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命科學
1865年,奧地利人孟德爾開始遺傳學研究。他從豌豆的交配實驗中發現了遺傳具有的法則性,提出了遺傳因子、顯性、隱性等基本概念。他認為某種形式的遺傳“因子”會從親代傳給子代。1909年,荷蘭遺傳學家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代替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從此基因成為生物界普遍采用的概念。
1910年,美國的摩爾根通過果蠅試驗,結合細胞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染色體遺傳學說。20世紀40年代,DNA的功能和結構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71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內森斯使用能起剪接和連接作用的“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的切割。1971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運用“工具酶”首次將兩種不同的DNA連接起來,形成新的分子,完成了基因重組,預示著人類可以向設計工業產品一樣來設計新的物種,甚至於人類自己,這標誌著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
(五)最值得驕傲的工具——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
1942—194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希利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計算機。1952年,美國數學家馮·諾伊曼主持設計了“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該計算機成為目前一切電子計算機設計的基礎。1947年,肖克利發明了晶體管,1956—1962年,計算機開始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電子計算機進入第二代。1961年前後,基爾比和諾依斯發明了集成電路,1964年IBM公司研製成使用集成電路的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第四代電子計算機是以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第四代計算機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兩個方向發展。從1970年研製出第一台微處理器開始,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而且迅速地走向千家萬戶。
1968年,當電子計算機既龐大又昂貴的時候,美國國防部為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局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電腦網絡。1985年,將該網交給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管理,對大學、科研機構和工程單位開放,形成後來因特網的主幹線。後來因特網又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電腦網絡相連,向全世界開放,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長距離通信和信息交換的高速度通道。1991年,瑞士日內瓦的軟件工程師蒂姆創建了萬維網,極大地促進了因特網的發展,使因特網的用戶劇增。
電子計算機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是人類在20世紀創造出來的最值得驕傲的工具。它不僅速度快,精度高,而且有技藝和邏輯判斷功能,是代替和延長人腦功能的技術。它的出現對人類曆史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推進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成為人們獲得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特網在全世界的普及,使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電腦信息互聯網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人們將廣泛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眾多好處。
(六)能夠取得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空間技術
空間技術是一門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具有宏觀推動作用的科學技術。它可以使一個國家在外層空間的開發和激烈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也可以為經濟、科技社會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工具,並創造出傳統技術無法達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隨著衛星的不斷發射和宇宙飛船的升空,人類對空間了解得越來越多。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利用空間探測器獲取了月球背麵地形地貌圖,俯視了太陽的南北極區,新近考察了水、火、金、木、土、天王和海王七大行星及其衛星。而深空探索活動對開發空間資源、發展空間產業、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了解宇宙、銀河係、太陽係、地球和月球的起源與演變,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將會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
三、以探討人和自然及其相互關係為主題的西方現代哲學
19世紀上半期西方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進入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這時,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特別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自然科學的發展推進了人們的認識發展進程。麵對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自然界新的現象以及科學上的新發現,人們迫切需要理論的解釋和哲學的概括。
西方現代哲學的主題是人和自然及其相互關係,“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則偏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兩極。“科學主義”偏重於自然,崇尚科學、經驗、邏輯,認為科學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人對自然隻是一種認識關係,哲學要研究的隻是認識方法的問題。“人本主義”則偏重於人,崇尚人的非理性和人的本能,人與自然的關係被解釋為人的非理性本質的存在問題。特別是以存在主義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完全脫離社會去研究孤立的個人,把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看做擺脫自然束縛的絕對自由。人本主義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隻片麵強調人的非理性因素,強調從個人的現實生活中去研究人性、人道、自由等問題。
(一)關注人生,解釋、探討生命意義的尼采哲學思想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做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複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