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是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這是一場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領導的反封建文化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即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這場文化運動對近代歐洲的學術生活產生的深刻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各個方麵。當然,文藝複興運動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人的價值,在傳播後期造成個人私欲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產生了一係列的負麵影響。
一、高揚人文主義思想大旗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政治
14世紀末期,一個新的階級——資產階級誕生了。他們要求消滅封建割據勢力,結束動蕩不定的政治局麵,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統一的國家市場,以適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文藝複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一場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中心是反對宗教與封建專製,所用的武器是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思想,讚美人的理智,讚頌人的尊嚴,肯定人的價值;提倡自由意誌,主張個性解放;提倡世俗享受,反對禁欲主義。其思想實質是,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世俗世界代替天堂,以理性代替蒙昧主義,以人的自由奮鬥代替宿命論。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開始動搖了人們對上帝和天堂的信仰與追求,動搖了人們對上帝、教義和教會中的各種清規戒律的服從。它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真理起到了巨大的曆史作用。
談到人文主義思想,不能不提及文藝複興時代政治思想家的貢獻。可以說,文藝複興時代的政治思想家為近代政治學說的產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一)非道德政治觀的提出者——馬基雅維利
馬基雅維利是意大利早期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追求權力、榮譽和財富是人的本性和目的,也是人的美德,是人所應當從事的事業。這樣,他就完全拋棄了傳統的禁欲主義的道德觀而確立了新的資產階級的道德標準。馬基雅維利的非道德政治觀完全拋棄了政治權力的道德基礎,徹底把政治學和倫理學分開,並把政治權力看做國家和社會的真實基礎。他所主張的統治權術思想從根本上反映了剝削階級的極端利己主義本質。它所宣揚的君主可以背信棄義、欺騙狡詐為後來資產階級反動人物所歡迎,被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他依據實際經驗並用人的眼光來研究國家政治問題,揭開了近代西方政治學的新篇章。
(二)提出主權學說的布丹
布丹是法國著名的早期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權學說的創始人。他認為,主權是“超乎於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製的最高權力”。布丹主權學說反映了曆史發展的要求,為當時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基礎,為後來各國政府維護自身的獨立與領土完整提供了理論依據,為近代主權學說的建立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三)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莫爾
托馬斯·莫爾是英國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提出了烏托邦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製度。他認為,消滅了私有製,土地、房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均屬全體社會成員所有;實行人人勞動原則,消滅城鄉、工農差別;生產單位是家庭,也是一個公共的勞動作坊;一切產品都為社會所有,取消商品貨幣,實行各取所需的原則。同時,他還主張,實行民主製,一切官吏由人民選舉產生;法律簡明而公正;實行宗教信仰自由,重視科學教育的發展。
莫爾的烏托邦社會仍保留有落後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保留有家長製、奴隸製和高級官吏的終身製。盡管如此,莫爾對於空想社會主義的描述,對未來社會的天才的猜測,對以後的空想社會主義仍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思想材料,堪稱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
二、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的文藝複興時期的科技
文藝複興運動,有力衝擊了歐洲封建教會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順利發展和近代科學技術的誕生開辟了道路。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動與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促成了“人的發現與世界的發現”,賦予了人深入思考與大膽探求的自主權利。於是,一些科學家逐漸衝破神學傳統的藩籬,將目光投射到廣闊而複雜的客觀物質世界,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實驗與思考,掀起了劃時代的“科學革命”。這次“科學革命”以天文學和醫學為突破口,樹立起了科學的理性精神,並形成了一整套觀察、實驗與思考的方法,由此為西方近代數學、物理學、哲學等學科奠定了基礎。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是這次“科學革命”的偉大先驅。他通過多年對天象的觀測與研究,撰寫出著名的《天體運行》一書,提出了“日心說”。針對盛行於中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隻不過是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普通行星,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地球本身也是以地軸為中心自轉的。受時代的局限與希臘傳統觀念的影響,哥白尼將太陽作為宇宙的中心,並認為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圓形的,而且是等速運動的。後來,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糾正了哥白尼的認識缺陷。他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論著中提出,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隻是太陽係而非宇宙的中心,無限的宇宙及其中的任何星球都是由同一物質構成的。之後,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其《新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中提出了行星運動的客觀規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