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具有開創意義的西方古典文化(3)(1 / 3)

六、締造了西方人的理性與科學的西方古典美學

古希臘時期,是有史以來人類品格最為高貴、精神最為昂揚、思想猶如火山一樣迸發的時期。古希臘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一)理性和科學精神構成了希臘式美學觀念

希臘的個人在城邦中是自由人,他出於自願來保護城邦,他可以就所有問題暢所欲言而不必擔心招致什麼後果,祭司和先知們可能掌握著一定權力,但這些權力被嚴格限定。巫術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曾經盛行,而在希臘人那裏卻沒有任何市場。希臘人最勇敢的地方是直麵現實世界並進行思考,在其他地方的人都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畏懼的力量麵前,希臘人卻能用理性來審視,用智慧來袪除,即使在宗教方麵,希臘的宗教也表現出一種叔本華所稱的“將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希臘的宗教並非由祭司、先知、聖人等創立而來,而是由詩人、藝術家和哲學家發展出來,沒有權威性的宗教的寶典,也沒有教規和教條。

希臘精神強調“人的完滿”“按事物本來麵目看待事物”“人的意識的自發性”,它締造了西方人的理性與科學。

希臘人向西方藝術提供了一種“古典美”的理想典範,希臘人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完滿的神聖秩序,“宇宙”(Cosmos)一詞本身即包含“和諧、數量、秩序”等意。柏拉圖則認為,數學和幾何學的秩序是宇宙萬物的原型和本質,它們是美的極致或者美本身。亞裏士多德認為,美是“秩序、勻稱和明確”,美的世界是一個純粹形式的世界,所以,真正美的鑒賞必須從對象的物質世界上升到對純粹形式世界即“理式”世界的凝神觀照。這一神聖秩序同時是有限和靜止的,這導致希臘人把“靜穆”當成美的理想。

希臘式的古典美學價值表現為一種強調多樣統一的形式觀念。希臘美學家把美看成是比例與和諧,但其形式並非埃及藝術的那種刻板、僵硬的整體秩序,而是建立在部分與整體之間充滿差異和對立的統一之上的。希臘美學的中心概念是形式——既包括人體的具體形式,又包括宇宙萬象的抽象形式——理式,這種美學價值始終滲透著一種以數學和幾何學的測量為基礎的科學精神。

(二)創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的希伯來美學觀念

“人被拯救”“訓誡和服從”“強調良知的嚴格性”是希伯來精神的內核,它創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希伯來地區因飽受戰亂之苦,文化上帶有強烈的宗教感、神秘主義和超越精神,充滿動感、力量、狂喜、激情、令人驚歎,同時體積無限大且擁有巨大威力和支配對象,它會引起恐懼,帶有痛感性質。他們認為,上帝的美是絕對、永恒的美,不過,因為全知、全能的上帝超越於人類的一切想象和測度之外,絕對美是沒有形跡、無法被我們看見的(與希臘美的“理式”恰好相反)。

十字架是基督本人的象征,而基督又是“道成肉身”的象征;麵包和葡萄酒是基督的肉體和流在十字架上的鮮血的象征;羊羔既是基督又是順從的信徒的象征。

在希伯來,光和色彩是上帝神聖力量的象征。比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中央大圓頂采用以金色底子抽象紋樣為主的金箔馬賽克裝飾,以金碧輝煌的氣氛象征上帝統治的世界。中世紀法國的敘熱修道院不惜用重金購買多種珠寶首飾,理由就在於珠寶之光象征著神的光輝。基督教教堂中的彩畫玻璃的設置也出自相同的理由,因為彩畫玻璃隻有受到外光的投射才能放出光彩,而透過彩畫玻璃射進昏暗教堂的光線正體現了上帝本身。外光在穿透茶灰色的玻璃過程中幻化出彩虹般的7種顏色。而彩虹在基督教教義中又被當做光芒四射的上帝與人類間立約的證明。再如,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光在物質表麵幻現的色彩也具有象征的功能,在基督教中,金黃色被用來象征上帝和主權者;紅色是聖化的色彩,象征上帝之愛和基督的流血犧牲;紫色是上帝聖服的顏色,在世間,又是一種表現王室、教皇的色彩;綠色象征著誕生和希望;藍色則是天國的顏色,又表現信念、真實和貞潔。

