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向趙淩講明了來意,趙淩皺了皺眉頭道,“二公子,如果沒有主公軍令,我若放糧給你,必定是死罪一條啊。”
袁熙大怒道,“此乃造福百姓之事,吾父親必定不會責罰你,若吾父追究起此事來,由我一力承擔,不讓將軍承擔半點責任,如何?”
趙淩一聽此言,猛的向袁熙跪下道,“公子息怒,末將隻是有心試探,公子一心為民,又體恤下屬,末將願為公子效犬馬之勞。”
袁熙聽到趙淩此話,心中頓覺暢快,忙扶起趙淩道,“趙將軍,折殺我了,快快請起,你速去將一千軍士召來,我等速速去搬些幹糧賑發給洛陽災民。”趙淩連忙稱是,下去操辦起來。
洛陽城西,一個大大的布施場臨時支了起來,洛陽尚未被挾持的百姓紛紛聞訊而來,每人三塊幹餅,一碗粥,雖然不多,但是能在這種情況下吃到一點幹糧都是萬幸,洛陽的百姓對那個年輕的公子心生感激。
袁熙看著災民逐一領取幹糧,心中頓時欣慰不少。突然一個傳令兵過來對袁熙道,“公子,那邊有位老丈直言要見你。”袁熙定眼一看,一名老者在遠處等待,那老者雖然衣履平常,但是身上卻流露出一股神閑氣定的氣質。
袁熙躬身上前,問道,“老丈有禮了,不知老丈找熙何事?”
那老者盯著袁熙上下大量,道“不亢不悔,尊卑有序,愛民如子,領軍有方,不錯不錯。”
袁熙聽到老者的稱讚,心中歡喜,忙道,“老丈過譽了,此乃熙之分內之事。”
那老者又道,“吾本以為,盟軍中除了不畏生死的孫文台和敢作敢當的曹孟德之後便沒有人能稱得上英雄,如今看到盡忠盡孝的你,頓覺後生可畏啊。”
袁熙心中驚訝,忙又施一禮,“老丈言重了,老丈對盟軍之事如此了解,敢問老丈高姓大名。”
“老夫楊彪”那老人傲然道。
“啊,原來是太尉大人,小子袁熙有禮了。”
楊彪,字文先。弘農華陰人,官拜太尉,董卓下令西遷長安之時,百官敢怒不敢言,惟有太尉楊彪、黃琬,司徒荀爽三人出言反對,被罷官,貶為平民,三人不願意隨西涼軍至長安便在洛陽尋了一個隱秘之處躲了起來,待盟軍進城,三人向盟軍要糧卻被阻攔在軍營外,此刻聽到有人布施,方聯袂而來,三人向來唯楊彪馬首是瞻,於是便讓楊彪來探探口風。
“吾已經不是太尉,你既是袁紹那小子的孩兒,便喚我一聲叔公吧。”楊彪緩緩而道。楊彪與袁紹叔父袁隗交好,袁紹見到楊彪也要稱號一聲“叔父”。
“是,叔公。”袁熙恭敬的答道。“不知叔公在此,待我稟明父親,接您前去大營。”
“不必了”,楊彪擺擺手道,“我與三個老友本來看到盟軍進城乃是一件幸事,董賊得誅不遠,何曾想到,盟軍卻不去與董賊交戰,卻自起幹戈,唉,這些漢室之臣,哪裏還效忠漢室江山啊。今天看到汝能如此愛民,心中甚慰,若汝父能有你這等心懷便有福了,回去告訴汝父,要善待百姓,切記切記。”
“是,叔公”袁熙恭敬的答道,再抬頭時,就看著楊彪緩緩的走遠了。袁熙正發呆,這是趙淩走過來道,“公子,要不要我派幾個人將楊太尉請去見主公?”
袁熙忙道,“不可,德以孝為先,叔公既然不願去見父親,我又何必強求。”
“公子,你若做此舉乃是幫太尉,否則是害了他。”
“此話怎講?”
“公子,目前洛陽已經一片焦土,如果楊太尉仍然留在此地,不出十日,必定餓死。難道你忍心見死不救嗎?”
袁熙仔細想想,仍絕不妥,對趙淩道,“汝之好意,吾以明白,但是此事非同小可,我需要和父親商議,汝可派心腹衛士,每日給叔公送些吃的,我會再找機會去見他的。”趙淩見袁熙執意如此,也隻能照他說的去做了。
袁熙看著布施場百姓漸漸多了起來,心中也不由擔憂起來,“自己帶來的一千人馬幹糧雖然不少,可是也是杯水車薪啊,況且若一千人馬糧草都發完,自己又吃什麼呢?還是得速速回去找父親商議。”於是忙吩咐一個小校,自己又翻身上馬,趕緊向大營尋找父親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