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具有開創意義的西方古典文化(3)(2 / 3)

帝國時期統治者在教育上實行了一些變革:在教育目的上,培養效忠帝國的順民和官吏;在教育製度上,加強了對學校的監督和控製;在教師的地位上,改教師私人選聘製為國家委任製,提高了教師的待遇。

此外,在帝國時期由於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勞苦人民無力反抗,便皈依於宗教神靈,尋求精神的解脫。公元1世紀,基督教在古羅馬帝國的屬地巴勒斯坦產生並迅速傳播。統治階級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緩和階級矛盾,公元313年頒布敕令,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為宣傳教義也廣設教會學校。從此教會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

(二)影響深遠的教育家

1.“產婆術”獨具特色教學方法的提出者——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對教育的貢獻很大。蘇格拉底教學方法獨具特色,他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或答案,而是通過和學生的談話、討論、辯論,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形成正確的思想,這就是著名的蘇格拉底法。他稱這種教學方法為“產婆術”。蘇格拉底法可以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通過與各種人談話,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迫使自己積極思索,尋求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在對方否定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局限性是對問題的探討很難深化,而且也很浪費時間。

2.阿加德米學園的創始人——柏拉圖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出身名門貴族,母親是梭倫的後裔,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師從蘇格拉底,潛心於哲學的研究,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柏拉圖為免受牽連便開始了12年的流亡生涯,在此期間結識了許多學者、政治家,促進了其思想的成熟。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辦阿加德米學園(Academy),並在此講學達40年之久,該學園曆時長達九百餘年,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柏拉圖終身未婚,在一次宴會中與世長辭,享年80歲。

柏拉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造就哲學家和軍人,培養奴隸主國家的統治者和保衛者。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還提倡早期教育,甚至提出胎教問題。

柏拉圖還主張一種強迫教育。兒童除接受初步的讀寫算的知識、唱歌、音樂外,還要進行體操、騎馬、射箭等體育訓練項目。柏拉圖尤重視音樂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體係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早期教育,強調多方麵發展,最早提出慎選教材問題,重視女子教育等,這些對於教育理論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3.在教育領域建樹頗豐的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17歲時師從柏拉圖,在柏拉圖學園生活學習20年之久。公元前335年在郊區的一所名叫呂克昂(Lyceum)的體育館創辦一所學園。由於他所取得的傑出成就,使得該學園成為古希臘科學文化發展的中心之一。公元前323年,雅典掀起反馬其頓運動,亞裏士多德因此受到牽連,逃離雅典。第二年這位博學的思想家便與世長辭了。

亞裏士多德認為肉體和靈魂是和諧統一的。他又把靈魂分成三部分: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智靈魂。靈魂的高級部分是理智靈魂,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麵。他把人受教育時期劃分成三個階段:初生~7歲為幼兒教育階段、7~14歲為青春發育期的教育,14~21歲為成人教育階段。

亞裏士多德在教育領域,首次提出教育要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開創了教育按不同年齡階段實施的先例,最早從理論上論證了和諧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次將心理學的理論應用於教育。他重視美育(音樂教育),關心幼兒教育,強調德育,尤其是文雅教育的提出。但是,在女子教育方麵他則表現得過於消極。

4.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昆體良

昆體良是古羅馬著名的演說家、教育家,幼時在羅馬接受雄辯教育。公元59年返回西班牙,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0年後,重返羅馬創辦一所公立的修辭學校,受羅馬皇帝委任,成為第一個修辭學教授,並任教十多年。昆體良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當時羅馬的教育情況,於公元96年發表了他的教育專著《雄辯術原理》。

昆體良認為“凡是每個兒童都要學習的東西,就應該早點開始學”。他提出學校教育要比家庭教育有更多的優越性,最早提出分班教學的初步設想。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學校教育的內容要豐富,但各科學習應齊頭並進。昆體良堅決反對對兒童施以體罰。

昆體良是西方世界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思想家,《雄辯術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係統論述教育的專著。他的分班教學、學科並進、早期教育、重視教師的作用,強調對學生天性稟賦的了解等教學思想。他站在奴隸主階級的立場,其教育主張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八、重視道德思考的西方古代倫理

西方倫理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奴隸製城邦的環境中。它適應當時分散、自由、獨立的城邦生活方式,比較注重個人德性的完善和追求幸福的價值觀,一貫堅持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傾向。在個人對社會的關係上,它強調個性自由、個人獨立、人格尊嚴、自我實現等道德觀念和倫理原則。

