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傳世之作最豐的歐裏庇得斯
歐裏庇得斯寫過92個劇本,現存悲劇17部,是三大悲劇詩人中傳世之作最多的一個。他的著名悲劇《美狄亞》《安德洛瑪克》《特洛亞婦女》等均取材於神話傳說。其中《美狄亞》是他的代表作,主人公美狄亞是傳說中取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的妻子,她因被丈夫遺棄而施以殘酷的報複手段殺死他們的兩個兒子。
歐裏庇得斯的作品雖然取材於神話傳說,但他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卻融入了現實問題,尤其是兩性關係中的婦女問題。同樣。他雖然也像前麵兩位悲劇詩人一樣以命運為主題,但是,如果說埃斯庫羅斯筆下的命運是神,索福克勒斯筆下的命運是某種冥冥中不可知的東西的話,那麼到了歐裏庇得斯筆下,命運實際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所以,他的悲劇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以此表現發生在家庭倫理關係方麵的可悲事件。由於有這樣的特點,歐裏庇得斯被認為是開創西方家庭問題劇的第一人。
4.“喜劇之父”阿裏斯托芬
阿裏斯托芬(約公元前446—前385年)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喜劇作家,被稱為“喜劇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劇本有11部。他站在自耕農的立場上,向往繁榮時期的民主製國家。他的喜劇觸及當時許多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他對戰爭與和平問題最關心,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他的反戰喜劇中最著名的是《阿卡奈人》。雅典農民狄開俄波利斯厭惡戰爭,私下與斯巴達人單獨媾和,遭到一些阿卡奈人的反對。他爭辯說,戰爭是由相互爭利引起的,不全是斯巴達人的過錯,戰爭隻對少數政治野心家和將領有利。最後狄開俄波利斯開放市場,喝得醉醺醺地得意回家,主戰的將領卻身負重傷。劇本用鬧劇手法指出,隻有停止戰爭人民才能有幸福生活。
阿裏斯托芬的喜劇手法誇張,妙趣橫生,在嬉笑怒罵中表達了嚴肅的主題,被稱為一個“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他筆下的人物與生活中的人物有一定距離,但本質是真實的。他善於運用民間語言加強喜劇效果,語言詼諧、生動,既有粗俗的插科打諢,也有優美的抒情詩歌。他的劇作結構鬆散,也不注意塑造人物,人物是類型化的,缺少個性和內心特征。
(四)具有橋梁作用的古羅馬文學
雖然古希臘後來為古羅馬所滅並被歸入羅馬帝國的版圖,但是,就文學藝術而言,古羅馬人卻是古希臘人的忠實學生。他們模仿古希臘人寫史詩,最出名的是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他們模仿古希臘人寫悲劇,最出色的有塞內加的悲劇。因此,古羅馬文學不像古希臘文學那樣具有首創性,但是它卻起到了連接古希臘文學和歐洲後世文學的橋梁作用。
1.“奧古斯都時代的荷馬”——維吉爾
維吉爾是古羅馬最重要的詩人,被後人尊為“奧古斯都時代的荷馬”。他的《埃涅阿斯紀》對後世西方詩人的影響甚至超過《荷馬史詩》,因為它是用拉丁語寫成的。拉丁語在後來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可說是歐洲各國的“普通話”,即便到了中世紀後期,各國詩人雖已逐漸采用本國語言寫作,但在詩歌形式等方麵仍深受維吉爾的影響。譬如,中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意大利的但丁,他的名作《神曲》雖用當時的方言意大利語寫成,但其中最重要的《地獄篇》在結構形式上卻明顯地是以《埃涅阿斯紀》第六卷作為藍本的。
維吉爾在西方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認為是荷馬之後最傑出的詩人、古羅馬的“詩聖”,他的《埃涅阿斯紀》被當做西方文人史詩的首作和典範。所謂“文人史詩”,就是指由某一詩人獨立創作的史詩,有別於像《荷馬史詩》和稍後歐洲各國民族史詩那樣的、由民間傳說逐漸固定下來的作品。
2.“羅馬公民的導師”——賀拉斯
賀拉斯以輕妙的筆觸描寫羅馬中上層社會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感情,被認為是羅馬公民的導師。他的作品大體可分為三類:諷喻詩、抒情詩和書信。在他的詩歌中,愛情、友誼和藝術是他恒常的吟詠對象;至於他的書信,後人把它們編成集子,題名為《詩藝》。在《詩藝》中,賀拉斯概括了古希臘的美學理論,同時也提出了他自己以苦吟為主的詩論主張。一般來說,賀拉斯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模仿說,但更強調詩的教育作用,明確提出“寓教於樂”的原則。《詩藝》後來被認為是西方古代文藝理論中僅次於亞裏士多德《詩學》的重要論著,對後代理論家和作家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在17、18世紀,西歐古典主義作家都把賀拉斯奉為理論權威,因為他強調創作應以古代傑作為典範,應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而這和古典主義竭力提倡的創作原則不謀而合。
