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建築的平麵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在古代巴西利卡基礎上再在兩側加上兩翼,形成不等臂的十字架形,又在聖壇後加上些小屋,此形式稱為“羅馬式十字形”,其平麵象征基督受難的十字架,因而成為最正統的教堂建築的型製;另一類是等臂的十字形,稱為“希臘十字形”。
風格四,哥特式。中世紀的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哥特藝術。哥特(Gothic)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意,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裏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
哥特式藝術是12—16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哥特式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建築方麵。它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由於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等建築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也都用尖券做主題,使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有機整體。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高聳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無縹緲的天空,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使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哥特式的建築遺構現存的知名者不下200餘處,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英國的沙裏斯堡大教堂等等。哥特式教堂不僅是中世紀建築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中世紀藝術的最高體現。除了建築之外,哥特式還普遍地體現在繪畫、雕塑等領域。
由於哥特藝術兼有神性與理性的雙重特性,又有宗教與世俗的雙重精神,受到僧侶與市民的雙重支持,使得哥特藝術12—13世紀在歐洲各地得到廣泛盛行,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麵貌。
後期哥特式藝術顯得更加強調個性,而不再提倡集體的創作,而且所采取的藝術題材已朝著更多的世俗生活方向轉變,這種轉變又引起其他觀念的變化,在表現手法上也越來越寫實,自覺地模仿自然形象,特別是追求感情的表現,形成了所謂的“哥特現實主義”,為文藝複興的到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六、上帝至美”的中世紀美學
中世紀,宗教和神學統治了意識形態領域,藝術和美被認為是屬於感性世界的享樂,因而被當成異教的東西,受到排斥和打擊。神學家們敵視人世間的美和藝術。理性精神讓位於神秘主義,直接需求讓位於宗教需要,美學被納入神學體係,美成為上帝的一種屬性,美學的中心任務就是論證“上帝至美”。於是,一種新的宗教美學誕生,美學進入神學美學的時代,開始為神學服務,成為神學的仆人。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隻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實的。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創造的各種對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現實世界的美,是上帝作為萬物的創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結果。把美看成是神的一個名字,是神的一種屬性。中世紀時期主流的美學觀念是神學美學,也有人稱之為基督教美學。
中世紀的美學認為藝術是一種欺騙,挑動感情;認為美是有等級的,越是物質的就越低級,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級。這不僅反映了中世紀等級森嚴的封建製度,也反映了中世紀美學思想重精神輕物質的神學唯心主義的根本性質。中世紀美學思想複雜而又矛盾,它既是神學的附庸,又有反神學的東西。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思想,就是在中世紀美學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來的。
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奧古斯丁和阿奎納。奧古斯丁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接受了亞裏士多德的整一觀念和西塞羅的美學觀,形成“美在於形式”的傳統看法。他認為美不在部分而在整體,美在於完善,取決於形狀、比例和秩序。皈依基督教之後奧古斯丁的思想發生轉變,他對自己早期對美的認識進行了批判,轉向了基督教神學的立場。他認為美之為美,源於美的形象是由於受了上帝光輝的照射,是上帝的創造,上帝是終極的美。美不限於感官形象,而是超越了感官形象,這是基督教美學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史上由古希臘前進到近代的具有關鍵意義的一步。對於藝術,奧古斯丁從宗教角度出發認為世俗藝術一味挑逗情欲,最終使人陷入罪惡之淵,應加以反對。但他並不反對一切藝術,承認藝術是人類獨有的活動。他不否認藝術是模仿,但認為模仿並不是藝術的本質,藝術主要是發現事物之美。他要求藝術服從於宗教,通過自然歌頌神的理性、秩序和美,幫助人走向上帝。奧古斯丁否認物質之美,將美歸結為上帝,美學自此完全融合於神學,形成貫穿中世紀的美學思潮。
阿奎納繼承了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主張美必須講究形式,但重要的是,美的形式(無論自然美還是藝術美)都源於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美。阿奎納還把審美活動看成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特點之一,指出隻有人才具有美感,美感與愛相聯係,動物所具有的隻是與食和性相關的生理的快感,也界定了美感與快感的根本不同。另外,阿奎納還從美與善的角度,對美的本質做了積極探索,認為善涉及欲念,而美不涉及欲念,第一次揭示了美與善之間本質的不同。阿奎納從非功利角度對美的本質進行了回答,成為美的無功利觀點的濫觴。
七、具有等級性、滲透著宗教神學的中世紀教育
中世紀的特征首先是教育衰落。中世紀的西方,宗教成了封建製度的精神支柱,文化和教育全部為教會所壟斷。在這期間,由教會主辦管理的學校貫穿著神學精神,教育目的是培養對上帝虔誠、忠於教權的教士。教堂的鍾聲和騎士的馬蹄聲譜成了中世紀教育的主旋律。
由於西方封建社會裏教、俗封建主都建立起森嚴的等級製度,這就使西歐中世紀的教育具有明顯的等級性;當時的宗教教會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都占據統治地位,因而當時的文化教育也滲透著宗教神學。
中世紀的早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教會學校是當時教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教會學校按等級分為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教區學校,學校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宗教,神學是全部學科的“王冠”,“七藝”(文法、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教學也都是為神學服務的。教會學校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形式主義的煩瑣論證,這種經院主義的不良學風一直統治著西歐中世紀的教育,當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除了宮廷學校之外,主要就是騎士教育。這種教育培養的是能夠騎馬打仗、忠於封主、懂得宮廷禮節、善於討好女主人的職業軍人,他們要學習“騎士七技”。騎士教育也有等級性,也受到宗教的影響。
在西方封建社會的最初幾個世紀裏,閉塞的自然經濟占著絕對統治地位。到了10—11世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農業有了更多的剩餘生產品,手工業專業化,商業活動逐步展開,於是,在工商業者聚居的地方,開始出現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11世紀以後,西歐城市普遍興起並迅速發展。城市的興起,標誌著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它的發展時期。
中世紀城市興起之後,整個封建社會的階級關係更加複雜。在農民反對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的鬥爭之外,又出現了下層市民與上層市民之間的鬥爭以及市民反對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鬥爭。封建社會的變化,反映在教育方麵則是出現了世俗性的學校和中世紀大學,從而使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並存的局麵。
八、教會神學統治下的中世紀倫理
中世紀的基督教倫理思想,盡管形式上標榜仁愛,但實際隻是在愛上帝的口號掩護下完全脫離愛他人和社會責任而對自私靈魂的拯救。它融合了東方宗教,極端強化了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形成了適應封建領主和教會統治需要的神學倫理思想。這種倫理思想把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歸結為上帝的意誌和人類的“原罪”,宣揚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上帝是美德的體現和最高價值標準,並通過各種形式強製推行禁欲主義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