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樸素的人格。
“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塚前;這隻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隻有幾株大樹蔭庇……它隻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麵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是茨威格拜謁托爾斯泰墓後,在《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中對托爾斯泰墓的一段描述。茨威格讚美托爾斯泰的墓塚,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後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這驚人的樸素,逼人的樸素,正是符合托爾斯泰的生命追求、道德原則、心靈生活。他兒時聽到關於幸福的古老傳說,就和哥哥在莊園裏親手種樹,多麼天真無邪,多麼富有童趣。而飽經憂患、曆經磨難的托爾斯泰晚年回想起這些往事,突然覺得“自然、寧靜、遠離世俗”才是幸福的,於是他願意將自己埋骨於此處。貴族出身的托爾斯泰曾這樣說“樸素,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品質”,“樸素是美的必要條件”。聲名蓋世的托爾斯泰苦嗜樸素,樸素是他人格的呈現和象征。這正是文學之外的托爾斯泰,他的偉大、崇高、樸素的人格,讓人們更加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3)關注農民和教育。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準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莊園試行。但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非常同情農民,厭惡農奴製,卻認為根據“曆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麵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1859—1862年他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製度,1860—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各國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誌。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製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招致了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
1881年因子女求學全家遷居莫斯科。他訪問貧民窟,參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調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層生活;1891—1893年、1898年,先後組織賑濟梁讚省和圖拉省受災農民的活動。
(2)“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文學之中的托爾斯泰。
作為19世紀後半期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但是都沒成功。5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裏程碑。《複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麵、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
托爾斯泰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19世紀70和80年代之交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80—90年代法、英等國最早論述他的評論家,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對自己國家文學的振興作用。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長的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國,1900年就出現評價他的文字,1907年評價過他的“宗教小說”(《主與仆》及民間故事)。1913年、1917年先後有《複活》(譯名《心獄》)和《安娜·卡列尼娜》(譯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譯本。“五四”前後,托爾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抗戰期間分別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揚翻譯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譯出版,而且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托爾斯泰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一生掌握了10多種外語,直到80歲高齡還在學習漢語。
五、充滿巨大的發展力與生命力的西方近代藝術
從文藝複興以後到18世紀的啟蒙主義時代,西方處於思想解放的一個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的西方藝術既保持了現實主義的寫實傳統,同時又與傳統發生了斷裂,在藝術創作及其風格上呈現出多種形態。代表著新的審美精神與藝術風尚的作品在這一時期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力與生命力。
(一)獨具特色的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巴洛克主義盛行於整個藝術領域,包括繪畫、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巴洛克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不規則的珍珠”,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淩亂”貶抑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離經叛道”“不合常規”,原來是對追求新形式的藝術家的貶義,後來成為一種藝術風格的代表。其特點是:一,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了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三,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
(二)具有審美精神的藝術理念
文藝複興時期,繪畫家對肖像畫的要求是盡可能地精確,它要向人們展示出人體或人像的美。而到17世紀,許多繪畫家更多重視的卻是真實。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麵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產生很大的啟示。總體上來講,這一時期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複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之前,大部分較古老的畫表現的是聖經裏的宗教題材和關於聖徒們的傳說,而到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任何可以引起想象和激發興趣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的表現對象。
(三)充滿革新精神的流派
資產階級的興起,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使近代的西方變得豐富多彩。同樣,西方近代藝術衝破了文藝複興確立的再現性的傳統和古典風範,踏上了現代藝術之路,出現了眾多流派,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等。
1.崇尚古風、理性和自然的新古典主義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資產階級為了達到喻古諷今的目的,推崇古典風格,推行古希臘、羅馬的藝術語言、樣式、題材、風格,並賦予了古典主義以新的內容,使得許多藝術家能夠突破古典主義的程式束縛,創造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義又常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繪畫以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作為創作的指導思想,崇尚古風、理性和自然,講究和諧、比例、簡潔。
2.追求幻想的美、喜歡熱情奔放的浪漫主義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成為風行歐洲的主流。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的代表是法國畫家席裏柯和德拉克洛瓦。席裏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梅杜薩之筏》,取材於當時“梅杜薩號”遠洋船觸礁事件,表現遇難船員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終於看到救援的船隻,一刹那間人們所表現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德拉克洛瓦的《西奧島的屠殺》所表現的,是一種近乎無愛且異常真實、震撼的情感。德拉克洛瓦崇尚革命的時代精神,也把他的浪漫主義創作推向了高峰,使之開辟了由傳統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的偉大先河。
3.布局質樸、著重表現現實生活的場麵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藝術家以自然為師,不要好看,隻要真實,追求藝術表達的客觀性,繪畫技巧從新古典主義特有的精細、沉穩變得更有激情。此外,在主題的選擇上,高貴的曆史畫不再占據首位,而著重表現現實生活的場麵。如庫爾貝創作的《庫爾貝先生,您好》表現了一個日常生活的場麵。沒有優美的姿態,沒有流暢的線條,也沒有動人的色彩,而布局質樸,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藝術追求。
4.強調視覺感受的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的出現是美術史上的一次較大的革命。它使美術進一步擺脫了對曆史、神話和宗教的依賴,也脫離了講故事的傳統方式。畫家們大膽地拋棄傳統創作觀念和程式,關注的焦點從傳統的內容和主題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上。但印象主義者並沒有拋棄再現的傳統,而是把形體再現變成了光色再現。印象主義者把他們繪畫的主題變成了表現無窮無盡的光的變化,把色彩、光線、空氣結合起來,表現人的一種感覺印象,而不是再依照古典法則去進行描繪。印象主義畫家莫奈認為,畫家應該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麵,多考慮整幅畫的總體效果,而較少顧及細節。缺乏修飾而略顯草率的畫法,被人們稱為“印象主義”。印象主義畫家不僅把新理論運用於風景畫中,還運用於各種現實的生活場麵中。如1876年雷阿諾創作的《煎餅磨房的舞會》。在這幅作品中,他采用極為大膽的筆觸去呈現鮮豔色彩的混合,而不是去顧及細節。印象主義畫派把光線、色彩、大氣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奇跡,就是要把畫家親眼所見的實際感受傳達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