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注重全麵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
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對社會對人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且它既不能代替和取消政治鬥爭、社會革命,又是配合政治鬥爭的重要方麵,是社會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不是無能的也不是萬能的。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必須進行全麵發展的教育。全麵發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綜合技術教育。無產階級的教育必須將德育、智育、體育、綜合技術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八、注重主體德行和客觀法則相統一的西方近代倫理
近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是繼古希臘之後西方倫理思想發展過程中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階段。它注意到主體德行和客觀法則的統一,比較自覺地理解和探討了道德與利益的關係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係問題,試圖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上,使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理性和情感、道德和科學結合起來。
(一)“快樂就是善,痛苦便是惡”——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思想
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主要受快樂主義倫理思想的影響,他認為趨樂避苦是人人共有的自然本性。邊沁把快樂和痛苦看做人的行為應該如何的標準,把道德判斷的標準歸於人的苦樂感覺。任何崇高、高尚的東西,任何宗教道義論的責任與神聖的東西,都受到這種感性快樂與痛苦的最終裁決,快樂就是善,痛苦便是惡。他認為,凡是強度大的、持續時間久的、確定性強的、最近感受的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與此相反者,就是痛苦。
邊沁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最高原則,實際上,他是把私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他認為人類的愛無非是文明的利己主義,並宣稱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同一的。他的理論的實質,就是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在邊沁看來,道德的價值是外在的,道德的價值就在於其是獲得快樂、幸福或功利的最佳手段。
(二)“知識就是力量”“真理能夠印出善德”——培根的經驗主義倫理思想
弗蘭克林·培根認為,倫理學的目的不是描述善的生活,而是在實踐中創造善的生活。他提出了“全體福利”的倫理主張,並宣稱“知識就是力量”,“真理能夠印出善德”,善就是使人幸福,奠定了經驗主義倫理學的基礎。
培根認為,整體的善和部分的善是密切聯係的。部分的善或私人的善表現為個人的德性;整體的善或社會的善則稱為職責。這種職責體現著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良心。他強調要在人對人、個人對職業、對社會和國家的關係中研究職責和義務,認為職責和義務都包含著道德的要求,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自己應盡的職責,就是無知,是一種極大的恥辱。
培根的“全體福利說”實質是力求把道德和資產階級的功利要求結合起來。他力圖用經驗主義的方法,對道德的本質作出說明,並提出適合時代要求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調解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係,他在這方麵的努力對他以後的倫理學家有著深刻的影響。
(三)“衡量善惡的尺度就是良心”——盧梭的啟蒙倫理思想
1.沒有情欲的要求,人不會費力地去動用理性推理和思考
盧梭認為,人性中有兩個基本的東西:一個是欲念,一個是理性。欲念使人固守自然,受感官的奴役,受情欲的支配;理性則使人進入怡然沉思的領域,追求真理,熱愛正義和美德。他認為沒有理性就不能指導欲念和情感正確地選擇行為;沒有理性就不能成為一個人,更不能成為一個好公民和道德人。在盧梭看來,理性能夠指導人、約束人,但很少能鼓勵人。隻有通過情感,人才能知道自己和外界事物之間的利害關係,感受苦樂、幸福和不幸。因此,情感傳達和反映著人的需要,推動著理性。沒有情欲的要求,人不會費力地去動用理性推理和思考。
2.衡量善惡的尺度就是良心
盧梭認為,良心是在人們靈魂深處生來就有的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他認為,社會道德是良心的源泉。在社會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心,也不是人人都沒有良心。在盧梭看來,帝王、富人、貴族是沒有良心的,他們心狠、冷漠,沒有同情心和憐憫心。隻有窮人才能體會和同情窮人的痛苦,才有憐憫心、仁慈心和正義感。人的社會地位和道德實踐,決定著人的良心。
