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追求“真實的美”的古希臘雕塑
在雕塑上,埃及對希臘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古埃及雕塑有著準確的造型、風格化的語言和相當內在而神秘的精神風貌。無論是獅身人麵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別的古埃及雕塑,它們亙古不變的遵循著“正麵律”的程式,表現出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為了創作更令人滿意的作品,便希望通過勻稱、形態的精確再現在優美的設計與自然的形象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於是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一點一點地從平麵趨向小的起伏,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在《擲鐵餅者》中,藝術家選取的是競技狀態的最關鍵時刻,運動員的重心落在左腳上,緊握鐵餅的右手擺向身後,全身處於“一觸即發”的瞬間。這座雕像以扭轉的身軀、張開的手臂和彎曲的雙腿,創造出穩定、莊嚴的造型,形成優美的節奏和韻律,並且他那鎮定的麵部表情和緊張的肌肉之間的對比,賦予作品以獨特的個性,讚美了運動員健美的體魄及必勝信心,成為優秀運動員的紀念碑。
《擲鐵餅者》這一雕塑體現了希臘藝術家的雕刻理念,即在優美設計與自然的現象之間尋求平衡,但是我們仍能看到它跟埃及藝術傳統的關係。正像埃及畫家那樣,米隆也是用各部分的最典型的視像組成一個男子人體像。不同的是,在他手中,那個古老的陳舊的公式已有所改變,從一個姿勢僵硬的、不能令人信服的人像變成了一個真實可信的動態人體像。這樣,希臘藝術家便找到了新的古典的解決方法,體現在波力克利特的《持矛者像》。在這個雕塑作品中,持矛者被雕塑成正在進行中,瞬息間的停頓和潛在的運動意識穩定結合。持矛者的左手握著矛,左肩因此緊繃並微微聳起,他的左腿沒有負重而臀部自然放鬆。持矛者的右手自然懸掛,右肩下垂,右腿支持全身重量,臀部提起,臂部與腋窩之間的軀幹稍稍收縮。一邊是收縮的軀幹,另一麵是伸展的軀幹,這種對稱給身體一種動態的平衡,不同於埃及及希臘早期男子立像兩臂自然下垂,左右基本對稱的形象。繃緊和放鬆的肢體的交替與敏感的軀體相結合,給人一種生動有力的感覺。
3.崇尚和諧、單純、莊重的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特點主要是和諧、單純、莊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神也是人,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因此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隻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麵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準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在希臘建築藝術中,最典型的就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的巴底農神廟。巴底農神廟長70米,寬31米,列柱的比例為17∶8,柱高10.5米,采用多利亞柱式,簷壁又采用伊奧尼亞式的浮雕飾帶,東西三角楣裝飾著高浮雕。它結構勻稱、比例合理,有豐富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建築結構和裝飾因素、紀念性與裝飾性、內容與形式取得了高度統一,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建築典範之一。
(二)傾向於實用主義的古羅馬藝術
雖然羅馬人征服了天下,支配了希臘的政治和軍事,在希臘王國的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但他們在藝術和文化上則服從了希臘人的優勢。羅馬本身的藝術並不發達,當羅馬人征服了許多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將那裏的大量藝品,尤其是雕塑和繪畫當做戰利品劫運到羅馬,同時還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工藝師、工匠等當做奴隸和人質集中到羅馬,這就為繁榮羅馬文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公元前1世紀左右,羅馬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傾向於實用主義,喜愛描述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
1.“穹拱”屋頂的古羅馬建築
在藝術氣魄上,羅馬建築超過希臘,可以說是規模宏大。在具體建築的造型風格方麵,古羅馬的建築既繼承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風格,又革新、發展了它。如古羅馬大鬥獸場的外部立麵,特別是高4層的外部立麵,就是古希臘柱式構圖的複寫,它的底層是多利亞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則是科林斯柱式,在頂層則圍繞著壁柱。但是,古希臘的這種柱式,在古羅馬的這座傑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臘建築中那樣起結構作用了,它已蛻變成了一種單純的裝飾,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牆壁之中的結構體。同時,在屋頂造型方麵,古羅馬人更是極大地革新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方式,將古希臘習用的梁柱結構,代之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拱券支撐方法,從而在屋頂造型上,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
在所有羅馬建築中最令人驚奇的便是萬神廟。萬神廟的設計者吸取了古老的羅馬傳統、技術和材料,創造了某些使人眼花繚亂的新東西。萬神廟內部是一個巨大的圓廳,有一個巨大的穹頂,穹頂內部井然有序,穹頂的高度與底部的直徑相等,好像形成一個球狀的空間。穹頂頂部有一個直徑為8.2米的采光圓孔,從開口可以看到天空,此外沒有別的窗戶,但是整個大廳可以從上麵接受充足而均勻的光線,給人一種沉靜的和諧感,裏麵完全沒有沉悶的感覺。羅馬人創造這樣一個內部環境使信徒在殿內聚會,通過與外部世界的隔絕來和上界天神心靈相通。後來,基督教的建築也采用了這種內部空間的新概念。
2.更加世俗化的古羅馬雕塑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由於羅馬人內在性格特征與傳統習慣方麵大不同於希臘人,因此羅馬藝術家往往把肖像製作得比希臘人所曾嚐試製作的一切肖像更為真實而不加美化。羅馬藝術家尤其強調羅馬人的特征,就是逼真地再現人的肖像特征。這種肖像酷似真人,沒有藝術的創造性,不過它卻奠定了羅馬肖像特別注重人物麵部細節刻畫的特點,所以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頭部表現,希臘人則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可以說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隻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盡管如此,這些羅馬肖像卻毫無猥瑣之處,如《卡拉卡拉像》表現了一個凶狠緊張而又冷酷無情的暴君麵孔,緊皺的眉頭和空虛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轉的頭部強調了緊張和暴戾的性格。《奧裏略騎馬像》傳神地表現出這位具有斯多噶哲學思想的君主的特點,他的臉部帶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這也是歐洲第一座騎馬像,對以後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雕刻家產生了重要影響,之後的騎馬像多以此為範本。由此可見,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征趨向於個人意誌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3.正在覺醒的古羅馬繪畫
古羅馬的浮雕藝術雖然也是古希臘的繼承者,但由於它是出於一個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中,因此表現出一種與希臘浮雕截然不同的新風格。它一般常把它做成高浮雕,在幾個麵上同時表現。尤其是曆史性浮雕把宣傳和個人主義混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記事功能,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圖拉真紀念柱浮雕。在總高度為38米、柱身高27米的大理石柱上,出現的浮雕人物多達2500個。它詳盡地敘述了圖拉真皇帝親自率軍征服達契亞人的全過程。這些事件和情節是當做史實來記載的,不論是人物服裝還是征服城市的過程都具有曆史的真實性。據說居住在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契亞人後代——一個牧民,想見見自己的祖先,便來到羅馬城。當他看到柱上所描繪的他的祖先十分留戀,就睡在柱下。有位攝影記者發現這個人非常像浮雕中的達契亞人,於是拍了一張照片,不幾天《羅馬市報》就以“一個達契亞人從圖拉真柱上走下來”為標題發表了這幀照片。在這兩千多人物的長卷式浮雕中,藝術家采用了散點透視手法,出色地處理了情節煩瑣、層次複雜、人物眾多的構圖。這就使藝術的性質有所改變,不再是一種生動的真實的寫實主義,而是一種記錄的圖標的寫實主義,是一種概念的真實,表明藝術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和諧、優美和戲劇性的表現。
在羅馬時代,繪畫正在覺醒,正在創造著用二維表現三維的技術,一直到中世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