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正式贏得獨立的西方近代美學
17世紀起,西方美學開始從思想上打破傳統思想上、理論上的窠臼,進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爭論堪稱近代西方美學的助產士。1750年,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德國率先建立,之後德國的古典美學成為繼古希臘美學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美學伴隨著啟蒙主義思想的席卷獲得了解放,並正式贏得了獨立。
這一時期,美學同哲學一樣,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由此,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由審美客體逐漸向審美主體轉變,對人的審美經驗或審美意識的研究開始上升到主要地位。無論是經驗主義美學或者理性主義美學,它們研究的重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分歧和爭論,都是圍繞著認識論問題而展開的。
近代西方美學把重點轉向審美主體,是從文藝複興到啟蒙運動的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發展進程的自然產物。強調人作為審美主體的作用,其前提是要確認人作為主體的獨立自主的自覺,首先需要人在思想上解放。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的偉大曆史貢獻就在於把人從宗教的絕對統治下解放出來,恢複了人作為獨立自主的主體的價值和尊嚴。在古希臘世界,人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希臘人卻始終生活在命運的陰影下,擺脫不了這種超自然力量的支配,人還沒有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主體。到了中世紀,人徹底異化了,完全屈服於自己創造出來的上帝的絕對權威之下,喪失了自主和自覺的能力,淪為異己力量的奴隸。經過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的洗禮,人重新站立起來,恢複理性的自由而成為獨立自主的主體。正是由於人成為這樣的主體,人才能通過感覺器官真實地感受周圍的世界,借助於理性思維去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以豐富的情感去表現這個世界,並發展自己的審美能力去欣賞世界和人的藝術創造。
(一)側重心理學研究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是傳統美學過渡到近現代美學的開始。經驗派美學家用生理觀點的有利於生命發展與否來區別美與醜,這樣就把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指引到側重生理學研究特別是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休謨和博克所提出的同情說為近代德國移情說打下了基礎。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的最大缺點在於缺乏曆史發展的辯證觀點,過分重視生理和心理的基礎,隻把人看做動物性的人而不看做社會性的人;過分重視審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忽視審美活動的理性方麵。
(二)主張道德教化作用的法國啟蒙主義美學
啟蒙主義美學最基本的特征是和諧,崇尚抽象的理性,即普遍的人性。啟蒙主義美學主張道德的教化作用。狄德羅在《論戲劇藝術》中說:“倘使一切模仿藝術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倘使有一天它們幫助法律引導我們愛道德恨罪惡,人們將會得到多大的好處!”
啟蒙主義美學,在美的形態上,是一種動的美學形態,強調一種精神的、動態的美;在美的基本原則上,最著名的美學原則是“美在關係”;在美的典範上,啟蒙主義美學家雖也推崇古代,但更多地麵向現實,狄德羅就提出了著名的“試住到鄉下去,住到茅棚裏去”的口號;在審美趣味上,崇尚一種通俗性,題材上反映市民生活,體裁上主張悲喜劇的融合,創造嚴肅喜劇或市民悲劇,強調悲劇性與喜劇性的混雜;在風格上,推崇語言的通俗易懂。
在美的具體含義上,啟蒙主義的美雖包含形式美,但已有社會內容;在真善美的關係上,美與真、善相區別。
狄德羅提出了“美在關係”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係”。這就是“美在關係”的含義。“美在關係”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係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係”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係、察知的關係和虛構的關係。與這三類相應,美也分為三種:“實在的美”,又稱為“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他把藝術美看做“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他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係。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麵,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隻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
(三)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辯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
18世紀末到19世紀,美學在德國獲得空前發展,成為古希臘美學之後最重要、最輝煌的階段。從康德開始,經過歌德、席勒、費希特到黑格爾,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唯心主義美學流派,史稱德國古典美學。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提出的新的美學問題以及文藝複興後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德國美學研究的理性成分和辯證觀點,使具有唯心主義性質的德國古典美學體係在邏輯上更加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辯證性。一般來說德國古典美學是對17、18世紀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主流的總結和綜合。
