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追求自由、注重理性的西方近代文化(2)(2 / 3)

當讀者閱讀《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時,盡管可以從中發現作家的心境體驗,但作品卻沒有拘泥於個人感情,更沒有成為發泄私憤的工具,所有的情緒表露都是暗自發展,不易覺察的。正是作品與作家之間的這種無形的關係又為作品增添了生動而鮮活的成分,沉積於心靈深處的哀傷更宣泄出了令人含淚的美。

(2)站在一個特定的藝術角度對美與醜進行冷靜的思考——雨果的審美觀。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擁有遠遠勝過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艾斯美拉達攻打聖母院的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場麵,則表現了流浪者的團結互助。

雨果把善惡美醜做了鮮明的對比,他沒有按傳統的方式將美與善、醜與惡分別集中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醜怪的一麵,而是讓他們互相交錯:外表美好的,其內心未必善良;外表醜陋的,其內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雨果站在一個特定的藝術角度對美與醜進行冷靜的思考,比如小說塑造的四個人物:艾斯美拉達、卡西莫多、副主教加羅德和年輕軍官費羅洛。艾斯美拉達的美是一種傳統的美,她不僅擁有仙女般的美貌,更有一顆無比純美的心,而這種美麗體現在內在價值,作者還安排了一隻山羊作為烘托。正是因為少女艾斯美拉達的美麗,引來了三個人的注視:一個是年輕軍官;一個是神父;一個就是卡西莫多。年輕軍官,他外邊幹淨,內心卻是肮髒的,即使他有未婚妻可是看見艾斯美拉達的時候,他還是經不起內心的欲望,對其欺騙、引誘,試圖達到對艾斯美拉達的占有;加羅德,這位披著聖潔的外衣、可是裏麵卻包裹著一顆醜惡之心,他對艾斯美拉達進行了威脅、陷害;卡西莫多,他的外表是那麼地可怕,所有的人都稱之為野獸,可是這個野獸卻包含了一顆聖潔純美的心:對於神父的父愛,對於艾斯美拉達的情愛,對於職業或者是神的虔敬之愛(他每天都為教堂敲鍾),都表現了他無比高尚的靈魂。小說最後安排了艾斯美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死,則證明了雨果要轉達的思想,是一種對於世俗之美的深刻思考和反省,而卡西莫多將神父從巴黎聖母院的樓上扔了下去,則是內在的美德價值之所在。

雨果在塑造卡西莫多這一“醜八怪”形象時,則賦予了人物一種“美麗”,這是一種隱含的內在美。卡西莫多的外貌醜陋,但是他的內心卻是高尚的。他勇敢地從封建教會的“虎口”中救出了艾斯美拉達,用“聖殿避難”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無微不至地照顧艾斯美拉達。這種無私的奉獻和副主教膨脹的私欲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雨果通過對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兩種性格更加凸顯,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同時,這種“表裏不一”的缺陷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著的不足——卡西莫多的“美麗”根本不為人所認識。

(3)蕩滌心靈的名言。

1)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2)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3)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4)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5)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6)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7)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卻步,隻有意誌堅強的人例外。

8)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9)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10)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11)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12)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13)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14)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15)生活就是麵對微笑。

16)人的兩隻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17)人類第一種饑餓就是無知。

(三)真實反映並深刻揭露社會的現實主義文學

19世紀,西歐資本主義逐漸取得優勢,中歐和東歐也陸續進入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時期。這一時期,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鬥爭尚未結束,大資產階級與工業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有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鬥爭也日趨激化。於是,資本主義的黑暗麵日益暴露出來。尤其是資本主義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使得人們對理想王國的浪漫幻想化為烏有。現實取代了空想,作家們不再寄希望於未來,開始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於是,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

1.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征

現實主義比較客觀地真實地反映現實,嚴格按照生活的本來麵目反映生活。對現實進行深刻的揭露,表現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它直指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暴行和腐敗的製度。現實主義作家敢於正視社會現實,勇於探求罪惡的根由,批判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

2.“創造了一個完美的世界”的巴爾紮克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法國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1)胸懷壯誌、辛勤勞累、認真執著、成就頗豐的一生。

巴爾紮克曾雄心勃勃地宣稱:“他(拿破侖)用劍開創的事業,我要用筆完成。”的確,巴爾紮克創造了一個完美的第二世界,他征服的精神疆土比拿破侖征服的物質世界要遼闊得多。在19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大約20年時間裏,巴爾紮克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事創作。總共寫出了91部不朽的傳世之作。這些作品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給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珍品。他經常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不分白天黑夜,每當疲勞時,他就喝濃烈的黑咖啡來提神,據說他一共喝了5萬杯。他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從半夜12點到第二天中午12點寫作,也就是說要在椅子上整整坐12個小時;從中午到下午4點修改校樣,5點半上床睡覺,半夜又起來工作。法國一位傳記作家說:“每三天巴爾紮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裝滿一次,並且得用掉十個筆頭。”

巴爾紮克寫作的速度相當驚人,有時候一晚上寫兩個短篇小說,三天寫一個中篇小說,兩個星期就寫完一部長篇小說。當然,寫的多並不是粗製濫造,巴爾紮克非常嚴肅認真,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力求精益求精。他每寫一部,少則修改幾遍,多則十五六遍。

巴爾紮克創作時經常進入他想象的世界裏,把小說當成了現實。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拜訪他,聽見他在裏麵放聲痛哭。朋友進了門,吃驚地問他怎麼回事。他答道:“高老頭剛剛死了。”

長期的辛勞嚴重損害了巴爾紮克的健康,剛過50歲,他就重病纏身了。在生命垂危時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製造的世界裏,他懇求醫生延長他的生命,讓他能再寫出一部作品。他不斷呼喊自己筆下的人物“高裏奧、葛朗台、皮羅多……”。

1850年8月18日晚上11點半,巴爾紮克永遠閉上了他那雙洞察一切的眼睛,結束了他辛勤勞累的一生。

(2)啟迪心扉的名言。

1)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2)偉大的人物都是走過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榮的高峰。

3)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升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

4)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5)真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決不矜持。

6)婚姻產生人生,愛情產生快樂,快樂消滅了,婚姻依舊存在,且誕生了比男女結合更可寶貴的價值。故欲獲得美滿的婚姻,隻需具有那種對於人類的缺點加以寬恕的友誼便夠。

7)婚姻的幸福並不完全建築在顯赫的身份和財產上,卻建築在互相尊敬上。這種幸福的本質是謙遜和樸實的。

8)愛情不隻是一種感情,它同樣是一種藝術。一個高尚心靈為愛情而痛苦萬分,永遠是一場好戲。在精神領域裏,真正的愛情能產生出不斷的奇跡。

9)在情感的海上,沒有指南針,隻好在奇異的事件前麵束手無策地隨意漂流。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10)對許多人,書籍與鮮花之重要根本不下於麵包。

11)一個相當標致的女人可以無需裝飾品的幫助,運用藝術的手法,把化妝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而突出自己樸素的美。

12)真正的朋友的精神方麵的感應,和狗的嗅覺一樣靈敏;他們能體會到朋友的悲傷,猜到悲傷的原因,老在心裏牽掛著。

13)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3.“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1)偉大、崇高、樸素的人格——文學之外的托爾斯泰。

1)令人難忘的形象。

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中是這樣描述托爾斯泰的:“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