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追求自由、注重理性的西方近代文化(3)(2 / 3)

(二)“自然教育”的倡導者——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是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激進的思想家、堅定的反封建鬥士、卓越的教育思想家,“自然教育”的倡導者,著有《愛彌兒——論教育》等。

盧梭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他以“歸於自然”的性善論為依據,認為“天性的最初的衝動永遠是正當的”,所以“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要成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成的人”。這就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教育。盧梭認為這種自然教育應包括三個方麵:身體的、人的、事物的教育。在盧梭心目中,自然人是身心調和發達的人,既有農夫或運動員的體魄,又有哲學家的頭腦,因而身體健康,感覺靈敏,理性發達,良心暢旺,還具有從事勞動以維持生計的本領。盧梭認為要尊重兒童的自然發展。教育就要適應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為此把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長分為4期,由初生到兩歲半是嬰兒期,身體軟弱,教育應以養護身體為主;兩歲半到12歲是兒童期,感覺發達,教育應以身體鍛煉和感官訓練為主;12~15歲是青年期,理性開始發達,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15~20歲是青春期,已意識到社會關係,是實施性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時期。盧梭重視身體養護鍛煉,主張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在智育方麵,盧梭反對學習空洞無用的知識,主張從實際生活中學習有用的知識。另外,他強調培養兒童愛好學問的興趣。他反對強製、外加的教育方法,強調培養兒童愛好學問的興趣。采用發現式的學習方法。盧梭設想的愛彌兒就是自然人,是“自然教育”培養的新型人物,實質上是資本主義教育培養的新人。

盧梭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把兒童看做教育中最積極的因素。他批評封建教育“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不考慮孩子還沒有成人,卻要強迫孩子去接受成年人才應該知道的東西。

盧梭的女子教育觀是保守的,他認為女子教育應以培養賢妻良母為目標。婦女不應妄想作為學者或社會活動家,而應擅長治家之道和講求貞潔的婦德。

總之,盧梭批判封建教育的功績是巨大的。他這些推崇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改革教育內容與方法的主張,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製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在當時起到了動員人民向封建教育製度開戰的進步作用。他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塊新的裏程碑,以後裴斯泰洛齊、康德、巴澤多、杜威等歐美教育家、哲學家,都深受盧梭理論的啟發,近世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學的發展,也受到盧梭教育思想的諸多影響。

(三)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齊是瑞士民主主義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熱愛兒童和勞動人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教育事業,對當時的教育改革和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學的建立作出了貢獻。他認為教育應遵循自然,和諧發展。他主張“要素教育”。所謂“要素教育”就是要簡化教育和教學方法,他認為可以找出最基本的最簡單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適應兒童的自然本性,使兒童的能力均衡和諧地發展起來。裴斯泰洛齊主張農村教育。他同情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悲慘遭遇,期望通過教學改善人民生活,幫助勞動人民的子弟擺脫窮困和無知的狀態。他熱愛兒童,力圖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教育。裴斯泰洛齊摸索和總結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學原理,對改進當時和後世的教育都有很大影響。

(四)傳統教育的代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約翰·菲力德力赫·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對德國和歐美各國的中學教育,尤其是對古典中學的教育影響很大。赫爾巴特學派作為傳統教育的代表,其影響一直延伸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赫爾巴特的教育學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學和德育。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紀律問題。他認為紀律的本質就是約束兒童的意誌,管理本身並不是教育,而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他提出了威嚇、監督、命令、禁止和懲罰等管理的方法,對待學生采取嚴酷的態度,很少注意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赫爾巴特的德育論主要是論述五種道德觀念的培養問題。他認為人類道德的基礎是五種永恒不變的觀念,即內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權和正義;觀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過程——情緒、意誌、思維、想象等,都不過是觀念的變形。人們用這些觀念來調節個人意誌和社會衝突,就能使自己成為服從既定法製的、有美德的人。根據這個理論,他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擁護普魯士君主製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在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在教育史上卻是起了積極作用的。他首先闡明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要求以心理學作為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並畢生致力於把教育學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偉大嚐試,開辟了教學論發展的新道路。

