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采的哲學觀
尼采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的叔本華著作有一定關係。尼采認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尼采認為哲學是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其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
尼采猛烈地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托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誌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它深深地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
尼采認為,強力意誌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隻要具有強力意誌、創造意誌,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把強力意誌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麵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麵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
2.尼采的名言
(1)要破壞一件事,最刁鑽的辦法是:故意用歪理為這事辯護。
(2)人們視需要為事物發生之因,其實,它往往是事物發生之果。
(3)人要麼永不做夢,要麼夢得有趣。人也必須學會清醒:要麼永不清醒,要麼清醒得有趣。
(4)哪裏缺乏意誌,哪裏就急不可待地需要信仰。意誌作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標誌。
(5)若不是在通向知識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識的魅力便會很小。
(6)要填飽肚子,是人不能那麼容易地把自己看做上帝的原因。
(7)與怪獸搏鬥的人要謹防自己因此而變成怪獸。如果你長時間地盯著深淵,深淵也會盯著你。
(8)“哪裏有知識之樹,哪裏就有天堂”——最古老和最現代的毒蛇都這樣說。
(9)由感覺產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證據。
(10)讚揚比責備有更多的強加於人的成分。
(11)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12)誰不想看一個人的高度,而隻是睜大眼睛注視此人身上的那些明顯的低處——誰就會由此而將自己暴露無遺。
(13)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14)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較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誤解,後者可能會傷害他的虛榮心,但前者會傷害他的心靈、他的同情心。他的心靈總是說:“你怎麼也和我受過同樣的苦?”
(15)人與人之間是應當保持一定距離的,這是每個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間。一個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間。你剛好要獨自體驗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門敲響了,那班同情者絡繹不絕地到來,把你連同你的痛苦淹沒在同情的吵鬧聲之中!
(16)我們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對於我們就越是變得興味索然。
(17)讚美使一些人變得謙遜,使另一些人變得無禮。
(18)不要再把頭埋進天堂這類東西的沙灘裏,而要使頭自由,使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造意義!
(二)“人不該隻接受生命,而拒絕接受死亡”——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
馬丁·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也是20世紀的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入了各個領域,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的構思啟發了很多哲學工作,他的著作被德國、法國、日本等地翻譯出版。
1.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
海德格爾曾嚐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而上學及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他認為,當人與自己的死亡遭遇時,真實的屬己的自我才會顯露出來。在真正屬己狀態中,“我”總是居先的,盡管這個“我”並不等同於一個傳統哲學意義上的主體。如果一個人被畏懼壓倒,通過沒入於眾人或匿名的“人們”來保護自己,正如人們通常所做的那樣,他就進入了“不真誠的”生存狀態。在“不真誠的”狀態中,“人們”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義,這種態度或姿態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此有的“沉淪”,即其有意避開自身,讓自身沉淪於日常的一般性事務中,與俗世共浮沉。
海德格爾認為,死亡是對現實世界生活的否定。當人麵對死亡時,才會停止對世界的憂慮和擔心,從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為真正的存在。死亡是屬於個人的事,他人無法替代,隻能靠你自己體驗死亡。死亡是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的,人在什麼時候死亡,都是合理的,沒有規定你該活多久。人應隨時準備死亡。因此,他指出,人必須正視死亡,從恐懼中明白自己活著的重要性。為自己計劃未來時,必須包括死亡。人不該隻接受生命,而拒絕接受死亡。
2.海德格爾的名言
(1)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裏,與其是幸福,不如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
(2)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3)詩人從躍動、喧囂不已的現實中喚出幻境和夢。
(4)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
(5)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