3.備受西方作家盛讚的《變形記》的作者奧維德
奧維德是三大詩人中的第三位。他出生於富商家庭,年輕時在羅馬專攻修辭學,學成後沒有進入政界,而是從事創作。但是,不久他就遇到了麻煩。因為他寫的《愛的藝術》(也譯為《愛經》)一書被認為有傷風化而引起了屋大維的不滿,而且據說還牽涉到屋大維的女兒。於是在公元8年10月的某一天,屋大維突然下旨,把奧維德流放到遙遠的黑海邊小鎮托米(現屬羅馬尼亞)。被流放的原因,據奧維德自稱,是“一首詩和一個錯誤”。
實際上,《愛的藝術》隻是奧維德的遊戲之作。他的真正的重要作品是長篇敘事詩《變形記》。當初,奧維德剛完成《變形記》的寫作,恰在這時被突然流放,一怒之下便把手稿付之一炬。幸好外界已有傳抄,此書才得以留存至今。被流放到黑海邊後,奧維德雖然繼續寫作,但寫的多為哀告怨訴的東西。這些文字後來編成兩個集子:《哀怨集》和《黑海書簡》。奧維德在黑海邊住了9年,期間曾多次上書請求赦免,但均遭拒絕。最後,他滿懷怨恨客死於僻遠的他鄉。
《變形記》的影響,從古羅馬起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期間有許多第一流的西方作家,如但丁、喬叟、莎士比亞和歌德等,都曾盛讚此書並從中汲取素材。
五、童年時期的藝術——西方古代藝術
古希臘的藝術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古埃及在繪畫、雕塑方麵形成的一整套的創作規則和技巧,創作出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從而開始了西方藝術的發展曆程。他們既學習埃及藝術的創作技巧,又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希臘藝術。而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而甚少獨創的風格。
(一)獨具特色的古希臘藝術
在希臘,從繪畫到雕塑,從建築到雕刻,都顯示著希臘藝術所取得的成就。希臘一方麵學習埃及藝術的創作技巧,另一方麵又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希臘藝術。在繪畫上,希臘人發明了“短縮法”,使得人體看起來更真實,更生動;在神廟建築上,創造了多立安武、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三種不同的立柱風格,從而使希臘的神廟建築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
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5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準。
1.注重真實地再現個別的人體的古希臘繪畫
在繪畫方麵,古希臘人曾經深受古埃及藝術影響。古代埃及藝術反映出一種文化的宗教信仰,它是從這樣的信念發展起來的:與永恒的來生相比,現世的生命隻不過是一個短暫的插曲。表現在藝術上,古埃及藝術家在寫實風格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的表現,其風格壯麗、宏偉、明確且有著嚴格的規範。古埃及藝術家並不想把自然描繪成從偶然碰上的角度看到的樣子,而是從最具有特性、最能體現出它們的特征的角度去進行表現,強調正麵律。人物頭部以正側麵表現,眼睛、肩為正麵、腰部以下為正側麵。因此,埃及的藝術自然不是以優美的線條與形體來愉悅人們的身心的,而是代表著並表達著法老的願望與命令的,遵守著“神”的意旨的。這樣一來,藝術家也隻能按照法老——這位最偉大的祭司的命令和儀式的要求去創作,而失去了自由創作的權力,給人威嚴、肅穆卻稍顯呆板的感覺。
埃及人的這種法則曾深深地影響到西方的古希臘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在繪畫還是雕刻上,他們都是嚴格遵守他們學到的神聖法則。但是對於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完整的神聖秩序的希臘藝術家來講,他們已不滿足這些,他們都想知道他應該怎樣去真實地再現一個個別的人體。如果我們看一下希臘陶器上的圖畫,便會明白,在公元前6世紀的早期花瓶上,雖然仍能看到埃及方法的痕跡,但卻已經有了變化,在《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對弈》這幅作品中,這兩個人物仍舊嚴格地用側麵像表現,他們的眼睛還是正麵像,但身體已經不再是埃及樣式了,手臂的擺布也比較自然、不像埃及樣式般生硬。更為重要的是,在大概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藝術家第一次采用“短縮法”,把一隻腳從慣常的側麵畫成從正麵看的樣子。在《出征的戰士》中,我們從圖中看見一個青年武士正在披掛準備出征。他的父母站在兩旁協助他,可能還在指教他,他們仍用生硬的側麵像表現,站在中間的青年頭部也都表現為側麵像,但身體卻是正麵的,右腳仍然是用側麵像來表現,但左腳已經經過透視縮短成為一個正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