1.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
康德是古典美學的奠基人。他的美學思想是德國啟蒙美學的總結和古典美學的開端,並決定了近現代美學思想的發展。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判斷力批判》(1790)專門討論了審美判斷力問題,因而被看做是其美學的最主要著作。康德認為美是不帶利害觀念、不憑借概念、無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種不涉及任何概念內容的、主觀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他明確提出美是不同於真與善的“主體的愉快”,將美從真與善中區分出來;所謂主體的愉快就是一種不同於“知”與“意”的“情”,這個“情”又將真與善聯結了起來,成了溝通兩者的橋梁,從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統一起來,開辟了獨立的美學研究領域。
康德確立了美感經驗的先驗原則。美的問題在康德這裏與其他的哲學問題有了真正的界限。從康德開始,美學才獲得自身的合法性和科學性,真正成為哲學的一個獨立領域。
2.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站在哲學的高度對藝術進行理論概括,將其塑造成一門藝術哲學。美學自此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門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係統性的科學,達到了真正的自立。這可以說是黑格爾對美學學科的貢獻。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標誌著德國古典美學發展的頂峰,而他的《美學講演錄》則標誌了德國古典美學的終結。
在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中,理念就是絕對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稱作“神”“意蘊”,實際上就是指藝術的思想內容。所以美是以理念為內容,是豐富的、真實的、客觀的、可認識的。但是抽象的理念絕不是美,隻有具體的理念才能成為美的內容,因此,美的理念還需要具有感性形式。理念隻有當它顯現為感性形式的時候才是美的,“美隻能在形象中見出”。
黑格爾認為,藝術創作就是使思想內容灌注生氣,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為作品。他指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美是自然與理想的結合。“自然”是指社會現實,“理想”是指形象體現的思想。對藝術家,他要求具備想象、天才和靈感,要有獨特風格和獨創性。
黑格爾集古希臘美學以下一切美學思想之大成,他的美學標誌著西方古典美學的完成,同時也預示著美學一個新紀元的開拓。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來源,同樣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也和黑格爾是一脈相承的。
(四)叔本華、尼采的意誌主義美學
叔本華繼承、發展了柏拉圖到康德的理性主義傳統,但在一係列重要觀點上已開始懷疑、背離理性主義,成為西方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前驅。他貶低理性,鼓吹超然、先驗、非理性的審美直觀,認為審美活動不同於理性活動,美是理念,但這個理念是在審美中出現的,是意誌的直接客體化。尼采把審美或藝術與人生的關係提到首位,其美學的核心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概念的二元性。尼采相信悲劇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藝術,它向人類展示了永恒生命的喜悅。他認為悲劇的深層心理基礎是酒神精神,因而推崇酒神精神而進一步高揚非理性主義。
七、實科教育得到加強的西方近代教育
17世紀,各門近代科學相繼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科學,並且被應用到嶄新的領域裏。當時的商人和貿易公司提倡使用科學,為了推動科學的發展和應用,從17世紀中期開始,西歐各國紛紛建立科學院和各種學會。1660年英國成立的皇家學會,1666年法國成立的巴黎科學院,17世紀初意大利羅馬的猞猁學院以及稍後一點的科學團體齊曼托學社即實驗學社等,都是當時的科學活動十分活躍的標誌。這一時期,國家在學校教育事業方麵的作用日益加強,學校的雙軌製逐漸形成和發展,普及義務教育得以提出與初步實施,學校教育網得到擴充,學科範圍進一步擴大,實科教育逐漸受到重視。
(一)“紳士教育”的提出者——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家、教育思想家,“紳士教育”的提出者。洛克的代表作《教育漫畫》,為英國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描繪了一幅培養“紳士”的教育藍圖,也充分體現了他的教育思想。洛克極為重視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重視教育在形成人的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教育隻為培養“紳士”而設計,對勞動人民子女的教育持反對態度。重視訓練的意義、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洛克極其反對死記硬背,提倡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並不在於“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都教給學生”,而在於“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采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這一看法,對當前學校教育有著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