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2)(2 / 3)

楊·阿姆司·誇美紐斯是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在捷克被譽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誇美紐斯是古代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新時代傑出的教育家。他主張教育對象普及化、教育目的世俗化。他認為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入學校學習。他相信人人都可接受科學知識的教育。誇美紐斯主張過好現世生活,他不以消極和禁欲來對待現世人生,要求人們以積極樂觀的精神來理解和對待現世生活,認為追求和享受合理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他認為辦學的宗旨應服務於社會,改善世俗生活。誇美紐斯提倡教育內容泛智化。他認為,人的智力可以發展,可以增強;人來到世上,自身具有邪惡和善良兩類種子,經過適當的教育,知識、德行和虔信的善良種子可以發展,抑製邪惡的種子,回到原先的聖潔的狀態。他還認為,人人需要也能夠掌握廣博的知識,而不分其性別、宗教、社會地位和經濟財富的差別。他認為,人們智能的差別並非是固定不變的,這取決於教育工作的情況和人們的努力程度,即使智能低的學生,隻要教育得法,也能學到廣博的知識。他倡導教學組織班級化,他認為,班級授課製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並利於學生學習,能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節省時間、精力、避免了幹擾等。他所確立的班級教學製的理論和他所提出的關於班級教學製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誇美紐斯還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心理化。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適應性原則”,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適應自然界的法則;教育則要適應人的本性,要求學校教育、教學要適合兒童的天性。誇美紐斯編寫了西方第一本圖文並茂的適應兒童心理的啟蒙讀物——《世界圖解》,該書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歐洲流行200多年而不衰。教學方法的心理化是近代教育理論的一大特點和一大優點,因而是教育理論的一大進步,誇美紐斯則是這一理論的開創者。

(三)教育應當以培養“新人”為目的——蒙田的教育思想

法國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文學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長期從事律師工作,後當選波爾多市市長。蒙田教育思想的重要出發點,是對經院主義舊教育的抨擊。他認為,舊教育所培養的隻能是目光短淺、行動遲鈍、隻尚空談的學究,這種人“從書本中拾取知識,永遠停留在嘴唇上,隻是為了吐出來,傳播四方”;他們“辛勤勞動、勤奮工作,隻是去充塞自己的記憶,而理解力和良心卻任其空虛”。他認為,正確的教育應當以培養“新人”為目的。他指出,這種新人在身體和心靈方麵都得到了充分、和諧的發展,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智,具有高尚的德行、優雅的禮儀、充分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並且善於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實際的應用。這種“新人”實際上就是理想的紳士。蒙田還主張把古典學科作為知識教育的核心,強調兒童應學習廣博的知識,把整個世界作為“書房”。蒙田提出了一些具有顯著特點的教育主張。首先,他強調理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反對不求甚解,反對盲目輕信書本知識。他指出,學習知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博學”,而是為了明智。隻有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並作出判斷,才能將知識變為己有。他認為,與知識相比,理解力和判斷力更為重要。這是因為,“離開理解力的知識沒有什麼價值”。其次,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蒙田認為,知識的功用不僅在於教人正確地思考,而且在於教人正確行動。因此,他主張教師從“一開始就設法引導兒童懂得有效用的知識,不用道聽途說和死記硬背的東西,而用行動的試驗來教導他們。不僅用言詞和教訓,而主要用榜樣和工作來生動地陶鑄他們,這樣做一定會使知識不是僅僅藏在他的記憶中,而且形成他的脾性和習慣”。再次,蒙田主張培養學生獨立思想和活動的能力。他堅決反對學生對教師權威的盲從,要求教師“應該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使他的能力表現出來,讓他對許多東西都學一點,然後獨立地做出選擇和區別,有些時候給他開條路,有些時候要讓他自己去開路”。蒙田的教育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論,並對17世紀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洛克等人的思想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當然,文藝複興時期的教育,是一種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的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於其曆史的局限和隨後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於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後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八、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世俗生活幸福的文藝複興時期的倫理

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時期的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幸福論和快樂主義等倫理思想,在批判封建宗法等級製度和宗教禁欲主義的鬥爭中,形成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道德觀。

首先是道德要求。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七情六欲,即自然欲望,是人的本性,情欲支配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和行動,其中男女間的愛情又是最強烈的情欲,任何人為的力量都無法約束和取消它。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無不具有。”因而,他們提出凡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都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他們還把人的理性和自由意誌作為人的本質,從中引出道德。人文主義者指出禁欲主義違反人性,是最不道德的,也是最虛偽的,教士們都是表裏不一的道德上的偽君子。他們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作為其倫理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個人自由和享樂作為人生目的和道德標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應當為所欲為地追求個人私利,享受他所應當享受的一切。比如拉伯雷在《巨人傳》中描寫特來美修道院院規中時說,“隨心所欲,各行其是”,“可以光明正大地結婚,可以自由地發財,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就典型地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社會理想和道德要求。

其次是價值觀。人文主義者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認為,人處於自然的中心,並在一切有靈生物之上,人的本性不是由上帝預先規定好的,人有自由意誌,願意成為什麼就可以成為什麼,人有決定自己命運和道德上善惡的權利,人的高貴低賤不在於門第財富,而在於人的品德。人文主義者恢複了古希臘倫理思想家重視智慧在道德生活中作用的思想,強調智慧使人聰明有德,是人類快樂的源泉。他們認為,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獲得幸福和快樂的權利,人人都能使自己道德高尚起來;完美的新人,應當既有俊美強健的體魄,又有智慧和美德。這一價值觀,從倫理道德上否定了封建王權和宗教權威,否定了封建和教階等級製度,表達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和爭取自由的呼聲。他們所設想的理想人格,包含有人的智力、體力全麵發展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