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做人要有正義感,不要把正義看得無所謂(2)(1 / 3)

這話直噎得小剛頭發暈,自己盤算一下,又問:“可口可樂多少錢一罐?”

“5元。”

“能開發票嗎?”

“你買,我就開。”

“好,你給我拿兩根火腿腸,兩罐可口可樂,你先給我開發票我再給錢。”

攤主瞪了小剛一眼:“想嚇唬我,我見多了,開就開,還怕你告我!”他順手開好了發票,注明了商品的品種、價格,然後蓋了章遞給小剛。

小剛一回到家,立即就抄起電話,撥通了那個鄉的工商所,說了有關情況,請他們處理一下。

兩天後,門衛說有人找小剛,出去一看,是宰客的攤主和工商所的同誌。攤主向小剛賠禮道歉後,又給了他多收的錢,然後悄悄地拉小剛到一邊,掏出兩張一百元的錢,哭喪著臉:“我被罰了款,還停業整頓,麻煩您和所裏的同誌說說,讓我開業吧。”

小剛擋回了他拿錢的手:“你是咎由自取。至於怎麼處理你,我無權幹涉,但我要告訴你,我不吃啞巴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雖然明知道權益被不法侵害,但隻要無大礙,能忍則忍,不願為此勞神費力。這固然是一種不失理性的選擇,可是我們的息事寧人卻在無意中縱容了惡行,便宜了那些惡人。這是不可取的。

主持正義是為官者的必備素質

主持正義是領導者的必備素質,缺少了這種素質必然枉法徇私,使管理混亂,人心渙散,甚至禍亂叢生。

主持正義就要有剛強正直的品性。剛強的意思是性格或意誌堅強,不怕困難或不屈服惡勢力,而正直就是公正不偏邪。剛正是一種寶貴的品格,唐代賢相魏征在談到剛正這種道德品格時說:“不曲道以媚時,不詭行以徼名。”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在人際關係方麵,講究的是曲從苟合,這樣的人心術不正,於是也就事事不正。

明代朱柏廬說到過這種諂媚小人的態勢:“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中唐時期,京城長安所屬雍州有一名治安官員叫李元!他性情耿直,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百官無不逢迎,造成公主家的人狗仗人勢、欺壓鄉裏。在一次官司中,李元!秉公辦事,判決鄉民勝訴。他的上司怕得罪公主,命李改判,以免惹禍,但他執意不從,並在判文後寫了“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這句千古警句,後來成了“執法如山”的成語,最好的印證了他的為官剛正。

漢代楊雄認為剛正是“修身”的重要內容,他用一種簡單的辦法,來測定一個人是否有著剛正之氣,他說:“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這正是應了古訓對“剛正”這一優良品質所描述的“內不愧心,外不媚俗,交不為利,仕不圖祿”。這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境界。

剛正人士,經常要麵對危及自身尊嚴和生存的處境。東晉有位著名的史學家孫盛,著有《晉春秋》,被譽為“直書時事,鹹稱良史”。在這部著作中,孫盛記載了“枋頭失利”的真相,這使大司馬桓溫大為惱怒,他憤怒地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失利,責不在我,你父所記將失利的責任置於我身,如這本書流傳,小心你家百口性命。”孫盛之子回家後,哀求父親修改,但被嚴詞拒絕。

桓溫是晉明帝的女婿,手握重兵,他“負其才力,久懷異誌”,他的三次北伐並非“誌複中原”,而是要篡晉自立,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進展順利兵抵枋頭,直逼燕都鄴城,前燕朝廷準備北逃了,但桓溫看中的是東晉朝廷的龍座,所以屯兵不前,貽誤戰機,為敵所乘,反而大敗而歸。枋頭失利應是桓溫的責任,但他卻把責任推給部將袁真,把袁“廢為庶人”以掩人耳目。孫盛在史書中記載了真相,實際上是暴露了桓溫的狼子野心,這就是桓溫強逼孫盛修改《晉春秋》的真正原因。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忠於曆史事實,不為親者虛美掩惡,不為仇者減功增過,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記載曆史事實,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孫盛曾任桓溫的參軍,是桓溫的老部下,後來,孫任九江太守時,以罪入獄,又蒙桓溫開釋,如此說來桓又有恩於孫。孫盛修《晉春秋》史時,正是桓溫權傾朝野之時,此時,孫盛剛正的道德品質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他要讓曆史真相傳於後世,冒著全家被誅殺的危險,堅持直書其事,剛正一身,令人景仰。

據史書記載:被後人稱為“包青天”的包拯麵對維護正義之事,對皇帝從來是直言進諫,而絕不左顧右盼欲說還休,他的剛正不阿的性格,隻想對國家、對人民有利,而不怕得罪大臣乃至皇帝。到了皇曆二年,包拯擔任了諫官的職務。包拯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關鍵是實行法治,一旦符合國情的政策法令製定,皇帝不能隨心所欲地更改。皇曆二年9月,京城接連十來天暴雨,再下就會發生洪澇災害,於是宋仁宗在皇宮裏吃齋祈禱,求上天保佑,誰知真的不下雨了。其實這與祭天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皇帝“龍顏大悅”,竟下令大赦罪犯,還給文武百官升遷一級。當詔書下達時,包拯上奏激烈反對,他指出隻有有功績的人才能升級,否則就會亂了朝綱。至於皇帝直接下令赦免罪犯,更是破壞了法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