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對神學倫理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提出了以人為中心,強調尊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自由和世俗生活幸福的倫理思想,對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起了革命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隻在封建製度內部孕育和發展,資產階級還不夠強大,因而還不可能係統地提出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體係和道德規範。他們不是從現實的物質生活,而是從抽象不變的人性中引出道德,因而也不可能科學地解釋道德的來源和標準。
九、處於改革中的文藝複興時期的基督教
文藝複興時期,人們對人的興趣超過了對神的興趣,對現世的興趣超過了對天國的興趣。於是,羅馬教廷在精神領域的統治開始了動搖。同時,隨著城市的繁榮和新航路的開辟,生產交往也逐步擴大。這樣,用封建割據來限製人們視野的狀況逐漸得到改變。從此,封建製度開始衰敗。而這時,基督教會內部也已經腐朽透頂。16世紀,教皇利奧十世以建造羅馬聖彼得教堂為名大肆聚斂錢財,用發放和出售“赦罪符”來搜刮人民。教皇宣稱,他“掌握一切犯罪者的名單,核對每一樁罪惡的懲罰”,但不管什麼人犯了什麼罪,隻要按規定價格購買教皇所發行的“赦罪符”,就可以使自己的“罪惡”得到赦免。教皇和教會的專製與腐敗,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反教會的浪潮席卷西歐。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指基督教在16—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代表人物為馬丁·路德、加爾文及慈運理等人以及發展出來的新教教派。馬丁·路德於1512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然而他繼續用教會律法潛心苦修,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內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讀《聖經》時,看到“義人必因信得生”時,突然覺醒到原來人的得救隻是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賜,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證使人得以“稱義”。他這一信念也獲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親眼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做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所寫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由於當天恰巧是萬聖節,自然很多人看到張貼的內容。雖然當時印刷術才使用不久,但兩周後便傳遍全德國;四周後各種譯文傳遍全西歐。教皇終於下令將他革除教籍,他原本隻要改革教會一部分製度,但此後他不再承認教皇的權威,唯以《聖經》為權威。此後他所代表的教派總稱“更正教”或“新教”,與之相對的東、西方天主教,則成國舊教。他直接建立的教會成為“路德會”或“信義宗”。他個性保守,因此他改革的教會仍保留《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舊教傳統,如祭壇、蠟燭、基督畫像、造解禮、周日禮拜與聖誕節等。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特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在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範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精神上,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因此,從實質上講,這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運動從德國點燃後,很快向歐洲其他國家擴展,北歐各國,如瑞士、英國、法國、尼德蘭等,相繼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人是約翰·加爾文(1509—1564年),出身於法國資產階級家庭。當時人文主義思潮在法國已廣為流傳,路德的思想和著作也傳入法國。加爾文在這種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始在巴黎宣傳路德派“因信稱義”的思想。後來法國迫害新教徒,加爾文被迫逃往瑞士。他在《基督教的原理》一書中,係統闡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加爾文否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貶低天主教會的作用,認為人的得救不在於個人的善功,而全憑上帝的恩典。人也分為選民與棄民兩種,每個人無論做任何事,都必須盡力而為,獲得成功,證明他是上帝的選民。《聖經》是上帝的直接教誨,而教會的其他傳統說教則是對《聖經》的歪曲,應全部拋棄。主張廢除主教製,建立民主的教會製度,每個教堂由信徒選出的長老管理,再由長老聘請牧師、助祭負責傳教工作。教區議會由教堂的長老和牧師共同組成,教會最高領導機構為全國宗教議會,由各教區推選長老、牧師組成,負責審理信徒違反教規和道德的案件。這種組織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製、要求政治民主在宗教上的反映。加爾文還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取消望彌撒、崇拜聖像、朝聖和齋戒,人們應當服從政府權力,但如果統治者違反了上帝的意誌,可以不服從,並以刀劍對付暴君。他在日內瓦努力改造社會風氣,清除弊端,提倡教育,鼓勵商業,使日內瓦變成當時歐洲最興盛的城市之一。1541年,加爾文在日內瓦創立新教組織,成為新教教會的領導人,並在日內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基督新教執政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對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起過重大作用。由於加爾文的宗教思想適應了資產階級政治與經濟的革命要求,所以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尼德蘭、法國、瑞士、蘇格蘭等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宗教改革使西歐各國的教會相繼擺脫了羅馬政治、經濟的束縛,使羅馬基督教從“萬流歸宗”的絕對高峰跌落下來。同時,宗教改革也造成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除了原來的天主教和東正教之外,又出現了新教。信教的基本信仰沒有變,隻是摒棄了教皇的統治,簡化了天主教中的那些煩瑣的儀式、用民族的語言進行傳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