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2)(1 / 3)

五、敢於探索、富有藝術表現力的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

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體現了對人性的新的認識,開啟了人類的現代世界。文藝複興時期倡導以重視人的價值為核心的人文主義,藝術家們的思想逐漸從長期的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敢於探索,在從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中吸取營養的同時,還通過實踐和科學的探索,發明了透視法,在平麵上真實地表現三度空間。另外,還改革了油畫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畫的藝術表現力,使西方繪畫描繪客觀對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文藝複興的先驅喬托,繪畫技巧高超,奠定了文藝複興現實主義的基礎。其主要的作品是聖經題材的壁畫並賦予這些壁畫以人文主義的精神。代表作有《哀悼基督》《逃亡埃及》等。

被稱為“人類智慧的象征”的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達·芬奇在繪畫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麵都有所建樹。他最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麵形象的立體感。達·芬奇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麵呈現出凹凸感。”如他創作的《最後的晚餐》,取材於基督教聖經中耶穌被他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出賣而犧牲的傳說,畫家選擇了耶穌告訴弟子有人出賣他的這一充滿戲劇性的瞬間,著重刻畫包括猶大在內的十二個門徒聽到耶穌突然宣布這一驚人的消息而表現出的各自的內心世界,表達了畫家對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對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寫,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當然,這一成功,正是得益於大師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厚認識,對人體麵部表情肌活動的掌握以及對人體解剖及人體比例的深厚功底。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便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的原型是達·芬奇朋友的妻子。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為保持她歡愉的心情還特別請來豎琴師和歌手為她表演。達·芬奇極其準確地捕捉到了蒙娜麗莎那一瞬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筆觸細致入微地描畫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

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琪羅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濃鬱的悲劇氣質,塑造的人物綜合了理想與現實兩方麵的因素。他的著名雕塑作品有《大衛》《晨》《暮》《晝》《夜》《摩西》等,除雕塑以外,米開朗琪羅還創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最後的審判》(祭壇畫)等。

六、充滿人本主義思想的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

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處在一個從神學束縛中獲得解放的時代,具有濃鬱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本主義美學思想倡導世俗美,主張為人的解放服務,特別是崇揚人的存在、世俗生活的基礎,注重人的個性解放精神。這種重視現實美、崇尚自然美和人的美的思想,為美學思想的繁榮開辟了道路。

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家在美、藝術、美感經驗三個研究對象方麵都有極其豐富的理性與實踐的探索。在自然與藝術的關係問題上,由於肯定自然美,自然不再是神的外衣,藝術應當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再現客觀的自然。這樣,觀察自然和模仿自然,逼真地再現自然,就成為當時的美學思想對於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如薄伽丘發現和肯定了自然美,他感受到自然美對人類精神的深刻影響,並自覺把它們表現到作品中。阿爾伯蒂熱情肯定頌揚人和現實生活的美,在他看來,美存在於自然之中,不因人而轉移;美是和諧,不隻在形式,更在事物本身和本質之中,也就是說美是客觀的,根源於自然,是物體天生的。而達·芬奇等在此基礎上則進一步提出藝術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藝術創作法則。

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家還要求理想化或典型化。阿爾伯蒂就提出藝術的原型是自然,主張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高明的藝術不隻是模仿自然,還會表現理想的美。藝術就是把分散的美集中起來加以理想化,避免醜的出現;達·芬奇則提出藝術家應當創作“第二自然”。正是由於追求自然美與創造美的結合,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巨人頻出,在藝術創作上取得了令人讚歎的碩果。意大利文藝理論家卡斯特爾維屈羅在其代表作《亞裏士多德〈詩學〉詮釋》中,認為詩人雖有權利進行想象和虛構,但仍要以現實生活和感性經驗為基礎,而不“可以憑空捏造一些子虛烏有的城市、河流、山脈、國家、習俗、法律,並改變自然事物程序,在夏天下雪,在冬天收獲以及其他等等”。他還認為詩的功能、目的是描繪貼近現實經驗的題材,即“一般人民大眾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感到快樂的那種事物”,以供他們“娛樂和消遣”。

總之,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在人與神的對立中發現了人,並將藝術引向了人。這時期的美學理論家一方麵要求藝術模仿自然,另一方麵也要求藝術對自然加工,要理想化與典型化。但由於對人、自然、藝術等的理解,還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所引起的探討和爭辯對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文藝複興成為古代美學思想和近代美學思想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橋梁。

七、以培養身心健康、多才多藝的新人為理想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教育

文藝複興運動促進了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對西方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時期,西方各國重視教育培養人的作用,提出普及教育、教勞結合等新的教育思想,擴大了教育對象,創建了新形式的學校,擴大了教育內容和學科範圍,並運用新的教學形式與方法進行教學。

(一)維多裏諾的人文主義教育理論

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裏諾為兒童創辦了“快樂之家”,設計了優美的學習環境,並精心組織戶外活動,重視發展兒童的體格。他重視道德教育,發展兒童個性,廢除體罰,實行學生自治;主張設置廣泛的學科,注重古典語文教學,也學數學、天文學。他改革了教學方法,引導兒童到大自然中去觀察,以啟發他們的求知興趣,體現著文藝複興時代學校教育的精神麵貌。

(二)“捷克文化巨子之一”、新時代傑出的教育家——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