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做人要有是非觀,不要把是非看得無所謂(1)(3 / 3)

相對於嬴政,蔡倫是個小人物,然而他發明了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造紙術,所以在美國暢銷書《影響世界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中,他排名第七,在中國名人中僅次於孔子,遠在秦始皇之前。正因為蔡倫並非大人物,所以他的生平事跡不會像秦始皇那樣透明,於是秉承“君子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的原則,蔡倫先生曆來都被當作正麵人物。直到柏楊先生像當今宋祖德一般不斷偵探名人隱私,終於在史料中發現蔡倫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人。

蔡倫15歲就入宮當了太監,或許因為智商較高,很快成為主管,繼而成為宮中實力派竇皇後的親信。竇皇後雖然有勢力卻沒有生兒子,宋貴人的兒子被立為當朝太子,竇皇後生怕日後宮內一把手的地位被宋貴人取代,於是策劃了一起“巫蠱”案,誣陷宋貴人詛咒皇上。此案由蔡倫主審,結果蔡公公對宋貴人姐妹嚴刑拷打,終於讓她們認了罪。為了積極表現爭取進步,蔡倫還在“起訴書”中建議皇上判處宋貴人姐妹絞刑,最終宋氏姐妹含冤在牢裏服毒自盡。多年以後,宋貴人的孫子漢安帝繼位,清算蔡倫的罪行,蔡公公當年曾經整過人,知道什麼叫“生不如死”,於是自己服毒了斷了。

蔡倫的人品不好,這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大局觀”又一次發揮了作用。許多人覺得蔡倫堪稱中國第一發明家,衝著發明造紙術的曆史貢獻,區區冤殺兩個中年婦女實在隻是“小節”。不少文人甚至很理解蔡倫,設身處地替他考慮,不順從竇皇後會怎樣?多半會被殺頭,至少流放,那麼蔡公公就無法完成發明造紙術的大業了。如此一分析,蔡倫不僅無過,而且很明智,的確是個能成大事者。

“中國人寧可永不用紙,也不要有這種喪盡天良被閹割過的酷吏。”柏楊在書中這樣說。似乎有些偏激,但這種偏激正是許多國人最缺乏的素質。蔡倫不發明造紙術,自然會有張倫、趙倫發明,中國人不可能沒有紙用,頂多是晚幾年而已。而視喪盡天良為“小節”,那麼即便我們有再好的紙用,也寫不出錦繡文章。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裝備不遜日本海軍,卻一敗塗地,曆史早已證明“思想”比器物重要。沒有先進的人文思想,再大的“業績”終究會被曆史淘汰。

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節?許多國人的誤區在於用最原始的生物進化論去理解,而沒有考慮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除了造紙術,蔡倫還造出了中國第一把尚方寶劍,可是劍再鋒利,它本身並不能判定人間善惡,持劍之人有正義的思想才能保證尚方寶劍的正義。

與最起碼的是非觀相比,決策修長城、發明造紙術都應該隻是“小節”。

是非觀是做人應保持的原則

始終如一地保持原則是水的天性。它不因外界的喧鬧而改變平靜的態勢。可以說,保持原則是水讓自己之所以成為水的根本所在。水如果自己沒有原則,水就不稱其為水了,就會混同於大千世界的其他物質,沒有了令人尊敬的資本。做人也一樣,有了高尚的節操,有了崇高的品性,有了受人稱道的處世方式,就應該秉持保持二字,用保持之心、保持之力應對外物的幹擾,並不斷把自己的好節操、好品性、好的處世方式發揚光大,像水一樣永不變質。

一個會做人的人,如果能夠始終保持自己正確的做人原則,就能夠像水一樣不受外界酒色財氣的誘惑,在致命的誘惑麵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就不會失去自我的本性,落入別人的圈套而成為受製於人的人,自然,他就會成為心態平和,說話仗義、辦事磊落的人,成為一個厚道本分、無慮無憂的幸福之人。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意料之外的變故發生,因此能夠在各種變故中保持原則,始終如一地發揚做人做事的好操守,就顯得更為可貴。

瞿秋白先生,雖然他的人生隻度過了36個春秋,但卻在36個春秋裏始終保持原則。從1917年到英勇就義的1935年,18年裏,他一方麵投身於革命,一方麵又不停地追求人生完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擁有了比身外之物更高的尊嚴和追求,而不會急於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在獄中,他不但用自己偉岸的人格力量感化監獄的官兵,而且麵對他舊日黃埔學生宋希廉的勸降時,他都斷然回絕:

“什麼都可以改變,但我的做人原則是堅定不移的,無法改變。”

身軀柔弱的瞿秋白表現出了靈魂上的最大堅強和行動上的最大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