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具有開創意義的西方古典文化(1)(3 / 3)

3.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具有樸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但其終生未認字,其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為其弟子記錄。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隻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麵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鬥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遠近聞名的人物。他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隻是專心致誌地做自己的學問。

在雅典恢複奴隸主民主製後,蘇格拉底被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指控,後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自殺而亡。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做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相同。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其哲學思想有:第一,心靈的轉向。蘇格拉底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第二,靈魂不滅。蘇格拉底將靈魂看成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他認為,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第三,蘇格拉底認為,自然界的因果係列是無窮無盡的,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第四,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麵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在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

4.“精神戀愛”的提出者——柏拉圖

柏拉圖原名阿裏斯托勒斯,他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柏拉圖的名字被沿用至今。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隻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麵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麵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隻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隻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麵,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我們所看見的陽光隻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隻可見其外在表現,而其實質是不可言說的。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稱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肮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柏拉圖式愛情,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欲。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5.古代的黑格爾——亞裏士多德

恩格斯稱亞裏士多德是古代的黑格爾。亞裏士多德認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開始是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對更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一個感到疑難和好奇的人,會覺得自己無知,如若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那麼很顯然他們是為了知識而追求知識,而並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顯然,我們追求哲學並不是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哲學才是自由的,隻有它是為了自身而存在。因此,一切科學都比哲學更為必要,但卻沒有一種科學比它更為高尚。

亞裏士多德認為,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因為人們有一個美好的想法,即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不同的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人所追求的目的乃至善,即一切事物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至善自身是無目的的,因為它自己就是自在自為的目的。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有理智。理智包括理論智慧(或思辨智慧)和實踐智慧兩個方麵,其中實踐智慧的作用就在於判斷行為中什麼是正當的。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德性,關鍵在於他的欲望和情感等非理性的部分是否能服從理智的律令,而正確的行為必須遵循恰當的理性原則,這種理性原則就是適度和中道。人類的幸福和至善就在於符合德性的活動,不過人類更關心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理性生活,所以唯有在思辨活動中追求智慧、靜觀真理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哲學能給人以最大的愉悅。

亞裏士多德還認為,理智的思辨活動除了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它有著本己的快樂,有著人可能有的自足、閑暇和孜孜不倦。如若一個人能終生都這樣生活,那就是人所能得到的最完滿的幸福,這是一種高於人的生活,我們不是作為人過這種生活,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就其自身的思想,是關於就其自身為最善的東西而思想、最高層次的思想,是以至善為對象的思想。理智通過分享思想對象而思想自身。它由於接觸和思想變成思想的對象,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東西是同一的。思想就是對被思想者的接受,對實體的接受。在具有對象時思想就在實現著。這樣看來,在理智所具有的東西中,思想的現實活動比對象更為神聖,思辨是最大的快樂,是至高無上的,如若我們能有一刻享到神所永久享到的至福,那就令人受寵若驚了。如若享得多些,那就是更大的驚奇。事情就是如此。神是有生命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現實活動,神就是現實性,是就其自身的現實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

亞裏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係統考察和全麵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他的思想幾乎改變了全西方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