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做人要有是非觀,不要把是非看得無所謂(1)(2 / 3)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願意與好人在一起,歡迎好人。但要知道“好人”的類別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純粹意義上的好人,即道德高尚、有愛心、有責任的人,有的則是事事無原則,隻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什麼事都好的“好人”。其實做好人也是有一定原則的,做好人不是濫充好人,不是事事做“好好先生”。

所謂濫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點:沒有原則,沒有主見,不能堅持原則。這種人不知是性格因素,還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態去討別人歡喜,反正是對他人有求必應,也不管自己該不該去做。有時候,他也想堅持,可是別人聲音一大,他馬上就軟下來。因為缺乏原則,導致是非難分,當事情不能妥善解決的時候,便以犧牲自己來成全大家。這種濫充的好人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好好先生”一樣,其產生的效應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

好人是有原則的,所以當他人頌揚好人時,往往帶著幾分敬畏。但濫充的好人則不然,他在人際關係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擔此大任”的評語。而且因為別人深知他的弱點,甚至會算計他、陷害他,得寸進尺,隨欲索求,反正他不會反抗、不會拒絕。

於是所有人都從他那兒得到了好處,惟獨這個濫充的好人一點好處都沒有!照此看來,濫充好人實在不宜。那麼怎樣才能判斷自己真正是個好人,還是在濫充好人呢?那些濫充好人者應該怎麼辦?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行為,濫充好人者可以從以下心理方麵試著改變自己:

首先要了解自己濫充好人的苦果。其次要知道拒絕和堅持並不一定會得罪人,而且還能保護自己。要學會拒絕和堅持。再就是如果自己跳不出性格的限製,可請旁人不時暗示你、鼓勵你,以強化你不濫充好人的動機和決心。當你下次麵臨他人的求助時,當你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愛時,請考慮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個好人。

做人就要做個正直、高尚的人,做個助人為樂、救危扶貧的人,但是切不可做沒有原則、沒有主見的“好好先生”,與人共事、與人合作也不能拋棄原則。

“老好人”應學會說“不”

有心理學家發現,比起不會拒絕別人要求的“老好人”,那些能夠合理拒絕別人、善於說“不”的人更容易獲得尊重和重視,從而也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是因為,那些不會拒絕別人要求的“老好人”,實際上並不是內心真正接受了別人的要求,而隻是因為擔心拒絕別人後,反過來會遭到非議或排斥,所以才委曲求全。

然而,長久“委曲求全”,壓抑自己的需求,不但會破壞自己在朋友中的威信,同時,“老好人”的內心天平也會被打破,從而產生很多不滿和委屈。這種心態會導致他去曲解對方的很多正當行為,對人際關係是不利的。而那些能夠合理拒絕對方的人,卻能很好地保持內心天平的平衡,而且能帶給別人有主見、講原則的印象,這對人際關係反倒是一種促進。

影響“老好人”人緣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心理期待的落差。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認為,人們都傾向於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好、態度、行為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好遞減的人。“老好人”由於一貫的隨和態度,已經給人們形成了一個“寬容”、“好說話”、“肯受委屈”的心理期待,而一旦達不到對方的心理期待,則更可能引發對方的不滿情緒。這就使得“老好人”在維係人際關係中變得越來越辛苦。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要想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拒絕,善於說“不”。

當然,拒絕別人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對於別人善意但自己卻不願接受的請求,首先應真誠地感謝和肯定對方,然後做出委婉的拒絕。這個時候,不妨找個托辭,對方更容易接受。比如“真的非常感謝您的邀請,隻是最近單位總加班,我去不了,真是遺憾啊!”如果對方的要求不合理,最好能夠擺出理由,並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拒絕態度,以免對方再次做出不合理的要求。

是非觀決定人們認識事物的深度

在我們小時候,秦始皇一直被作為反派人物,原因在於他是暴君,曾經焚書坑儒、修長城造成了無數老百姓家破人亡。秦始皇的壞名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漸漸被洗刷,時至今日,他老人家基本上已經是個正麵人物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國人“大局觀”的提高是秦始皇被“平反”的主要原因,與他統一中國的大業績相比,殺多少人都隻是“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