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貴在立身。立身處世,當講一個正字。正者,義正、氣正、人正。義正則氣正,義正氣正人自正。有正義感,就是對事物秉持公正、正當的理念,大義在身;有正義感,才能做到是非分明、態度公允;有正義感,才能公道處事,摒除邪惡,弘揚正氣。要做到正義,就要在是非麵前堅定信念,挺直腰杆,站穩腳跟。在黑與白、美與醜、善良與邪惡之間,始終保持做人的尊嚴。
如果沒有正義感,種種邪惡之徒就敢漠視公理、肆無忌憚、胡作非為,好人、老實人就會遭殃,社會風氣就會敗壞。應該說,正義感是維護和諧穩定的需要,更是捍衛人性和公理的需要,隻有正義的力量占上風,我們的一切事業和夢想才能得以順利實現。所以,為人處事不要把正義看得無所謂。
正直的品格是世間偉大的力量
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的長河中,千千萬萬個一身正氣的人,推動了人類社會曆史車輪的向前發展,並用正義和正氣滾滾向前的曆史車輪,碾碎了多少醜陋與邪惡,粉碎了多少奸計與陰謀,除掉了多少卑劣與虛偽,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諧的最強音。
鐵麵無私的包拯,憑著一身可撼峰巒的正氣,任你是母儀天下的太後,任你是當朝的駙馬權貴,都統統置於他的驚堂木和鍘刀之下,正義令人敬畏,正氣被世人推崇。嶽武穆精忠報國,“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壯誌淩雲,雖然“三十年功名”最終化成了“塵與土”,性命也丟失在秦檜的讕言下,但他具有正義的滿腔熱血和賦有一身正氣有價值的生命,卻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誰也休想把這一價值永恒的生命除掉,而且永垂青史流芳百世。文天祥寧死不降、視死如歸的正氣使他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篇,使他經受住了“身世浮沉雨打萍”,奔走各地幾乎“無不死”的悲慘遭遇;林則徐虎門銷煙,不顧身邊重重壓力,正義凜然,傲骨在腰,鐵麵無私,一身正氣,雖然最後被貶官,但是他的名字卻永遠記在史冊之中,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這些不正好是正義在腰、正氣在身的最好體現嗎?
還有兩年前看過的《生死抉擇》影片,為什麼能在全國社會各個層麵上引起巨大反響和轟動呢?其原因並不在影片中有諸多的大腕明星領銜主演,或是有什麼令人泣下的情感場景。人們之所以驚歎,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影片中展示的正義豪氣。片中主人公李天成,身為人民的市長,在帶領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態度是那樣的堅定,為民謀利為民做主是那樣的執著,尤其他那衝破重重阻力,寧願被摘掉“烏紗帽”,也要根除在經濟建設中的集體腐敗行為,鏟除影響和阻礙全市經濟發展,損害國家、坑害人民的那幫蛀蟲的正義和正氣,令人崇敬,可歌可泣;同時麵對權勢、金錢、誘惑,他是那樣的鐵麵無私和無畏,用靈魂上的正義和言行上的正氣,義無反顧地作出了正確的抉擇,即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重新煥發出了天都市經濟振興的生命力。這不正好又是正義的源泉和正氣的力量的集中再現嗎?
是的,正義,磅礴於雲天,並且永遠矗立在民族之林中。它是邪惡與奸詐的宿敵,是醜陋與卑鄙的克星。在正義的掃蕩中,一切邪惡齷齪都輕如塵埃,不堪一擊。正氣,是亙古不失的節操,是鐵骨錚錚的誓言,是高尚人格的凝結,它是去偽存真、懲惡揚善的護身之劍,一切藏身的汙垢被它可以衝刷和洗滌幹淨,使人輕裝上陣,不斷地煥發出青春與美麗。因此,我們隻有在正義和正氣的威嚴與敬畏之下,一切浮於言表的虛偽和假象,一切奸詐和邪惡就能遠離我們而去,我們的生命才能在廣闊的世界裏得以延續,青春才能更加燦爛、奪目。
“見義”需“勇為”
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認為,維護正義是每個公民的道德義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然義務;在社會群體中,隻有人人自覺維護正義,人們才能幸福地生活、工作。見義勇為正是自覺維護正義的英雄行徑。
事實上,見義而為有更廣泛的含義。見義而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剛正不阿,“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敢行直道,敢擔道義,一方麵要和自己的惡欲貪念相抗爭,另一方麵對他人的不義行為不屈從、不苟且。見義而為的“為”是多方麵的,不單單指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無拳無勇、人微言輕、身單力薄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與惡相抗,獨立橫流,義不苟且。在姑息必然養奸、除惡不容不盡的情況下,就是挺身而出、奮不顧身,也應該是在所不辭的。