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經有些心不在焉道,“我等軍隊馬上便要出發,汝有何事,便速速講來。”。
袁熙道,“董賊西行長安必定有大軍跟隨,伯父何不等眾將齊聚洛陽後再做打算……”
“哼!”曹操未待袁熙說完話,便冷哼一聲,“吾自陳留發‘討董卓檄文’以來,不敢絲毫懈怠,相應者共有十八路諸侯,然諸侯各懷其心,不肯在戰場上損失兵力,我曹孟德雖不如你們袁家四世三公,也知道為漢室盡忠,如今天子有難,各諸侯卻想著去洛陽,於董賊何異?”
“此去西行路上董賊必埋伏有重兵,伯父若執意要去,恐有性命之虞。”
“大丈夫存活於世,誰能逃過一死,做任何事情,但求問心無愧,也好讓各位諸侯知道,何謂效忠漢室!”
“可是……”
“汝不必多言,我等軍械已整備完畢,要出發了,恕不遠送了。”
袁熙看著曹操翻身上馬,絕塵而去,心中似乎有種失落,仔細回味曹操所說的“但求問心無愧”,不禁對曹操又多了幾分敬佩,隻能祝福他此行好走。
***
戌時(晚上7點到9點)
聯盟軍一陣急行軍終於在天尚未完全黑的時候趕到洛陽城。洛陽昔日的繁華已經不複存在,四處斷垣殘壁,昔日的皇宮大殿也被燒的通黑。
聯盟軍自進洛陽城後便各自休息,袁熙本想找父兄談談汜水關和虎牢關前的大戰,但是父親哪裏來了一個朋友拜訪,而兄長更是早早就睡下了,袁熙隻能找來日前那個機靈的小校,讓他給自己講軍情,好在這個小校說起來也是眉飛色舞,兩人聊了大半夜,直到天蒙蒙亮才睡下。
次日,袁熙來到父親營帳,卻發現裏麵已經擠滿了人,分作三派。父親依然坐在首席,身後立著顏良、文醜二將,大哥坐在父親左邊,右邊是個白衣文士,袁熙自是認得,他就是父親的首席謀士逢紀逢元圖。
與父親對立的一派人有四名將領,當先一名武將身高丈八,眉目剛毅,雙眼不怒自威,身後三名武將各個威武不凡。其他諸侯或坐或站自成一派。
隻聽帳中那名武將道,“如此說來,袁公不肯放我等離去了?”
袁紹道,“烏程侯,隻需將昨夜所得之物留下,自然無人攔你。”袁熙聽父親如此一說才知道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烏程侯孫堅孫文台,那後麵三將自然是黃蓋黃公覆、程普程德謀、韓當韓義公。
隻聽那孫堅應對道,“昨夜我自睡的清靜,又哪有什麼所得之物?”
袁紹冷哼一聲,“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
“吾本無之,祁鄉侯又何必苦苦相逼?”
“汝速速取出,免得引出禍端。”
孫堅指天發誓道,“吾若真得到此寶,又私自藏匿,他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這時,北平太守公孫瓚道,“盟主,文台兄既然如此立誓,想來自然是沒有,還請盟主放其歸去吧。”又有徐州太守陶謙、冀州刺史韓馥、東郡太守喬瑁、等人紛紛起身為孫堅求情。
袁紹也不答應,隻是讓帳前武士帶出一名軍士,對孫堅道,“烏程侯,打撈之時,有此人在否?”
孫堅一看到那名軍士就大怒,拔出所佩之劍,就要斬那名軍士。
袁紹亦拔出佩劍道,“汝斬此人,便是再欺瞞我也,速將玉璽交出來。”此時,顏良、文醜二將也拔出佩劍,而孫堅背後的程普、黃蓋、韓當也持武器在手,一場血戰一觸即發。袁熙心道,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一塊玉璽值得如此大動幹戈嗎?他卻不知道,現在雙方爭執的不是普通的玉璽,而是從秦國就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
這時,公孫瓚首先起身攔住孫堅的刀,而公孫瓚身後劉備、關羽、張飛則分別攔下韓當、程普、黃蓋。陶謙和孔融出言勸阻了袁紹,袁紹也不出聲,隻是到逢紀微微搖頭,袁紹便將佩劍插回鞘中,恨聲道,“好,烏程侯,既然汝私藏此寶,他日必遭誓言之遣”。
孫堅也將佩劍收回鞘中道,“多謝祁鄉侯關心,告辭了。”說畢就和黃蓋、程普、韓當三人離營而去了。
眾人見孫堅離去也都向袁紹告辭各回營地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