3.行為的道德價值在於動機,動機的善惡決定著行為的善惡
盧梭認為判斷行為的價值不是依據行為的結果。因為行為的結果千變萬化,不易確定。他說:“在落在我們頭上的一切禍害中,我們著重的是動機而不是效果。一塊瓦從屋頂上掉下來給我們的傷害可能大些,但不比從帶有惡意投來的一顆石子那麼叫我們痛心。”
4.自愛和仁愛的關係就是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關係
在盧梭看來,自愛始終是自然的、原始的、內在的、先於其他欲念的欲念,是其他一切欲念的本原。自愛最基本的表現就是關心和保存自己的生命。自愛隨著人與人的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會隨之把愛的情感擴大,產生仁愛的情感。他認為,從自愛向仁愛的發展,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從自愛向仁愛的發展,就是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的過程。
(四)“隻有理性才應當受到尊重,其他一切都要服從理性”——康德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
康德認為,人的意誌之所以是自由的,就在於它是理性的。在康德看來,具有普遍道德價值的東西隻能是來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誌。這樣的善良意誌不是因快樂而善,因幸福而善,或因功利而善,而是因其自身而善的道德善。隻有這種善良意誌的善,才是無條件的善。他認為,善良意誌是一切行為、品質有無道德的必要條件。善良意誌是理性意誌本身的善,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無條件的善。他還認為,規律是理性的規律,因此,隻有理性才應當受到尊重,其他一切都要服從理性。這就是康德責任論的理性主義本質。
康德吸收了盧梭的自由思想,提出了“自由論”。他認為,自由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人的自由選擇,即擇別意誌的自由;另一個則是指人的意誌的自立法與自守法,即意誌的自律。這兩種自由是相互聯係在一起的。隻有把自己行為的主觀準則變成客觀法則時,人才具有了真正的自由。如果說擇別意誌的自由為人帶來了責任的話,那麼積極意義的自由則給人們帶來行為的合法性或道德性,而這便是康德的倫理學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目的。
(五)“道德就是主體自為地存在的自由,是人的內在價值的體現”——黑格爾的理性倫理思想
黑格爾認為,道德就是人在自身中規定的善惡內容和原則,並在行為中遵從原則,棄惡揚善。道德既不是日常生活中與倫理等同的東西,也不是特殊的社會規範體係,而是一種主觀意誌的法。正是這些東西把人規定為主體,道德就是主體意誌的自我規定。作為主體的自我規定即信念,它是自由的。因此,道德就是主體自為地存在的自由,是人的內在價值的體現。
黑格爾認為,真實的良心希求的是自在自為的善的心境,它具有固定的原則,這種原則對它來說就是義務。良心所追求的東西是普遍價值,即善。從良心到達善,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行為的最終目的。
(六)“為了求得高級的長遠的幸福而犧牲低級的和眼前的幸福”——費爾巴哈的倫理思想
費爾巴哈認為,不是神按照他的形象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神。神的本質就是以最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設想出來的人的本質。因此,對神的崇拜應當變為對人的崇拜。由此,他提出了“將神學轉變為人學”“人就是人的上帝”的口號。他認為人的自然狀態,乃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完整的生存。因此,隻有在自然界中,人才能返璞歸真;隻有把人看做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人才能被完整地理解。
費爾巴哈強調物質幸福,但反對過分縱欲而使自身受到損害。他把幸福分為低級的幸福和高級的幸福,暫時的幸福和長遠的幸福。他認為,在許多幸福中,人們為了取得某種幸福,也常常帶來痛苦的後果,這種幸福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人們應為了求得高級的長遠的幸福而犧牲低級的和眼前的幸福。
九、傳遍世界的基督教——西方近代基督教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製度的時候,雖然同中世紀的神權進行了鬥爭,但當他們掌握了政權之後,也把基督教作為自己統治的工具。隨著資本主義製度在世界範圍的確立,資產階級為了擴大勢力範圍,把基督教作為向外擴張的工具。他們先派出傳教士,接著是商人,然後是殖民地的總督,把手伸到了亞洲、非洲和美洲。16—18世紀,傳教士成了殖民主義者打入非洲、掠取黑奴的工具。在這期間,歐洲基督教會積極參與了殖民者的奴隸貿易。這樣,基督教會就成了殖民者從事奴隸販賣貿易的幫凶。殖民者的野蠻貿易也推動了基督教在非洲大陸的廣泛傳播。到19世紀,西方殖民者為了掠奪非洲各國的原料和尋求商品市場,通過傳教士去拉攏、欺騙非洲人,以獲取各種工業原料。19世紀60—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基督教的傳教事業也積極參與列強的爭奪。在西方殖民者瓜分亞、非、拉三大洲的活動中,傳教士始終充當著急先鋒的角色。當時,歐洲各國的基督教會以傳教和“親善”為名,對這些國家進行思想滲透和文化侵略。基督教也由此傳遍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