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做人要有正義感,不要把正義看得無所謂(2)(2 / 3)

包拯的這些奏章,無疑觸犯了許多人的利益,但是他“舉刺不避平權勢,犯顏不畏乎逆鱗”,全不顧個人的得失安危,即使是皇親國戚犯了法,包拯也要以法治罪,決不輕饒,逼得皇帝隻能收回成命。

包拯嫉惡如仇,他最恨的是貪官汙吏。他說,廉潔的官吏,是百姓的表率;而貪贓的汙吏,是百姓的盜賊。有一個大貪官、大酷吏叫王逵,他任地方官時隨意增派苛捐雜稅,往往一次就多達幾萬貫,百姓苦不堪言。他把搜刮來的錢財,貢奉朝廷和大官,所以他的官位坐得很牢,劣跡斑斑竟被一次次地提拔。到了江西擔任大官後,他依然是嚴刑峻法、魚肉百姓,動不動就抓人入獄。他為了報複前任洪州知府卞鹹,就製造冤獄,被牽連的人達五六百人之多。

包拯調查這件案件後,彈劾王逵,由於王逵和朝中宰相有舊交,不久他又被提拔為淮南轉運使。包拯異常氣憤,再次上奏皇上彈劾王逵,指出此人殘暴成性、貪贓枉法,是不能委任任何官職的,最後,宋仁宗隻好把王逵削職為民。這“七彈王逵”說明了包拯的剛正之氣。

包拯做了幾十年的大官,一生清廉儉樸,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皿,吃的食物,和尋常百姓無甚差別。他是一個剛正的官,也是一個清廉的官。

人無欲則生正義

在人們的心目中,要想成為一個真正被人所稱頌的英雄,必須具備以下的標準:誌向遠大,毅誌堅定,秉持正義,不畏強暴。總而言之,必須具有陽剛之氣。

林則徐算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圍繞“禁煙”展開的一係列鬥爭,構成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抵禦、抗擊外敵侵略的光輝一頁。

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名官僚,林則徐為什麼會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能有如此雙肩擔天下的氣節呢?主要是愛國主義作用的結果。據說他自幼就對嶽飛等愛國英雄人物十分敬佩。而林則徐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救國忘我的高度,原因就在於他自己所說的“無欲則剛”。

1839年3月,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到廣州,親手寫了這樣一副堂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無欲則剛”——杜絕私欲,才能剛正不阿,堂堂正正做人幹事業。這就是他的胸懷!

林則徐筆下的“欲”,指的是利欲、權欲、官欲、名欲等等一切有礙於秉公執法、除弊興利的私欲、邪欲。林則徐主持禁煙活動,無愧於“無欲則剛”這四個擲地有聲的大字。他的一生也是這四個字的最好注腳。

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在取締鴉片販子的同時,自家出錢配製大量“斷癮藥丸”,強迫吸食鴉片者服用,是因為他無利欲。

他在奏章上向道光皇帝力陳必須嚴懲官員中那些不僅自己吸食而且“力能包庇販賣之人”的官吏,而決不搞官官相護、為自己撈好處那一套,是因為他無官欲。

他奉命進京路經河北安肅縣城時,弛禁派頭子、炙手可熱的天子近臣、直隸總督琦善從京師趕來,以禁煙會引起外國武裝幹涉相威脅,要他勿啟邊釁。他卻毫無懼色,毫不屈服,麵對麵據理力斥。這充分證明了他毫無迎奉權貴以保烏紗之欲。

他抵達廣州後即查封煙館,傳訊十三洋行商人,並通過他們通告外商如數報明所存鴉片,限三日內悉數繳出,不得有絲毫偷藏,同時要具結保證“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往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這是他絕無懼外媚外、貪生怕死之欲。

林則徐在一首詩中寫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袒露了他“無欲則剛”的博大胸懷。“無欲則剛”是林則徐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僅以刻苦耐勞、多才多藝著稱於世,同時又是追求自由、熱愛祖國、反對壓迫、忠誠正直的民族。炎黃子孫重氣節,脊梁直、骨頭硬,古往今來,浩然正氣之士燦若群星。他們做人光明磊落,為國家、為民族氣壯山河;他們的言行與日月同輝,光照千秋萬代,教育、激勵著無數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