赫爾巴特提出了多方麵興趣的概念以及教學必須培植多方麵興趣的要求。他認為多方麵興趣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在他之後,各國才形成了比較適合工業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課程體係。同時,他認為在教學中應追求實質的目的,即必須使學生學習有“實際用處”的知識,而獲得這種知識的本身就包含著能力訓練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實質訓練說”。

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階段的理論。他根據心理學原理把教學分為四個階段:①明了——給學生明確的講授新知識;②聯想——新知識跟舊知識聯係起來;③係統——作概括結論;④方法——把所學知識用於實際(習題解答、書麵作業等)。赫爾巴特教學階段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書本知識的客觀規律。

赫爾巴特論證了智育和德育的關係,揭示了教學具有教育性這一原理。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隻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據此,他強調教學的教育性,把向學生傳授知識看做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根本途徑。這一點,反映了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赫爾巴特揭示了這一原理,使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深化”了。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對後世有重大影響,19世紀中葉以後,歐美等許多國家都以他的教育理論為依據,形成所謂“傳統教育”,這種教育重視課程教學製度,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建設,其特點是按照邏輯順序組織教材,分科教學,係統傳授各種基本文化知識,注重強製性的紀律和教師的權威作用。

(五)學前教育的創始人——福祿倍爾的幼教思想

福祿倍爾是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學前教育的創始人。1837年福祿倍爾在勃蘭根堡開辦學前教育機關,並於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他的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育方法曾對西方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變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代表著作是《人的教育》。福祿貝爾重視學前教育。他認為兒童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若在這時受到損害,將來要克服極大的困難,才能成長。他認為兒童具有活動、認識、藝術和宗教等4種本能。他重視兒童的活動,認為兒童好動的天性不應橫遭幹涉和束縛,兒童的各種活動也不是對教師指令的消極反應,而必須是內發的、自動的自我活動,教師應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他強調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遊戲是童年生活中最快樂的活動,是表現和發展兒童的自發性和創造性的最好的活動形式。成人既應允許兒童自由地盡情地遊戲,又必須注意觀察和指導兒童的遊戲,從而通過遊戲增進兒童的體力與智力,利用兒童與同伴的共同遊戲,培養公民意識和意誌品質,進行道德教育。

(六)“俄國教師的教師”——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烏申斯基是19世紀後期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俄羅斯國民學校和教育科學的奠基人,被稱為“俄國教師的教師”。他的教育心理學著作《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試作)》等被視為教育工作者的必讀書。他注重兒童興趣和意誌力的培養,強調教學的教育性。他認為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認為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同時,他強調勞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烏申斯基賦予勞動,特別是農業勞動以特別重要的意義,認為勞動不僅是一個人發展的條件,而且是一個人的體力、智力和道德日益完善的保障,是使人獲得自由與幸福,得到很大快樂的源泉。沒有勞動,人就失去一切,失去人的品格。此外,他重視師資的培養。他主張教師必須是學生的良好榜樣,必須關心人民的利益,以人民性的精神來教育兒童;必須熱愛自己的專業,熱愛兒童;必須熟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和技能。他還非常重視未來教師的教育實習,主張師範學校應附設“實習學校”。

(七)第一個為勞動者的子女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歐文的教育思想

歐文對教育的認識,更接近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歐文認為教育是改造社會、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工具,人們如果沒有知識的提高,就會成為壓迫者和僧侶的牛馬,他明確提出要將通曉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幸福間所存在的密切聯係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教育史上他第一個為勞動者的子女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他在大工業生產的條件下,首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製度。歐文提出,女孩子除了學習讀、寫、算的知識外,同時還應學習編織、縫紉、烹調等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