正因為光和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首先象征著上帝的神聖力量,所以,西方人一直有意識地把對光和色彩的科學研究和在美術中追求光和色彩的表現當做一項偉大的事業。一方麵它導致科學的光學和色彩學的誕生(發現光的色譜和顏色的光學性質),它們同時又反饋給美術創作實踐,成為西方美術的發展動力之一;另一方麵,上帝之光普照萬物而凸顯的美麗形狀以及物體表麵因吸收和反射光線所呈現的絢麗色彩變化,為西方美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希臘精神最為重視的理念是如實看法事物之本相,主導思想是意識的自發性;希伯來精神中最重要的則是行為和服從,主導觀念則是嚴正的良知。兩大精神準繩,一個注重智慧,另一個注重順服;一個強調全麵透徹地了解人的職責的由來根據,另一個則力主勤勉地履行職責;一個慎之又慎,確保不將黑暗當成了光,另一個則是看到大的亮光就奮力向前。

(三)富有創見的古代美學家

1.強調和諧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僅構成了宇宙萬物,而且構成了宇宙的和諧。美,就是從和諧中產生的。例如音樂的美,就是由不同長短高低的聲音,按照數的比例關係所形成的和諧。整個宇宙是一曲和諧的音樂。他們有“天體音樂”的講法,其他如“黃金分割”“多樣統一”等美學上的形式觀念,也是根據數的秩序提出來的。節奏、對稱、和諧等形式觀念,是希臘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2.提出“適合”“有用”即美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同樣的東西,當它適合目的,對人有用的時候,是美的;反之,當它不適合目的,對人無用的時候,就是醜的。

3.主張美的理念即美本身的柏拉圖

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現實世界是從理念世界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美也是從美的理念派生出來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現實事物之所以美,是由於分享了“美本身”。柏拉圖比較係統地提出了“藝術是模仿”的理論。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藝術又是現實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從而否定了藝術能夠認識真理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詩往往挑動感情,敗壞人性,褻瀆神聖,因而要把詩人從他的“理想國”中趕出去。

4.提出“四因論”的亞裏士多德

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在哲學上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四因論”。例如就建築而言,建築材料是質料因,建築設計是形式因,建築師是動力因,建築物本身則是目的因。四因統一起來,方才構成宇宙萬物。他認為,不存在脫離現實世界的理念世界,藝術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過現象反映本質,通過個別反映一般。由於藝術通過現象所反映的是本質,所以藝術比曆史更真實,更帶普遍性。藝術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醜的事物經過惟妙惟肖地模仿,也能引起人們的愉快。亞裏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圖關於藝術挑動情欲、敗壞品德的觀點。他認為悲劇的作用,能夠把人們最根本的兩種感情“憐憫”和“恐懼”加以淨化,從而達到心境的平靜,恢複心理的健康。

七、具有奠基作用的西方古代教育

古希臘、古羅馬作為西方文明的發祥地,較早地進入奴隸製社會,使兩國的學校教育發展得較為完備,為後世歐洲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孕育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昆體良等大思想家、教育家。

(一)以人為本的古希臘、古羅馬教育

1.重視女子教育的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大的農業城邦國家。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過嚴酷的軍事體育鍛煉,把貴族成員訓練成體格強壯的武士。訓練的內容主要是五項競技——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和投標槍。同時也重視培養兒童頑強堅忍、絕對服從的品質。

女子教育是斯巴達教育中較有價值的部分,這與斯巴達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有關。斯巴達還保留著原始部落尊重婦女的傳統,女孩並不與世隔絕,從小在家接受與男孩相似的教育,訓練同樣很嚴格,目的是為了將來生育和男子出征時保衛本土。

2.注重和諧發展的雅典教育

雅典是以工商業為主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國家。雅典人的教育突破了斯巴達人對軍事體育訓練和對道德教育的執著。同時也注意到智育和美育在人的和諧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體係。雅典“和諧發展”的教育模式對亞裏士多德和後來西方資產階級進步教育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具有完善的學校教育製度的古羅馬教育

王政時期是古羅馬原始社會向奴隸製社會過渡時期,學校尚未出現,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父親在家庭中有著絕對權威,甚至有權決定子女的生存。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母親扮演了重要角色。七歲以後,女孩繼續跟隨母親學習家務,男孩則跟隨父親學習耕作技術、騎馬、角力、遊泳及使用武器等。家庭教育的中心是道德教育,當然也有簡單的讀、寫、算方麵的知識,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羅馬公民,忠於國家,為以後的實際生活做準備。

公元前6世紀末,古羅馬建立共和政體,這一時期古羅馬也真正地進入了奴隸製社會。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進一步興盛起來。古羅馬在版圖上雖占領了希臘,但文化上卻被先進的希臘文化所同化。羅馬貴族以學習希臘文化為榮,並效仿希臘設立文法學校、修辭學校,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學校教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