(一)梭倫的幸福觀——古希臘倫理思想的開端

古代的希臘,隨著奴隸製城邦的形成和發展,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開始探求普遍的生活法則和行為方式。梭倫幸福的思想,成為古代希臘倫理思想的開端。

據載,雅典第一任執政官梭倫為避免自己被迫取消他應雅典人之請而為他們製定的任何法律而出遊。雅典人發過重誓在10年中間必須遵守梭倫給他們製定的法律,故而他們是不能任意取消這些法律的。梭倫為此便出發外出周遊。

在梭倫去到呂底亞的時候,與國王克洛伊索斯有一段對話。對話的內容主要是關於“誰是最幸福的人”的討論。在梭倫到達以後,克洛伊索斯便把他當做客人來接待,要他住在自己的宮殿裏。在隨後三四天,克洛伊索斯就命令自己的臣仆領梭倫去參觀他的寶庫,把那裏所有一切偉大的和華美貴重的東西都給他看。在他看完並且非常仔細地核實了這一切之後,克洛伊索斯就趁著這個機會問他道:“雅典的客人啊,我們聽到了很多關於您的智慧,關於您為了求知和視察外界而巡遊列國的事情。因此我很想向您請教一下,到目前為止在您所遇到的所有的人中間,怎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他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人間最幸福的人,克洛伊索斯可謂是功成名就的人,身為國王在位的時候征服了周邊的城邦,有華麗的宮殿和無數的珍寶,還有非常優秀的兒子。

然而在梭倫的回答裏,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是克洛伊索斯,而是他列舉的幾個無足輕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在克洛伊索斯的疑惑和追問之下,梭倫對克洛伊索斯說:“克洛伊索斯啊,你所問的是關於人間的事情的一個問題,可是我卻知道神是非常嫉妒的,並且是很喜歡幹擾人間的事情的。悠長的一生使人看到和體驗到他很不喜歡看到和很不喜歡體驗到的許許多多的東西。我看一個人活到70歲也就算夠了。在這70年中間,若不把閏月計算在內的話,共有25200天。若是像季節準時到來那樣地每隔一年再加上一個閏月,則在70年以外,還要有35個這樣的月份,這樣就得再加上1050天。這樣在70年當中的總的天數就是26250天了;然而可以說絕對沒有一天的事情是會和另一天的事情完全相同的。這樣看來,克洛伊索斯,人間的萬事真是完全無法預料啊。說到你本人,我認為你極為富有並且是統治著許多人的國王;然而就你所提的問題來說,隻有在我聽到你幸福地結束了你的一生的時候,才能夠給你回答。因為許多最有錢的人並不幸福,而許多隻有中等財產的人卻是幸福。有錢的人更有能力來滿足他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大災難的打擊。後者當然不能像前者那樣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並且也經不住這樣的災難,然而他的幸運卻使這些災難不會臨到自己身上。此外,他還會享受到這樣的一些幸福:他的身體不會殘廢,他不會生病,他不會遇禍,有好孩子,又總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在這一切之外,他又得到善終的話,這便正是你所要尋求的人,也就是夠得上稱為幸福的人了。然而這樣的人,在他死之前,應當稱他為幸運的人,而不是幸福的人。同樣,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他總是擁有某種東西卻又缺少另一種東西。擁有最多的東西,把它們保持到臨終的那一天,然後又安樂地死去的人,隻有那樣的人,國王啊,我看才能給他加上幸福的頭銜。不管在什麼事情上麵,我們都必須好好地想想它的結尾。因為神往往不過是叫許多人看到幸福的一個影子,隨後便把他們推上了毀滅的道路。”

梭倫所謂的幸福是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經曆和真真實實的生活:物質生活有保障(中等財富),生活可持續發展,有一個好的歸宿(善終),此外還要加上身體健康、少生病、遠離不幸、有好兒女。

(二)“美德是一種善,知識是一切的善”——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

蘇格拉底認為價值標準必須從以人的價值肆意性中脫離出來,追求客觀的、普遍的道德理性。他認為,美德是一種善,知識是一切的善。美德既是善的,那麼它就是有益的;美德既是有益的,必定是當它被正當利用時才會是有益的。而正當利用的美德,一定是由理性指導的,也就是由智慧來指導的。智慧就是知識,所以美德也就是知識。在蘇格拉底看來,一切的善都是和一定的目的相聯係的,都由於與一定的目的相聯係才成為善的。同一個東西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蘇格拉底認為,隻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放棄原有的經驗性的、感性的東西,去發現理性的知識,發現事物的概念、認識真理。隻有達到概念的、真理的認識,人的行為才能是正確的;一切錯誤的行為、罪惡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因此,要使人們具有美德,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有真知;而要有真知,就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