重要的內容,其中最為典型的形態是兩黨製,現已是西方多數國家的主要政黨製度。

表現形式二,政府職能的轉變。現代西方國家在總結長期政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轉變政府職能,把無限權力變為有限權力,把神秘政府變為透明政府,這對於保障社會穩定和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現形式三,建設以憲法為根本法的法律製度,加強法律的製定與執行。以憲法為根本法的現代法治否定了封建社會的人治,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政治模式,使現代社會政治有可靠的基礎。

表現形式四,保護人權與個人自由,尊重個人權利,反對種族歧視,維護少數族裔的權利,也是西方社會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麵,但是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總體來說,仍然有相當多的缺陷與不合理之處,例如直到近年來,美國等國多次出現以妨害國家安全的名義,對少數族裔科學家進行迫害的現象。

二、迅速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西方現代科學技術

19世紀中葉的西方,以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為標誌,以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生物學的突破為先導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革命為核心的技術革命興起,鋼鐵、化學、機械、運輸等重工業迅速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體係建立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範圍內掀起一場新科技革命浪潮,人類迎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以量子論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廣泛利用為主要標誌,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軟件產業、智能機械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太陽能產業、空間產業等高技術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軟件技術的突破,電子計算機迅速進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於互聯網的開發和應用,出現了信息化網絡化的強勁勢頭。西方又進入了一個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新時代。

(一)驕人的物理學三大發現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於1895年在研究陰極射線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穿透力很強的射線——X射線,它帶來了新技術的誕生和廣泛應用。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於1896年在研究X射線與熒光物質的關係時他發現了鈾原子的天然放射性。1902年盧瑟福(1871—1937)又進一步闡明放射性的本質就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自發地蛻變成另一種原子核的過程,與此同時放射出另一種能量很高的射線,隨著發現了釷、釙、鐳、等放射性元素。特別是鈾235的放射性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基礎。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1856—1940)於1897年在研究陰極射線時證實陰極射線的本質是帶負電荷的一束粒子流、並測出了陰極射線粒子的質量約為氫原子質量的1/1837。他當時把這種組成原子的粒子稱為微粒,即後來被稱為“電子”。

(二)實現了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的量子論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郎克提出量子論學說。1905年,愛因斯坦認為光也是不連續的,提出了“光量子”,他認為光是由不連續運動的光量子(粒子)組成。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把盧瑟福的原子核模型與普朗克的量子學說結合起來,提出原子中的電子隻能沿著一些特定的軌道繞原子核運動,電子在這些軌道上運行時不吸收也不輻射能量,處於穩定狀態,若電子吸收外界能量則成激發態發生躍遷,若電子受某種擾動也可產生輻射現象。

量子力學反映了微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特殊性,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實現了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飛躍。量子力學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原子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前沿的發展,促進了量子化學的產生及激光技術,虛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用。

(三)促進人類發展又帶來災難的原子核物理學

1919年,盧瑟福首次用人工方法實現了一種元素向另一種元素的轉變,並且發現了原子核是由質子組成的。在1920年他提出了一種猜想,認為原子核內可能存在一種質量同質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後來,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在實驗中發現了這種其質量同質子相當的中性粒子,將其命名為“中子”。1934年約裏奧·居裏夫婦用人工蛻變的方法成功地產生出放射性同位素。德國人哈恩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邁特納也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經過實驗發現了核的裂變,並提出了核裂變過程中將有一部分質量按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而轉變為能量。原子核裂變的重大發現為人類開辟了一種新能源——核能。目前人類將核能用於兩個方麵:其一是運用核能發電,建立核電站;其二是運用核反應製造殺傷力極強的武器。1941年12月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正式上馬,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西部沙漠試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英國、法國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1952年11月,美國試驗成功了第一顆核聚變武器——氫彈。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殺傷力極強的新式武器先後問世。對世界的軍事、政治格局及國際關係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同時也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